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基層……為進一步深化蚌埠市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引導患者基層首診,今年5月1日起,蚌埠市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將迎來近10年來首次大幅度調整。
逐步建立多層次大病救助體系
政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救助金(以下簡稱救助金)從開始,每年籌資標準調整為按安徽省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的0.35%計算,其中單位繳納0.22%,個人繳納0.13%,實行動態化的繳費機制。
解析:依照新政,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救助金籌資標準由現在8元/人月調整為14元/人月,其中單位繳納9元/人月,增加了4元/人月,個人繳納5元/人月,增加了2元/人月,靈活就業人員每人每月14元。
“去年我們試行救助金最高支付限額由15萬元提高至30萬元/人年,救助金支付范圍和比例不變,有100多位參保人已經受益。”市人社局副局長喬洪金告訴記者,依照新政,參保人員每月多交幾元錢,如發生重大疾病,實際報銷金額每人每年最高可達30萬元,這種互助普惠式的補償機制,無疑可為一些急重癥患者“雪中送炭”,盡最大可能的杜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
另據介紹,以后年度,醫保救助金最高支付限額將視籌資標準相應增加,直至上不封頂,此外,視基金運行情況,我市還將建立多層次的大病保險體系。隨著救助金體系的逐步完善,將大大消減疾病給家庭帶來的“經濟風險”。
調整植入性醫用材料費用自付比例
政策:使用植入性進口材料的,先由個人自付50%,其余50%的費用計入基本醫療費用段按規定結算;使用植入性國產材料的10%的個人自付比例不變。
解析:喬洪金告訴記者,隨著國產醫療器械科技技術的提高,此類植入性醫用材料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普通患者的需求,過度使用進口醫療器材實質上是加重患者和醫保基金的雙重浪費。
“基本醫療保險強調的是保基本,可持續原則,借鑒省內兄弟市的做法,為了引導患者理性醫療消費。今年我們調整了植入性進口材料報銷比例。患者可以按個人的經濟條件進行選擇。”喬洪金說,政策調整后,植入性進口材料的自付比率將由原先的30%增加至50%,而植入性國產材料的個人自付比例依舊維持原標準。
城鎮居民普通門診統籌待遇提高
政策:在一個醫療保險結算年度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在普通門診統籌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符合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門診醫療費用,累計金額在50元以上至500元以內的費用,基金支付比例由40%提高至50%。
解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主要面向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大、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
2011年我市建立城鎮居民醫保普通門診統籌制度以來,參保人員在普通門診統籌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符合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門診醫療費用,醫保基金支付部分為累計金額在50元以上至400元以內的費用,基金支付比例為40%。
新政實施后,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上限增加了100元,報銷比例增加10%,全市63萬居民醫保參保人員患小病不住院,也可以在家門口的普通門診統籌定點醫療機構享受到225元的醫保基金報銷費用。
調整醫療保險基金起付標準
政策:職工醫保參保人員在三級、二級定點醫療機構首次住院治療的,基金起付標準分別調整為1200元和800元,第二次及以上住院基金起付標準調整為1100元和700元。
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在三級、二級定點醫療機構首次住院治療的,基金起付標準分別調整為1200元和600元,第二次及以上住院基金起付標準調整為1100元和500元。
一級定點醫療機構基金起付標準不變。
職工醫保及居民醫保惡性腫瘤(含白血病)患者住院放化療的,第三次及以上住院基金起付標準統一為100元。
門診特殊病和門診慢性病補助基金起付標準按職工醫保三級醫療機構首次起付標準同步調整為1200元。
解析:“的醫保數據反映,職工醫保80.56%住院費用發生在三級醫院,一級醫院僅占1.54%。呈嚴重的倒金字塔形態,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喬洪金說,為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結合“新醫改”的分級診療制度,醫保基金對參保病人的基金起付標準進行了調整,拉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醫保住院起付標準與報銷比例,引導參保人員科學理性就醫,既可節約醫保基金,又降低了個人就醫成本,能較好的發揮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益。
此外,居民醫保惡性腫瘤(含白血病)患者住院放化療的,第三次及以上住院基金起付標準統一由原先的400元降低至100元,新政將為居民醫保的大病患者減輕較為沉重的醫療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