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甘肅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甘肅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甘肅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一、甘肅歲時習俗
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歷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后,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清明節
清明是農歷時令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掃墓祭祖,謂之“春祭”。武威城鄉習俗,凡有墳瑩者,須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墳上供祭品、燒紙錢、添土;無墳莖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間,到郊外或于自家門前、街道巷口燒紙錢。禁忌在清明節當日上墳、燒紙。傳說當日燒的紙錢就成鐵錢,死者不能用。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日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柳枝,有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線或絲線繩,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邊涂抹雄黃酒,相傳這樣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來”的說法,男女青少年身著時興的夏裝,盡情游玩。青年婦女講究繡香草荷包,綴上流蘇,贈送親友。
舊時,未出嫁的姑娘將荷包帶在衣襟或系在發辮上,誘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會自慚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餅子卷糕,親友間相互饋送。下午,城鄉居民成群結伴,游覽寺廟,舊時游海子,現在海水干涸,廟宇也毀于地震,改游文廟、古鐘樓、雷臺、海藏公園、西郊公園等。小孩到野外攀樹折枝,編制柳帽,以預防暑氣。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武威人的月餅是發面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二、金鎖、銀鎖、拴鎖鎖
張掖民間在過去有拴鎖鎖的習俗。“拴鎖鎖”是給孩子“過滿月”,請干大(即拜干爹),或給小伙子、姑娘訂婚時舉行的一種儀式。 孩子呱呱墜地的第29天,須要“過滿月”。這天凡是來過滿月的親戚鄰里,一進屋門,首先要給孩子拴個“長命富貴”的鎖,以示祝福。
待“寶貝蛋”能跑會跳后,父母又要請三個不同姓氏、品行端正的人給孩子當干大(即干爹),說是能鎮邪驅惡、逞兇化吉。父母給孩子尋好“干大”后,擇一良日,備好酒席,親自登門請“干大”們屆時光臨。這一天吃飯之前,三個“干大”須將各自揣在懷里的“鎖鎖”掏將出來,一一掛于干兒脖上。
娃娃長大后,說下了媳婦,完婚前須先訂婚,訂婚又要掛鎖鎖。這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在親戚的陪伴下,早早來到小伙子家,萬事就緒,賓主款款落席,一張大紅的八仙桌上,雙方的長輩笑呵呵地給孩子和姑娘互掛鎖鎖,鎖鎖一掛,這小伙子和姑娘就算被拴住在了一起,兩家正式成為親家。 不論是過滿月,請干大,還是訂婚所用鎖鎖,都是同樣的東西,舊時,有錢人家專請銀匠定制金鎖或者銀鎖,窮家不是銅鎖,就是串一串銅錢頂替。
三、隴東皮影
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臺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
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離開窗子,他又啼哭起來。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狀,不斷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出現了。
北宋時,影戲演出已較為普遍。 《都城紀勝》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后用彩色裝皮為”。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鎮守慶陽,當時藝人以演皮影戲犒勞將士。清末甘肅大將董福祥曾把環縣皮影戲班帶到京城為慈禧慶賀壽誕。
四、康寧塞外農家風情
康寧村隸屬于張掖市小滿鄉,全村地勢比較平坦,由南向北逐漸延伸,水源充足,屬于大滿灌區,耕地肥沃,主產小麥、玉米、少量糜谷、洋芋、豆類,經濟作物有胡麻、蘋果、葵花等。
康寧村由于歷年來重視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種植梨樹,使得全村人均年收入一直處在全區各鄉村之冠,是個名符其實的“小康村”。張掖1992——1993年兩屆梨花節都在這個村舉行,白花的梨花一望無際,令游客贊嘆不已,流連忘返。
二、甘肅的簡介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土地總面積42.59萬平方公里(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飛地53.22平方公里)。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境內地勢起伏、山嶺連綿、江河奔流,地形相當復雜。這里有直插云天的皚皚雪峰、有一望無垠的遼闊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蔥蔥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風韻的自然風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點。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治州,是藏、回、東鄉、保 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不但有著精美絕倫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眾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彩。古樸典雅的臨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眾們的聚禮之地,這里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嘆為觀止。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跡外,黃帝登臨、廣成子修煉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向文化的傳播陣地和民間經濟的交易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說、玉門關和古陽關、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悅、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里熠熠生輝。
甘肅是一個發展潛力和困難都比較突出、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的省份。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糧食實現了省內供需總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馬鈴薯、水果、蔬菜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制種、中藥材、啤酒原料等區域性優勢產業,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黃花菜、花椒、油橄欖等一批地方性特色產業和產品。教育、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現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屬的科研機構22個。文化事業不斷進步,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飲譽全球,《讀者》雜志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
2019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級各部門以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新發展理念,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力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落實落細“四補”穩增長措施,全省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人民生活福祉持續改善,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8718.3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50.5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2862.4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4805.4億元,增長7.2%。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05∶32.83∶55.1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2995元,比上年增長5.7%。全員勞動生產率53019元/人,增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