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公司的預算管理,強化內部控制,防范經營風險,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實現公司經營目標,特制定預算業務管理制度。
預算業務管理制度制定的政策依據一: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公司的預算管理,強化內部控制,防范經營風險,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實現公司經營目標,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預算是指以價值形式對公司生產經營和財務活動所作的具體安排。預算管理是指對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控制、調整、考核及監督等管理方式的總稱。
第三條 公司預算年度與會計年度一致。
第四條 公司預算管理的基本任務:
(一)確定公司的經營目標并組織實施;
(二)明確公司內部各部門預算管理的職責和權限;
(三)對公司經營活動進行控制、監督和分析。
第五條 預算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量入為出,綜合平衡;
(二)效益優先,確保重點;
(三)全面預算,過程控制;
(四)權責明確,分級實施;
(五)規范運作,防范風險。
第二章 預算管理的組織機構
第六條 公司建立由各預算責任部門、預算管理委員會、董事會構成的三級預算管理體系。
第七條 公司董事會是預算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確定公司年度經營目標,審批公司年度預算方案及其調整方案。
第八條 公司成立預算管理委員會,由總經理及公司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預算管理委員會主任由總經理擔任。預算管理委員會負責審查預算草案、預算調整草案及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向董事會提交預算草案和預算調整草案,組織預算考核與監督。
第九條 預算管理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設在公司財務部,財務部負責預算的編制、初審、平衡、調整和考核等具體工作,并跟蹤監督預算執行情況,分析預算與實際執行的差異,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
第十條 公司各部門及公司內部核算單位為預算責任部門,負責本部門分管業務預算編制、執行、分析和控制等工作,并配合財務部做好公司總預算的綜合平衡。
第十一條 公司各部門之間和部門內部課組之間的預算管理權限,必須劃分清楚,做到權責明確。各部門根據工作需要設相應的機構或專人負責本部門分管業務的預算管理工作。
第十二條 預算管理組織的組成、職責及部門目標:
1、公司預算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總經理 副主任委員:副總經理 委員:廠長、倉儲部主管、加工部主管、管理部經理、財務部主管、營業部主管 執行秘書:財務組長
2、生產廠預算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廠長 委員:副廠長、課長 執行秘書:班組長
3、預算管理委員會的職責:
(1)決定公司或廠部的經營目標及方針;
(2)審查公司各部及生產廠的初步預算并討論建議修正事項;
(3)協調各部門間的矛盾或分歧事項;
(4)預算的核準;
(5)環境變更時,預算的修改及經營方針的變更;
(6)接受并分析預算執行報告。
4、預算執行秘書的職責:
(1)提供各部門編制預算所需的表單格式及進度表等;
(2)提供各部門所需的生產、收入成本與費用等資料以供編制預算的參考;
(3)匯總各部門的初步預算委員會討論;
(4)督促預算編制的進度;提出建議事項,交預算管理;
(5)比較與分析實際執行結果與預算的差異情況;
(6)勸導各部門切實執行預算有關事宜;
(7)其他有關預算執行的策劃與聯絡事項。
5、部門工作目標。
(1)營業部(出口外銷部分):
①充分消化現有產能;②利用現有市場,購銷相關產品,擴大營業額;③銷售費用的控制(運輸費用、報關費用、保險費用等);④處理積壓品;⑤外銷成長率( %),年度外銷金額( )元。
(2)營業部(內銷部分):
①估計內銷產品銷售數量,協調生產管理中心建立適當庫存量;②建立內銷銷售網,擴大現有客戶的采購規格及數量;③積壓品處理;④內銷成長率( %),年度內銷金額( )元。
(3)倉儲部:
①廠區安全的維護;②人員、車輛進出的傳達、管理;③貨物進出的裝卸、保管、監控、調配、記錄;④廠區設備、設施、工具、器材的保管、維修;⑤廠區環境衛生的維護;⑥廠區應有標識的設置。
(4)加工部:
①廠區安全的維護;②廠區設備,設施,工具、器材的保管、維修;③生產計劃制定、組織、實施、完成;④生產原料的監控,調配;⑤生產產品的檢驗、保管、裝?;⑥生產物資采購、保管、調劑;⑦產品質量保證;⑧廠區環境衛生的維護。
(5)管理部
①人事課:
a、建立員工錄用升遷,薪資考核獎懲的人事制度;b、精簡人事,控制管理費用;
②總務課:
a、食堂管理;b、宿舍管理;c、車輛管理;d、公司環境衛生管理;e、公司季節性物品的管理;f、辦公室設備的管理;g、飲水機的管理;h、博士山莊水電費管理
③采購:
a、合格供應商目錄的建立;b、供應商考核、評定;c、采購實施。
④信息管理:
a、電腦管理;b、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碎紙機的管理;c、電話程控交換機、電話機維護。
(6)門衛:
①建立出入廠管理制度;②加強門衛勤務訓練。
(7)財務部:
①資金保管、運用、規劃;強化現金預測功能,靈活資金調度;②修訂現行會計制度,精簡作業流程,加強管理會計功能;③ 處理資產審查、各項稅務業務、外匯業務、政府注冊文件辦理、保存、更換;④適時提供各項管理報表;⑤嚴格審核費用開支,控制預算;⑥每月實施存貨盤點。
(8)總經理室:
①對外協調有關公司事物、法務、公用;②各部門工作進度之收集,提供總經理隨時掌握動態;③預算之規劃及監督執行情況。
第三章 預算管理的范圍與內容
第十三條 公司所有涉及價值形式的經營管理活動,都應納入預算管理,明確預算目標,實現預算控制。
第十四條 公司預算管理應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以財務管理、以資金管理為重點,全面控制公司經濟活動。
第十五條 公司預算管理的內容包括:
(一)損益預算;(二)資本性收支預算;(三)現金流量預算。
第十六條 損益預算是反映預算期內利潤目標及其構成要素的財務安排,包括銷售收入預算、成本支出預算、投資收益預算、財務費用預算、營業外收支預算和所得稅預算。
第十七條 資本性收支預算的反映預算期內資本性來源及資本性支出的財務安排,主要包括資本性收入預算和資本性支出預算。
