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東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東莞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東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東莞千角燈,屬于花燈的一種,是廣東省東莞市特有的特色傳統手工藝品,是廣東東莞民間工藝的瑰寶,其制作技藝是東莞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東莞千角燈是宋代八角宮燈的一種,有一千個角,綴有一千盞燈,燈身為多個不同的立體三角形組成,集書畫、剪紙(刻紙)、刺繡等優秀民間手工藝于一體。千角燈的扎作無圖紙,也無樣本流傳,只有師傅口傳身授。因為它歷史悠久,體積巨大,工藝精湛,而被稱為千古一燈。2006年東莞千角燈制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舟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而東莞中堂鎮是龍舟之鄉,這里的龍舟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堂龍舟制作技藝是東莞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東莞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中堂制作的龍舟主要為龍頭高高翹起的“大頭龍”,其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板諸部分,包括選底骨(龍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轉水—做大旁—做橫擋—做坐板—安龍腸—加固中腸—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裝龍頭—安裝尾舵等工藝流程。中堂制作的龍舟,設計精心,看上去氣宇軒昂威風凜凜,用料上乘,結實、威武、流暢,工藝精湛,非常受民眾喜愛。
莞香,是廣東省東莞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產之一,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歷來為沉香中的珍品,居眾香之首。而莞香制作技藝是東莞香農歷代相傳的沉香生產制作傳統技藝,涵蓋了對原態香樹的培植獲取和加工取精兩大部分,包括從辨土到合香等30多道工序。莞香制作技藝已于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的代表項目。
麒麟舞(樟木頭舞麒麟)是東莞樟木頭鎮的客家傳統舞蹈,明末清初由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是南粵大地上最有特色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之一,是東莞客家人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入選2011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東莞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樟木頭舞麒麟都是師傅口傳身授,每個姓氏自當一門,多為祖傳,世代相承。每年秋后,村里同宗同姓的年輕人集中到本族祠堂里的“拳館”練習功夫,由本族的麒麟師傅傳授舞麒麟。樟木頭麒麟藝人所扎的麒麟頭以竹藝精、畫藝精、形態逼真、色彩鮮艷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據了解,東莞麒麟舞除了樟木頭舞麒麟外,還有塘廈舞麒麟、清溪麒麟舞、竹塘麒麟舞等。
東莞賽龍舟是富有東莞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競技項目,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東莞端午最熱鬧的民俗火爆。東莞地處珠江口東岸,水鄉澤國,河流縱橫,水面廣闊,賽龍奪錦,自宋以來,沿襲至今。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起,東莞人便開始做龍舟競渡的準備,直到五月底,東莞人劃龍舟,洗龍舟水,趁龍舟景,吃龍舟餅,食龍舟飯,唱龍舟歌,延續一個多月,稱為“龍舟月”。 龍舟月的中心活動是競渡,亦稱“龍舟景”。包括:龍舟下水、搶青、設標、趁景、奪標、犒標等,是東莞最熱鬧的景致。賽龍舟已于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溪彩扎(麒麟制作)是流行于廣東省東莞市的傳統美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東莞傳統美術類代表性非遺項目。清溪麒麟制作保留了客家麒麟的傳統工藝風格,已有近150年歷史。其中,又以“高華麒麟”具代表性麒麟制作是一種用竹篾、布、薄紗等材料扎制麒麟舞道具——麒麟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伴隨著客家麒麟舞的產生和發展,廣泛分布于廣東東莞、惠州、佛山、廣州和粵東、粵北等地的客家人聚居地區。清溪麒麟制作蜚聲海外,其制作有獨特麒麟頭設計,精美的彩繪、裝潢,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工藝非常高超精致,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和保留價值,于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魚歌又稱“木魚書”、“摸魚歌”、“沐浴歌”,屬彈詞類曲種,是流行于廣東粵語地區,尤其在東莞地區廣泛傳唱的一種曲藝形式,在莞邑傳承350余年,是東莞戲曲類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東莞木魚歌以東莞話演唱,其行腔抑揚頓挫,委婉動聽。