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五通”,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個重要支點。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推薦的個人一帶一路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大家會喜歡!
【個人一帶一路學習心得體會1】
2013年9月,*主席在外交活動中,,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主席又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這“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思維的深化而升華的。
習主席這“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是源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精神,在這個基礎上,隨時代發展而創新。
150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產黨宣言》中向世界人民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列寧又對這一思想進行了發展,提出“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口號。“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國際聯合理念隨著時代發展而創新。決不是上世紀的舊范疇。它是習主席根據時代特點,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為了密切我國同中亞、南亞周邊國家以及歐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的空間,而提出來的。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構想。
我國歷史上有過合縱連橫,前者是消極防御,后者是為虎作倀;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先后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出了新絲綢之路構想,其共同特點是都以中亞為軸心,但通達的目的地卻差別很大。不同版本的“絲綢之路”,其背后的潛臺詞是視中亞為聯通歐亞的物流、資源、經濟乃至政治樞紐,力爭在“樞紐之爭”中占據上風,從而擴大自己經濟、能源安全的外延,并更加有效地拓展自身經濟輻射圈和商路。
相比之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計劃更詳,范圍更廣,涉及國家、地區更多,受益面更大。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和更強調合作共贏的宏偉藍圖。
“一帶一路”構想提出來的實踐表明,共建“一帶一路”逐步成為各國走向共識的合作構想。中國進一步鞏固了來自中亞和俄羅斯的能源供給,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周邊保障;而與中國的合作也有助于中亞國家擺脫“內陸國”、“雙重內陸國”的困擾,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地緣空間和廣闊市場。此外,本地區國家之間合作關系發展的成果,又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中國與海灣國家、與南亞和西亞國家、與中東歐國家以及歐盟、東盟的合作也日益深化。
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豐富了大國外交路線的理論,增進了“我國朋友遍天下”友誼,加速了中國夢融合各國夢的理想實現。
【個人一帶一路學習心得體會2】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契合了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順應了沿線國家要發展、要合作的普遍呼聲,凸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目標,蘊含著一個東方大國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因此,這一戰略構想不僅能帶動我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而且還能將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有效銜接;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由此所激發的效應不可估量。
“一帶一路”這個包容互鑒、兼濟天下的倡議,作為一個開放、高效的國際合作平臺,三年來實現了從理論創想到創新實踐的重大跨越。將于后天揭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標志著這個戰略構想進入了全面推進務實合作的新階段。
一般而言,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由政府間通過協商締結條約,建立多國的經濟聯盟。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并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從歷史發展和演變規律看,經濟一體化是個從低級到高級、從松散到緊密、從局部到整體的發展過程,大致包括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幾個層面。在一定程度上,一體化意味著區域內不同地區或不同國家分工與協作的加深,而分工協作的加深能極大地提高效率,實現區域中各經濟體的共贏。可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歷史演變的必然過程。
回顧30多年我國的改革開放和一體化發展歷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體化和開放成就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在新常態下,新經濟發展模式在推進我國調結構、轉方式,經濟體制改革也已進入深水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比以往更為復雜。以前的一些對外開放舉措已不太適應新常態,而且與開放型經濟的目標也相去較遠。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十三五”時期亟須以新一輪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來適應新常態,以全新的開放和一體化來拓展新經濟發展空間。并且,還要做好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頂層設計,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要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在開放型經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方面,就要著力實現“以一帶四”戰略:“四”,是指國內區域一體化、內外聯動、自貿區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四大戰略。國內區域一體化戰略,即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創新區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一體化發展,努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內外聯動戰略是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如深化內地一體化的區域經濟比如京津冀、中原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等與港澳臺地區合作發展,提升港澳臺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等。自貿區戰略是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辦事,加快構建國內更多的自貿區,積極推進全球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建設,逐步形成全球自由貿易區網絡,善于通過自貿區建設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的中國聲音,維護和拓展中國的利益。全球經濟一體化戰略,是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需要,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協調,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
不能不看到的是,2012年以來,新貿易保護主義漸成氣候,新興市場崛起受阻,全球化遭遇了重大挑戰。而在這當口,“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契合了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順應了沿線國家要發展、要合作的普遍呼聲,凸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目標,蘊含著一個東方大國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因此,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的這一戰略構想,不僅能帶動我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而且還能將我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有效銜接;“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涉及眾多產業和巨量的要素調動,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由此所激發的效應不可估量。
上述四大戰略,最終還要依托“一帶一路”戰略來帶動,所以稱為“以一帶四”戰略。樂觀估計,“一帶一路”把歐洲經濟圈、亞太經濟圈這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兩大經濟圈連接起來,將成為未來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勢必極大地改變世界經濟地理布局。有美國專家測算,傳統意義上的以減讓關稅、打通世界市場為主要目的的全球化,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5%左右,而開放、包容、共享的“新全球化”則能通過互聯互通使全球經濟增長10%到15%。無疑,開啟世界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的“一帶一路”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動力。
資料顯示,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一帶一路”,我國已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與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正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據悉,在這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我國還有望與近20個國家和20多個國際組織商簽合作文件。倘若各參與國在重大投資領域、投資政策、投資方式、投資風險防范等方面能形成統一的合作框架或簽署“政府合作藍本”,也將為亞投行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鑒于“一帶一路”戰略是新常態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國際探索,需進一步加快實施和推進,在鞏固傳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外,還要大力吸收加長版的“一帶一路”國家,比如非洲和北美、南美洲的更多國家參加,使中國經濟貿易活動擴展到全球更多領域并輻射到更廣泛的地區。同時,將“一帶一路”與自貿區戰略無縫對接。就目前而言,推進落實“一帶一路”黃金期的發展,一條較為可行的捷徑,是以“一帶一路”核心區域和重要節點為戰略支撐,這些重要節點就是自貿區。各個自貿區就如同一顆顆閃亮的“珍珠”,“一帶一路”就如同兩條“絲線”,把所有的“珍珠”通過這兩條“絲線”串聯起來,形成合力,就可結成“一帶一路”自貿區“珍珠鏈”,再由“珍珠鏈”輻射逐步形成相互聯系的“經濟鏈”和緊密依存的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