第十八條 現金流量預算反映預算期內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及其利用狀況的財務安排,包括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預算、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預算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預算。
第四章 預算的編制與審批
第十九條 公司預算編制的主要依據:
(一)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和公司有關規章制度;
(二)公司經營發展戰略和目標;
(三)公司年度經營計劃;
(四)公司確定的年度預算編制原則和要求;
(五)以前年度公司預算執行情況。
第二十條 公司預算的編制程序:
(一)公司董事會確定公司預算年度的經營目標;
(二)財務部根據公司預算年度的經營目標,于每年11月初制定印發公司預算編制綱要,確定公司下一年度預算編制的原則和要求;
(三)公司各預算責任部門按照統一格式,編制本部門歸口管理業務的下一年度預算建議,于每年11月20日前送財務部;
(四)財務部對各項預算責任部門提交的預算建議方案進行初審、匯總和平衡,并就平衡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充分協調,提出初步調整的建議,在此基礎上提出公司下一年度預算草案,于12月1日前報公司預算管理委員會審查。
第二十一條 公司預算的審批程序:
(一)公司預算管理委員會應于12月10日前召開預算管理委員會會議,審查公司下一年度預算草案。對未能通過預算管理委員會審查的項目,有關預算責任部門應進行調整;
(二)經公司預算管理委員會審查后的預算草案,應于12月15日前報董事會,董事會原則上在12月20日前審批預算;
(三)公司預算草案經董事會審批后,由財務部下達公司各預算責任部門執行;
第五章 預算的執行與控制
第二十二條 公司預算一經批準下達,即具有指令性,各預算責任部門必須認真組織實施。
第二十三條 公司預算作為預算期內組織公司內部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籌融資活動的基本依據,各預算責任部門應會同財務部將年度預算分解為季度計劃或月度計劃,原則上在每季度初10日內或月度初5日內下達,以確保年度預算目標的實現。
第二十四條 預算內資金的撥付
(一)預算內資金撥付的基本條件為:
1、預算責任部門下達的計劃或簽署的審查意見;
2、合同正本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準確填寫的《付款憑單》;
4、按照財務制度需要提供的其他有關憑證。
(二)預算內資金撥付的程序:由資金使用單位或預算責任部門填寫《付款憑單》,并附相關文件、合同或資料,送財務部審核,按公司授權審批權限審批后,辦理撥付手續。
(三)預算內資金支出,由財務部根據資金的周轉情況和項目進度情況撥付。合同或法律文件規定支付時間的,按規定的時間支付。
(四)公司原則上不出借資金。
第二十五條 財務部建立預算資金撥付臺賬制度,各預算責任部門建立預算執行臺賬,每季度末與財務部核對。
第二十六條 公司建立預算執行情況季度分析報告制度。各預算責任部門應于每季度終了10日內將預算執行分析報告送財務部。財務部全面分析每季度預算執行情況,并提出對策和建議,提交公司預算管理委員會主任。由預算管理委員會主任決定召開預算管理委員會會議審議。
第二十七條 年度終了,各預算責任部門應清理當年預算執行情況,并提出需結轉下年度安排的本年未執行完的項目及金額,送財務部初審、匯總后,由財務部編制當年的公司預算執行報告,報預算管理委員會、董事會審批。預算執行報告一經審批,對未提出在下年度繼續安排的未執行完預算項目予以注銷。
第六章 預算的調整
第二十八條 公司正式批準執行的預算,在預算期內一般不予調整。在預算執行中由于市場環境、經營條件、政策原因等客觀因素發生重大變化,致使預算編制基礎不成立,或者將導致執行結果產生重大偏差的,可以調整預算。
第二十九條 預算調整的基本原則:
(一)目標一致原則,即預算調整事項不能偏離公司發展戰略和年度經營目標的要求;
(二)講求效益原則,即預算調整方案在經濟上應當能夠實現最優化;
(三)責任落實原則,即對常規事項產生的預算執行差異,應當責成預算執行單位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四)例外管理原則,即將預算調整的重點放在預算執行中出現的重要的、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規的關鍵差異方面。
(五)先有預算、后有支出。
(六)收支平衡原則。
(七)節約就是創收。
第三十條 預算調整的程序:
(一)預算執行過程中,各預算責任部門不得在總預算控制的前提下,在項目之間進行
調整;
(二)預算調整實行逐項審查、逐級審批制度;
(三)預算調整的申請部門(或單位)向財務部提出預算調整建議;
(四)財務部對申請調整項目進行初審、協調和平衡,提出預算調整方案,上報公司預算管理委員會審查后報董事會審批;
(五)預算調整方案經董事會批準后,由財務部下達給各預算部門。
預算業務管理制度制定的政策依據二:
一、充分認識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建立與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對于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5年預算法及預算法實施條例施行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財政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建立了與相適應的公共財政制度體系,作為公共財政制度基礎的預算管理制度也不斷完善,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現行預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財政制度和現代國家治理要求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預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夠科學,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尚未建立;預算體系不夠完善,地方政府債務未納入預算管理;預算約束力不夠,財政收支結構有待優化;財政結轉結余資金規模較大,預算資金使用績效不高;預算透明度不夠,財經紀律有待加強等,財政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并對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作出了部署。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公共財政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準確把握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總體方向
