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在沿線國家的海外利益正快速擴大。下面思而學教育網網整理了一帶一路心得體會,供大家閱讀。
一帶一路心得體會1:
“一帶一路”是以*同志為黨中央根據變化了的國內國際環境,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提出的經略周邊、聯通世界的戰略構想,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未來發展格局的運籌帷幄和對國際經濟發展形勢的深刻洞察,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外交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提供了寬廣的戰略平臺,對內能夠形成區域合作新格局,對外則能夠構建區域合作新模式,從而為促進區域合作發展指明了方向。
形成區域合作新格局
從國內發展來看,“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創造前提條件,在區域合作新格局中尋找未來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可謂是“一子落而滿盤活”。
首先,能夠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新的合作格局將進一步深化市場融合、豐富市場形式、擴充市場功能、完善市場機制,并顯著提升交易的廣度、深度和規模,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其次,能夠促進我國全方位開放,一方面促進區域貿易發展,從靜態上帶來“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從動態上實現“市場擴張效應”和“促進競爭效應”;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對外貿易結構,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東部地區產業發展“騰籠換鳥”奠定基礎,為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做好鋪墊。
最后,能夠引領國內不同區域逐步走向均衡發展狀態,通過“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的有機串聯并發揮作用,通過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機制以及海洋經濟合作等途徑,改變中國西部地區一直以來遠離中心市場的局面,進而扭轉發展的區位劣勢,同時也使東部地區在原有發展基礎上更好地優化資源配置,而東西部的整體協同又能夠在國內不同區域形成既有內在驅動力又有外部拉動力的發展狀態。
一帶一路心得體會2: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學者從理論構建、歷史變遷、區域與國別、具體合作方式等多個角度對這一議題展開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談起從事“一帶一路”相關研究的心得,學者們紛紛提到了“實地考察”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記者了解到,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國內城市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緬甸等國家的許多地區,近年來都有專家學者前往調研。
與當地建立直接聯系
清華大學教授何茂春已經陸續考察了“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他認為,“‘一帶一路’實踐性非常強,需要田野考察,這種考察應當是走進談判桌,走進國際會議,走進具體的項目,走進工業園區的。”企業、投資者走出國門的每一步都要尋找商機、規避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學者走出去,決策者走出去。另外,社會科學有很強的實踐性,不單純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從數據到模型的研究,要和具體的政策、法律、投資環境結合起來。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劉迎勝在1989?1992年間數度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考察”,并將其學術研究和考察成果寫入了著作《絲綢之路》之中。他認為,實地考察與單純依靠文獻資料從事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他參加了該考察計劃中的綜合考察與國際學術會議兩項,重走了古代的東西交通線,考察的陸、海兩路與當今的“一帶”和“一路”基本重合。內容包括在有關遺址現場聽主持發掘專家現場講解、提問;在各國參觀重要歷史性建筑與博物館、圖書館所藏有關文物與古文卷抄本和檔案;與當地不同專業學者展開當面交流討論。“由此所得到的知識與信息,與僅僅守在書齋里閉門造車完全不同。”
另外,劉迎勝表示,從連接古今絲綢之路的層面上看,實地考察也有著深遠意義。“到沿線國家實地考察,與當地學者建立直接聯系,了解他們對古代東西往來的想法,重構古老東方各國各民族間的學術共同體是使古老絲路重新輝煌的重要一環,也是當今‘一帶一路’學術研究的應有態度。”
細微調研分不同層次
實地考察該走訪哪些地點,學者們有著不同側重點。劉迎勝參與的“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與“游牧?阿勒泰之路”三次考察,均由政府正式安排,參觀過有關遺址、少數民族社區、博物館、大學等,學術考察占大部分。何茂春在考察過程中主要接觸當地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智庫、國際組織、高校學者等。同時,由于“一帶一路”的商業性質,他的考察還包括市場調研、參觀工業園區和農業示范園區;走進社會中介組織開座談會;到碼頭、物流中心、道路施工地點實地察看;拜訪孔子學院等中國在外的示范項目;參加海外華人的聚會等。
何茂春認為,一般在海外的實地調研目標可以歸納為五點:了解當地產能,探明走出去有多大的市場需求;了解中國的產品和服務有哪些優勢;觀察其他國家在“一帶一路”上的做法;探明海外風險及風險規避辦法;調研的過程也是文化交流之旅,詳盡了解當地社會、風俗等。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旗艦示范項目,存在巨大發展機遇。圍繞中巴經濟走廊的兩個旗艦項目??瓜達爾港區/自由區與卡西姆港燃煤電站,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在匯集實地考察資料的基礎上,寫成了內容翔實的《中巴經濟走廊實地調研報告》。該報告就建設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等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及建議。劉英認為,安保問題、巴內部政局等問題帶來的挑戰也對項目有著重要影響,中巴雙方政府、對口機構等在具體項目落實上都應有專門人員負責,保障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安全。
切實感受“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
劉英表示,“‘一帶一路’給合作國家當地帶來了發展機遇。”《中巴經濟走廊實地調研報告》就提到:中方剛剛參與建設瓜達爾港時,港口機械全部因年久失修而無法使用,儲油罐全部生銹,垃圾堆滿了港口。如今瓜達爾港口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在當地援建了一個職業培訓中心,為將來港口和自由區運營所需要的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基礎培訓。
“通過實地考察,我深感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意識到他們曾有過令人自豪的燦爛文化,有過獨立自主與周圍世界交往的歷史,既是絲綢之路的受益者,也對絲綢之路的發展貢獻很大。”劉迎勝說,“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適時的,符合中國實現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中國往來國家的發展。
何茂春表示,在實地調研中,他屢屢敬嘆中國企業的海外生存能力。很多公司與政府、部落組織之間的關系良好,不僅能夠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還能夠拿到國家級的建設項目。他提出,“在‘一帶一路’沿線,企業‘走出去’需要國家政府部門牽線搭橋,更需要國家在對外援助上加大力度,為企業爭取更多的項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