表演時,演唱者往往用三弦或秦琴作間歇性伴奏過渡。演出依演唱方式分為“雅唱”和“俗唱”(也稱“讀歌”)。其中,“雅唱”曲調委婉悠長,“俗唱”近乎韻誦。木魚歌不僅是歷史悠久的“彈詞”類曲種的重要代表性品種,也是傳統節目積累豐富的曲藝品種,于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莞草編織是流傳于廣東省東莞市的傳統技藝,是廣東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東莞傳統技藝類代表性非遺項目。東莞市地處珠江、東江出海口的水鄉地帶,江河與海潮在這里交匯,咸水與淡水交替沖灌,最適宜水草生長,其質地柔軟堅韌,是編織草席的上好材料,被稱為莞草,成為東莞著名特產。莞草編織技藝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莞草編織有草繩類、草辮類、繩席類、草席類等多個種類,草席是莞草編織技藝的代表,尤以厚街的芥黃席最為著名,其制作包括挑草、染草、曬草、行綆、織席、剪席、拍席、統席九道工序。
茶園游會,即東岳廟會,會期為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是茶山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是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重要的賽會活動,同時也是嶺南地區保留最為完整、最具特色的東岳廟會。2021年,茶園游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拓展項目名錄,成為東莞民俗類代表性的非遺項目。茶園游會源遠流長,當地民諺“茶園游會雨淋頭、石崗游會曬出油、溫塘爛會年年有、寮步好會無返頭”道出了茶園游會期間的天氣特征,也印證了游會在本土的影響力。游會以擺會、游會、扮會、走菩薩、做木頭公、做大戲、燒豬會等為基本內容,是含有民間信俗、出巡禮儀、游會活動、村社共慶、地方文化展示和娛樂等內容的民俗活動。
寮步香市是東莞一種傳統民俗活動,與廣州花市、廉州珠市、羅浮藥市并稱廣東“四大名市”而名揚天下,先后被列為東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東莞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寮步自古以來商貿業就十分興盛,明清時期,久負盛名的“莞香”集散于此,經廣州、香港遠銷于東南亞等地,素有“香市”之稱。
研究聲明: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代表榜單是主要依據東莞地區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傳承情況以及在東莞地區的影響力等因素進行選擇,參考國務院及廣東省、東莞市政府評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廣東宣傳部評選的“嶺南十大文化名片”名單,并綜合參考互聯網相關排行榜/榜單進行推薦,名單僅供參考,幫助您了解東莞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有疑問,歡迎在末尾評論/交流指正。
二、東莞的簡介
東莞市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珠江三角洲東北部。1985 年改為東莞市(縣級市),仍屬惠陽地區。1988 年升為地級市,由省轄。面積 2474 平方千米。2020年,戶籍人口263.4萬人。轄莞城、南城等 4個街道,石龍、道滘等 28 個鎮。
2019年,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57億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4.77萬畝,水果種植面積19.31 萬畝。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465.31億元。
2019年底,全市有小學331所,在校學生83.74萬人;初中204所(不含完全中學),在校學生26.35萬人;普通高中42所,在校生8.56萬人;普通高等院校9所,在校學生12.44萬人。全市醫療機構3055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6個,門診部、診所、醫務室、衛生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醫療機構 2894個。全市衛生技術人員5.7萬人,醫療機構實有病床3.3萬張。全市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33個,公共圖書館653個,公共電子閱覽室585個,公辦博物館17個,民辦博物館36個,文化廣場755個,體育場546個,體育館344座。
東莞市有珍稀植物100多種,包括廣東五針松、三尖杉、穗花軸櫚、短萼儀花等。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蟒蛇、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三線閉殼龜和大壁虎。東莞是嶺南文明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有蠔崗貝丘遺址、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有可園、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莞是改革開放先行地,有東莞展覽館、高埗大橋、太平手袋廠陳列館等反映東莞人敢為人先創新精神的重要見證。有東莞千角燈、龍舟制作技藝、樟木頭舞麒麟、木魚歌、賽龍舟、莞香制作技藝、寮步香市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莞還是與時俱進的國際制造名城,有“中國女裝名鎮”虎門、“中國羊毛衫名鎮”大朗、“世界鞋業總部基地” 厚街、“中國家具出口第一鎮”大嶺山等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