(一)指導思想。
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遵循原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績效,用好增量資金,構建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防范財政風險,實現有效監督,提高資金效益,逐步建立與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
(二)基本原則。
遵循現代國家治理理念。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著力構建規范的現代預算制度,并與相關法律和制度的修訂完善相銜接。健全財政法律制度體系,注重運用法律和制度規范預算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
劃清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財稅等優惠政策要逐步退出;凡屬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包括公共財政等要主動補位。
著力推進預算公開透明。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將公開透明貫穿預算改革和管理全過程,充分發揮預算公開透明對政府部門的監督和約束作用,建設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
堅持總體設計、協同推進。既要注重頂層設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又要考慮外部環境和制約因素,實現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有序銜接,合理把握改革的力度和節奏,確保改革順利實施。
三、全面推進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項工作
(一)完善政府預算體系,積極推進預算公開。
1.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明確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收支范圍,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建立將政府性基金預算中應統籌使用的資金列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機制,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力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做好基金結余的保值增值,在精算平衡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可持續運行。
2.健全預算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加快推進項目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支出標準在預算編制和管理中的基礎支撐作用。嚴格機關運行經費管理,加快制定機關運行經費實物定額和服務標準。加強人員編制管理和資產管理,完善人員編制、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按經濟分類編制部門預決算和政府預決算。
3.積極推進預決算公開。細化政府預決算公開內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預決算支出全部細化公開到功能分類的項級科目,專項轉移支付預決算按項目按地區公開。積極推進財政政策公開。擴大部門預決算公開范圍,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均應公開本部門預決算。細化部門預決算公開內容,逐步將部門預決算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按經濟分類公開政府預決算和部門預決算。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細化公開內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財政資金安排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對預決算公開過程中社會關切的問題,要規范整改、完善制度。
(二)改進預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
1.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財政部門會同各部門研究編制三年滾動財政規劃,對未來三年重大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分析預測,對規劃期內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項目,研究政策目標、運行機制和評價辦法。中期財政規劃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相銜接。強化三年滾動財政規劃對年度預算的約束。推進部門編制三年滾動規劃,加強項目庫管理,健全項目預算審核機制。提高財政預算的統籌能力,各部門規劃中涉及財政政策和資金支持的,要與三年滾動財政規劃相銜接。
