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過年風俗有哪些?準確地說,家家風俗都不一樣。
這個原因很好理解,因為我們的父輩、還有爺爺輩、主要是曾爺爺輩十有八九不是上海人,而是浙江人、江蘇人、河北人、福建人、香港人……上海的魅力也就在此,每個地方的人來到上海,到了過年的時候就按照自己的方式過,但后來又遷就鄰居、親戚、親家不同的習慣,于是就成了家家有風俗的局面。
我的爺爺是寧波人,我的外公是河北人。所以我小時候每到過年的時候,大致會有這么幾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
1、放鞭炮。上海人喜歡放一千響、放“高升”、而小朋友則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飛毛腿”之類的樂趣型的煙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陽臺上放,“夜明珠”一點燃就往外噴五顏六色的彩彈,小朋友最喜歡,每年過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對面陽臺曬的衣服燒了的事故發生,后來就越來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點,還有初五迎財神的零點,總體說來,迎財神的日子要放得比過年多得多。
2、看電視。說到這一點,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樣了。至少在我小時候,春節聯歡晚會在上海是很沒有市場的,吃年夜飯的時候大家圍在一起吃,電視就是個背景音樂,愛開不開,春晚說的段子上海老人聽不懂,笑不出來,歌舞還能看看。后來隨著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我們這一代的上海人開始看得多起來,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點了。
3、年夜飯的保留菜。和北方吃餃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飯保留菜真的是常變常新。我記得最早流行八寶飯,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這個都想吐。后來又流行水果羹,現在看來,真是超級沒有誠意的一道菜。有一小段時間還流行大王蛇,但后來風頭就過了。經過時間的考驗,最后留在上海人民過年飯桌上的幾個超級熟悉的菜應該是:門腔、松鼠桂魚(茄汁款)、皮蛋、三黃雞、紅燒肉、蝦仁、八寶飯——每家每戶應該還會有增補。
其他的風俗,傳到我們這一代的真的是少得可憐,再往上一代問起來,他們就都是各自祖籍的風俗了,千變萬化,沒有總結的意義。但是曾經聽過一個愛吹噓自己見多識廣的北方哥們在那說:“我們北方過年吃餃子,你們上海吃餛飩,真的很不一樣!”我明確向他表示上海過年還真不吃餛飩。
上海過年就是這么可愛——各有各的過法,這才是正宗的上海年味。
大年夜,大家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在電視機前,等待春節聯歡晚會。
蛋餃、肉圓、湯團、八寶飯……是八十年代時年夜飯桌上不可缺少的。
大年初五,大人小孩會穿上新衣服去逛廟會,廟會上大頭娃娃的表演熱鬧非凡。
生活在老上海弄堂里的百姓們若是在過年時碰上小陽春,就會聚集在弄堂里搓麻將。
八十年代,春節的熱度會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廟會上的巡游花車也是現在不常見的一道風景。
2005年,白蓮涇的居民們提著大包小包走街串巷地去拜年。
左圖:元宵節時,滿街的大紅燈籠透著濃濃的節日氣氛。
右上:八十年代,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過年前總要開一場校園運動會。
右下:對于當年的孩子們來說,過年是一年之內伙食最豐盛時間,“獅子頭”肉包子是他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