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改試點“深水區” 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
北京醫改方案提出,讓醫務人員從“單位人”轉向“社會人”,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激活人力資源。
10月14日,北京市發布了《關于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針對醫療行業人事薪酬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讓醫務人員從“單位人”轉向“社會人”,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激活人力資源。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委員、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表示,按照新的改革思路,醫師多點執業將進一步放開,符合條件的政府辦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可以到社會辦醫療機構兼職或開辦私人診所。
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調整績效分配方案
目前,醫療衛生機構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單位人”管理模式,單位承擔了職工的培養、薪酬、福利、基本保障以及醫療責任等,僵化的人事制度使得人力資源短缺與資源浪費并存,多點執業難以取得實質性推進。
“為什么現在醫院都在爭取編制?編制后是財政撥款!”韓曉芳表示,今后將弱化編制管理,把編制背后的一些利益和待遇逐步剝離。首先與財政撥款脫鉤,財政今后不再按編制補了,不再按人頭補,不再養人頭,而是將醫務人員基本社會保障納入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基本保障社會化。逐步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其次,健全醫療執業保險制度,推行醫療責任強制險。“有了保險體系的支撐,就會減少很多的社會風險,便于建立醫生能進能出的人事制度。”韓曉芳解釋說。
在薪酬制度方面,醫院目前實行的職務等級工資制是1993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后建立的,工資制度“一刀切”,醫生收入與培養時間長、投入高、執業風險大的職業特點不相稱。《意見》提出,要穩步推進公立醫療機構工資體系和工資總額制度改革,建立體現醫療衛生人才價值的薪酬體系。實行與公益性績效考核掛鉤的院長年薪制,合理提高醫務人員收入水平。
記者了解到,從開始,北京選擇了5家三級醫院作為改革試點,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試點醫院通過調整績效分配方案,激勵醫務人員提供優質服務,將醫事服務費的60%納入職工績效獎金進行分配,并向臨床一線傾斜,當年醫院職工收入就平均增長了30%以上。
壓縮大型醫院普通門診規模
長期以來,我國醫療機構是實行分級管理的,其劃分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規模,這就導致一些醫院盲目上規模,甚至在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湊床位數然后去申報級別。
分級診療為何難以落到實處?老百姓為啥都愿意去大醫院?韓曉芳認為,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基層強不起來,人才留不住,這就給老百姓一個印象,基層就是水平最差的,誰愿意到水平最差的地方去看病?“所以我們這次提出一個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按服務功能定位,建立‘金字塔’型的分級醫療體系。”
按照《意見》,金字塔的頂層由國家重點學科、臨床重點專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組成,主要承擔醫學科研攻關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任務;中層由區域醫療中心構成,主要承擔區域內急難重癥治療任務;基層由網絡化、廣泛可及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私人診所等)組成,主要承擔常見病、慢性病、重癥康復和疾病防控、健康促進等功能。
韓曉芳表示,今后按照這個思路來推進醫改,逐步大幅度壓縮大型醫院普通門診規模,提高急難重癥診療水平。“比如,大醫院再建偌大的門診樓,恐怕政府不能再支持你了。”其次,醫保也必須按照分級診療的要求引導患者往下走,鼓勵患者的常見病、慢病管理在基層解決。
韓曉芳說,過去一直提倡分級診療,但實際上分級診療體系仍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醫患矛盾突出,出現跟醫改目標相悖的現象。“這么大的投入來加強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建設,為什么服務能力還不行?醫療這個行業應該說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人才流動不起來,分級診療、社會辦醫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推不動。”
政府“保基本”,允許醫生多點執業
近年來,北京市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較快。截至底,全市民營醫院374家,占全市醫院總數57.8%;實有床位17845張,占全市總數的17.15%。診療人次數逐年增加,但相比公立醫院占比仍然很低,民營醫院總診療人次1309.2萬,僅占全市醫院診療人次的8.9%。
韓曉芳認為,出現以上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保基本”的定位不清, 政府辦醫療機構“包打天下”,不斷擴大規模、提高標準,導致一方面財政壓力較大,難以保住、保好;另一方面社會辦醫空間不足,難以發展。
《意見》提出,政府要保基本,把非基本逐步讓出來給社會力量去辦。鼓勵社會辦醫,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允許醫生多點執業。數據顯示,截至12月,北京市共有1412名醫師辦理了多點執業注冊。
“客觀地說,目前的多點執業只能說是改革的一個過渡性的舉措。”韓曉芳表示,真正的多點執業,醫療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崗位的需要采取全職、兼職等靈活的用工制度,與醫務人員簽訂部分工作時間聘用合同,約定服務時間及相應的薪酬待遇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