2.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一般公共預算審核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強化支出預算約束,各級政府向本級人大報告支出預算的同時,要重點報告支出政策內容。預算執行中如需增加或減少預算總支出,必須報經本級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根據經濟形勢和政策調整等因素科學預測。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因宏觀調控政策需要可編列赤字,通過發行國債予以彌補。中央政府債務實行余額管理,中央國債余額限額根據累計赤字和應對當年短收需發行的債務等因素合理確定,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審批。經國務院批準,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為沒有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發展可編列赤字,通過舉借一般債務予以彌補,地方政府一般債務規模納入限額管理,由國務院確定并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加強政府性基金預算編制管理。政府性基金預算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則,根據政府性基金項目的收入情況和實際支出需要編制;經國務院批準,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發展可舉借專項債務,地方政府專項債務規模納入限額管理,由國務院確定并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財政部在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內,根據各地區債務風險、財力狀況等因素測算分地區債務限額,并報國務院批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分地區債務限額內舉借債務,報省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
3.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根據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和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需要,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執行中如出現超收,超收收入用于沖減赤字、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如出現短收,通過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削減支出或增列赤字并在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的國債余額限額內發債平衡。地方一般公共預算執行中如出現超收,用于化解政府債務或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如出現短收,通過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或其他預算資金、削減支出實現平衡。如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能實現平衡,省級政府報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后增列赤字,并報財政部備案,在下一年度預算中予以彌補;市、縣級政府通過申請上級政府臨時救助實現平衡,并在下一年度預算中歸還。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如出現超收,結轉下年安排;如出現短收,通過削減支出實現平衡。
(三)加強財政收入管理,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
1.加強稅收征管。各級稅收征管部門要依照法律法規及時足額組織稅收收入,并建立與相關經濟指標變化情況相銜接的考核體系。切實加強稅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應收盡收,不收過頭稅。嚴格減免稅管理,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超越權限多征、提前征收或者減征、免征、緩征應征稅款。加強執法監督,強化稅收入庫管理。
2.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各地區、各部門要依照法律法規切實加強非稅收入管理。繼續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堅決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基金項目。加快建立健全國有資源、國有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和收益共享機制。加強國有資本收益管理,完善國家以所有者身份參與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落實國有資本收益權。加強非稅收入分類預算管理,完善非稅收入征繳制度和監督體系,禁止通過違規調庫、亂收費、亂罰款等手段虛增財政收入。
3.全面規范稅收優惠政策。除專門的稅收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外,各部門起草其他法律、法規、發展規劃和區域政策都不得突破國家統一財稅制度、規定稅收優惠政策。未經國務院批準,各地區、各部門不能對企業規定財政優惠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要對已經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進行規范,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的一律停止執行;沒有法律法規障礙且具有推廣價值的,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有明確時限的到期停止執行,未明確時限的應設定優惠政策實施時限。建立稅收優惠政策備案審查、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加強考核問責,嚴懲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結轉結余資金管理。
1.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政府性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以及“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采取掛鉤方式。對重點支出根據推進改革的需要和確需保障的內容統籌安排,優先保障,不再采取先確定支出總額再安排具體項目的辦法。結合稅費制度改革,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取消城市維護建設稅、排污費、探礦權和采礦權價款、礦產資源補償費等?顚S玫囊幎ǎy籌安排這些領域的經費。統一預算分配,逐步將所有預算資金納入財政部門統一分配。在此之前,負責資金分配的部門要按規定將資金具體安排情況及時報財政部門。
2.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逐步將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明顯增加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中央出臺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財力缺口,原則上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調節。要大力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在合理界定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引導類、救濟類、應急類專項轉移支付,屬地方事務的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對競爭性領域的專項轉移支付逐一進行甄別排查,凡屬“小、散、亂”以及效用不明顯的要堅決取消,其余需要保留的也要予以壓縮或實行零增長,并改進分配方式,減少行政性分配,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逐步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增加投入。對目標接近、資金投入方向類同、資金管理方式相近的專項轉移支付予以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設立,嚴格控制新增項目和資金規模,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加快修訂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管理辦法,對轉移支付項目的設立、資金分配、使用管理、績效評價、信息公開等作出規定。研究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在明確中央和地方支出責任的基礎上,認真清理現行配套政策,對屬于中央承擔支出責任的事項,一律不得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對屬于中央和地方分擔支出責任的事項,由中央和地方按各自應分擔數額安排資金。各地區要對本級安排的專項資金進行清理、整合、規范,完善資金管理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加強結轉結余資金管理。建立結轉結余資金定期清理機制,各級政府上一年預算的結轉資金,應當在下一年用于結轉項目的支出;連續兩年未用完的結轉資金,應當作為結余資金管理,其中一般公共預算的結余資金,應當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各部門、各單位上一年預算的結轉、結余資金按照財政部的規定辦理。要加大結轉資金統籌使用力度,對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資金,可按規定統籌用于經濟社會發展亟需資金支持的領域。建立預算編制與結轉結余資金管理相結合的機制,細化預算編制,提高年初預算到位率。建立科學合理的預算執行進度考核機制,實施預算執行進度的通報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結轉結余資金。
4.加強政府購買服務資金管理。政府購買服務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從部門預算經費或者經批準的專項資金等既有預算中統籌安排,支持各部門按有關規定開展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切實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五)加強預算執行管理,提高財政支出績效。
1.做好預算執行工作。硬化預算約束,年度預算執行中除救災等應急支出通過動支預備費解決外,一般不出臺增加當年支出的政策,一些必須出臺的政策,通過以后年度預算安排資金。及時批復部門預算,嚴格按照預算、用款計劃、項目進度、有關合同和規定程序及時辦理資金支付,涉及政府采購的應嚴格執行政府采購有關規定。進一步提高提前下達轉移支付預計數的比例,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額相對固定的轉移支付提前下達的比例要達到90%。加快轉移支付預算正式下達進度,除據實結算等特殊項目外,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在全國人大批準預算后30日內正式下達,專項轉移支付在90日內正式下達。省級政府接到中央一般性轉移支付或專項轉移支付后,應在30日內正式下達到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規范預算變更,各部門、各單位的預算支出應當按照預算科目執行。不同預算科目、預算級次或者項目間的預算資金需要調劑使用的,按照財政部的規定辦理。
2.規范國庫資金管理。規范國庫資金管理,提高國庫資金收支運行效率。全面清理整頓財政專戶,各地一律不得新設專項支出財政專戶,除財政部審核并報國務院批準予以保留的專戶外,其余專戶在2年內逐步取消。規范權責發生制核算,嚴格權責發生制核算范圍,控制核算規模。地方各級財政除國庫集中支付年終結余外,一律不得按權責發生制列支。按國務院規定實行權責發生制核算的特定事項,應當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全面清理已經發生的財政借墊款,應當由預算安排支出的按規定列支,符合制度規定的臨時性借墊款及時收回,不符合制度規定的借墊款限期收回。加強財政對外借款管理,各級財政嚴禁違規對非預算單位及未納入年度預算的項目借款和墊付財政資金。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本級國庫的管理和監督,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完善國庫現金管理,合理調節國庫資金余額。
3.健全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強化支出責任和效率意識,逐步將績效管理范圍覆蓋各級預算單位和所有財政資金,將績效評價重點由項目支出拓展到部門整體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將評價結果作為調整支出結構、完善財政政策和科學安排預算的重要依據。
4.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研究制定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制度規范和操作指南,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和政府會計標準體系,研究修訂總預算會計制度。待條件成熟時,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向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報告。研究將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主要指標作為考核地方政府績效的依據,逐步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公開機制。
(六)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防范化解財政風險。
1.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權限,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經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可以適度舉借債務;市縣級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代為舉借。政府債務只能通過政府及其部門舉借,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借。地方政府舉債采取政府債券方式。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投資和運營。
2.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和分類管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實行限額管理,地方政府舉債不得突破批準的限額。地方政府債務分為一般債務、專項債務兩類,分類納入預算管理。一般債務通過發行一般債券融資,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專項債務通過發行專項債券融資,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
3.嚴格限定政府舉債程序和資金用途。地方政府在國務院批準的分地區限額內舉借債務,必須報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地方政府舉借債務要遵循市場化原則。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制度,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地方政府舉借的債務,只能用于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
4.建立債務風險預警及化解機制。財政部根據債務率、新增債務率、償債率、逾期債務率等指標,評估各地區債務風險狀況,對債務高風險地區進行風險預警。債務高風險地區要積極采取措施,逐步降低風險。對甄別后納入預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各地區可申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以降低利息負擔,優化期限結構。要硬化預算約束,防范道德風險,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5.建立考核問責機制。把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明確責任落實,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地方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的責任,政府主要負責人要作為第一責任人,認真抓好政策落實。
(七)規范理財行為,嚴肅財經紀律。
1.堅持依法理財,主動接受監督。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遵守預算法、稅收征收管理法、會計法、政府采購法等財稅法律法規,依法行使行政決策權和財政管理權,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建立和完善政府決算審計制度,進一步加強審計監督。推進預算公開,增強政府理財工作的透明度,減少政府自由裁量權,讓財政資金在陽光下運行。
2.健全制度體系,規范理財行為。要健全預算編制、收入征管、資金分配、國庫管理、政府采購、財政監督、績效評價、責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設,扎緊制度的籬笆。要規范理財行為,嚴格按照規范的程序和要求編報預決算,按規定的用途撥付和使用財政資金,預決算編報都要做到程序合法、數據準確、情況真實、內容完整。
3.嚴肅財經紀律,強化責任追究。財經紀律是財經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是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地方各級政府要對本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財經紀律的執行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通過單位自查、財政部門和審計機關專項檢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強化責任追究,對檢查中發現的虛報、冒領、截留、挪用、滯留財政資金以及違規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等涉及違規違紀的行為,要按照預算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嚴肅處理。
四、切實做好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保障工作
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制度創新和利益關系調整,任務艱巨,面臨許多矛盾和困難。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大局出發,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上來。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創新精神,切實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認真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合力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堅持于法有據,積極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工作,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本決定有關要求需要與法律規定相銜接的,按法律規定的程序做好銜接。要加強宣傳引導,做好政策解讀,為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財政部要抓緊制定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體辦法,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執行。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改革順利實施。
預算業務管理制度制定的政策依據三:
一、預算編制原則
(1)必須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各項法律法規為依據。
(2)必須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為基礎。
(3)必須以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為準則。
(4)必須遵循完整性原則。單位的預算必須包括單位的全部財務收支,不得遺漏。
(5)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單位的預算收支項目的數字必須依據充分確定的資料,按批準部門認可的計算依據和計算方法計算得來,不允許估算。
(6)統一性原則。預算編制必須按照統一的預算科目和規定的收支標準、程序進行計算編制。
(7)年度性原則。要求各事業單位的預算必須按財政年度進行編制。
(8)講政治的原則。事業單位的預算要體現強烈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二、部門預算編制方法和程序
單位預算的編制采用零基預算法。
1、摸清家底,對本部門、本單位的所有可供使用的資源進行清理和計算,產生本年度的收入和可供使用的資源預算。
2、對部門和單位的本年度人員機構和所有提出的各項工作任務進行排隊,然后,根據輕重緩急,確定本年度本部門本單位必須做的幾項工作,同時計算每項工作的實際成本,確定每項工作完成后所達到的最終效果,
3、核定每項工作所需經費,并在預算編制時和預算執行過程中要考核每項工作經費的使用效果和效率,采取一定的方法對預算執行過程中的資金使用情況實行追蹤問效制度。
單位預算需經過兩上兩下的編制程序:一上由部門(或單位)按照財政部門的布置,根據本地區財力狀況、宏觀經濟發展目標和本部門的工作需要,按照人員經費支出定額標準和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采取規定的預算編制方法,編制預算建議數,上報財政部門;一下由財政部門對部門的預算建議數審核后下達預算控制數;二上部門根據預算控制數編制本部門預算報送財政部門;二下財政部門根據人代會批準的預算下達部門預算。
三、部門預算編制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建立預算編審班子。建立以法人代表為主、由財會部門參加的預算編審班子。預算編審班子要明確分工、嚴格規定各自的工作職責,以保證預算編制任務的完成。
預算編審班子根據上年度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本年度經濟發展情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制定本部門本單位本年度的總體目標。
第二步:做好編制前的準備工作。
1、對各預算單位的各項財產物資進行全面清查登記,對債權債務進行認真核實,理清資金來源渠道和支出結構情況,在全面弄清“家底”的基礎上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
2、摸清各預算單位人員編制、實有人數和人員經費支出結構,對人員情況登記造冊,并做好編制和人員情況的核對。
3、真實報告清產核資工作結果,對資產清查中發現的資產盤盈盤虧、資產損失等問題,按國家有關規定和清產核資政策,經申報和核實后進行賬務處理。
4、針對暴露出的矛盾和問題,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堵塞各種管理漏洞,促進提高國有和集體資金的使用效益。
5、認真分析上年度收入和支出結構,把握本年度收入和支出中的有利與不利因素、增收節支的潛力。
做好上面五項準備工作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
1、人員:各部門各單位要嚴格按照人事部門核定的人員登記造冊,本部門本單位無權增加或者減少人員。
2、人員經費:各部門各單位要嚴格執行人事部門和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核定的標準,本部門本單位無權增加或減少人員經費的開支標準。
3、臨時工:應屬于完成專項工作任務的臨時用工,編制預算時不在人員經費中反映。
4、對上年收支的分析,應分析到最具體的收入單位和支出單位,分析到具體的收入項目、征收次數。
第三步:編制收入預算。
1、明確具體的收入項目、征收標準,確定具體的收入征收科室和責任人。
2、由具體征收科室和責任人根據上年度的收入情況和本年度的經濟發展情況按照規定的要求,編制出最基本的具體征收科室和責任人的收入預算。
3、財會部門對本部門本單位的收入預算進行審核、匯總,要將通過挖掘潛力,盡可能實現的收入編入到預算中來。
4、在預算編制與審核過程中,要分析單位占有的資產、往來款等的使用效率。同時要保證本年度總體目標的實現。
第四步:編制支出預算。支出預算要充分體現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
1、人員經費。人員經費按照人事部門核定的人數和人員經費的標準(其中一部分按照社保部門核定的標準)直接計算編制。
2、維持機構正常運行的公用經費。按照財政部門制定的定額標準直接計算編制。
3、專項工作任務經費。按照效率最優的方法計算專項工作任務成本編制預算。
4、專項工程項目經費。專項工程項目分本年度完成項目和跨年度項目,應單獨編制專項工程項目預算,其經費在使用時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應單獨建賬核算。本年預算只能反映本年預算中安排的專項工程項目經費。
5、在支出預算編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現有資源(人力、物力、財力等)的利用,講究現有資源的優化配置。
6、往來款,作為對收支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債權債務,必須有預算,以正確認識本單位的承受能力和考核往來款的使用效益。凈資產,作為收支任務完成后實現的目標,必須編制預算。
第五步:本部門本單位的預算經財會部門層層匯總審核后,報經預算編審班子對照本年度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審核和研究后,形成本部門本單位的預算建議數,同時還要編寫好預算編制說明書,一同上報財政部門。預算編制說明書是對預算進行的書面分析與說明,是預算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步:財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本地區的財力可能、政府及有關方面政策、文件規定和各部門各單位的實際情況,對各部門各單位的預算建議數進行審核,下達各部門各單位的預算控制數。
第七步:各部門各單位根據財政部門下達的預算控制數對本部門本單位的預算建議數進行調整,編制本部門本單位的預算,上報財政部門。
第八步:財政部門根據人代會批準的預算及時下達到各部門各單位。
四、部門預算的執行
(一)分解落實預算指標。各部門各單位的預
算編審班子對經法定程序批準的預算要進行分解,層層落實到具體的科室和個人,不得留有未落實的預算。
(二)制定實施預算的各項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為了保證預算的完全執行,預算編審班子必須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具體應包括如下內容,各部門各單位可以根據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增加和修改。
1、建立日常的管理機構和組織。建議仍然由預算編審班子負責。
2、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和可變即可控的原則,合理確定各職能科室和個人在預算執行中應負的責任和應享的權利。
3、制定各種支出控制定額。
4、制定預算執行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辦法。建立權、責、利相結合的獎懲制度。
(三)單位的非財政預算內撥款的收入,要按照有關規定,實行財政專戶管理。財政撥款按照單位的季度用款計劃每月從財政國庫撥到各單位支出戶;單位取得的收入必須首先直接繳入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然后根據單位年度收支預算和季度用款計劃,結合預算內撥款情況按月從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撥入單位支出戶,財政撥款和財政專戶撥款二者共同形成單位可以直接使用的收入來源。
(四)及時、真實、準確反映預算執行情況。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認真編制預算執行情況月報表及相關報表,認真編寫預算執行情況說明書。
(五)各部門各單位的預算編審班子要經常對本部門本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對照本年度的總體目標,分析預算執行中的不正常因素和對預算執行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和環節,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
(六)預算調整。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因遇到不可克服的因素需要增加支出或者減少收入,就應該對預算進行調整。具體的預算調整程序應按有關規定進行。
五、年度決算
單位的決算工作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決算前的準備,編制決算草案,編寫決算說明書。具體工作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決算前的準備。
1、清理各項收支。對照預算,認真檢查各項預算指標的完成情況,將盡可能實現的收入完全列入本年度,將本年度的支出,盡可能清理凈化,加以壓縮。
2、清理資產與負債。清理檢查各項資產的盤盈盤虧及資產的運行質量;清理檢查各項往來款的情況及使用質量。
3、與有關部門核對好各項基本數字及進一步審查各項開支標準。
4、考核預算執行情況,落實獎懲措施。
(二)編制決算草案。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及時、真實、準確地編制本部門本單位的決算報表。
(三)編寫決算說明書。按財政部門規定的格式,認真、詳細編寫決算說明書。決算說明書應包括如下內容:
1、單位總體概況。第一部分,單位基本概況。包括人員的總量與構成,資產的總量與構成,工作職能,工作范圍等等。第二部分,單位預算完成概況。包括預算收支的完成情況,要與預算對比、與上年對比。
2、收入完成情況分析。要具體分析到收入的明細項目,要與預算、與上年對比,分析收入的增減變化原因,影響收入的重要因素等。
3、支出執行情況分析。要具體分析到支出的“節”級科目。要與預算、與上年對比,分析出支出的增減變化情況及原因。
4、對專項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績效分析。一是要與預算、與上年對比,分析專項工作經費的增減變化情況及原因,二是要分析專項工作經費的使用效益。
5、跨年度專項工程項目經費的安排及使用情況及效益分析。
6、詳細介紹本部門本單位對預算執行結果的考核及有關制度、措施的落實情況。
7、分析研究預算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六、部門預算的監督
(一)部門和單位自身的監督。事前對預算編制審核匯總,事中監控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檢查,事后檢查核證對預算的審核匯總。各部門各單位要充分重視自身的預算監督工作。
(二)財政監督。這是財政部門固有的一項重要職能,也是財經法規正確執行和財政資源安全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從單位預算編制工作的布置,到預算執行的結束,財政部門始終在履行監督職能,考核整個預算過程的績效情況。
(三)審計監督。政府審計部門也是監督整個預算過程的重要部門。
以上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整個預算過程的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