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榆林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榆林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榆林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01、轉九曲
風俗,非一時而就,它是一種傳統的儀式,它是我們祖先在逐漸的生活中不斷累積的歷史遺留結晶。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成千上萬,是對榆林轉九曲最好的形容。有些人稱之為“九曲黃河陣”,陜北人更習慣叫“轉燈”,它是一個宏大的場面,更是一種集體的狂歡。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尚未吃畢,敞灘里的“九曲黃河陣”就擺開了陣勢,夜幕四合,一輪明月朗照大地,期待已久的轉九曲,才緩緩上場。人們手持高粱桿做成的燈桿,燈盤上沿圍著紙粘的五色燈罩,在“九曲黃河陣”中穿梭。遠遠看去,色彩斑斕,煞是好看。值得一提的是,子洲、吳堡、綏德等地的轉九曲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俗話說:“轉九曲,消災驅病,人活九十九”。在九曲回廊中,人們用最原始的器具,最質樸的勞作,表達最虔誠的天意。“心”即神,“神”即心,心誠則靈。這也是榆林人真正的情懷,真正的鄉愁,真正的接地氣。
02、鐵水打花
鐵花飛濺,流星如瀑,夢幻絢爛……榆林“鐵水打花”美麗壯觀的場面,觀賞過后無不攝人心魄。作為陜北地區獨特的民間焰火藝術,“鐵水打花”不僅是米脂人民天才創作的典型代表之一,也體現了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交融的歷史脈搏。
“鐵水打花”又叫打鐵花,是榆林市米脂縣一種獨特的民間花會活動形式,被視為一種古老的煙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節前后進行表演,以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亦有祥和喜慶之意。它也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當夜幕降臨,鐵花霎時像金蛇飛舞,從高處倒懸墜落如火山噴發,火花落時又如火樹銀花,鐵花飛濺,黑色的夜空中閃爍著點點金光,流星如瀑布傾瀉而下,瞬間夢幻般的美麗震懾眾人。點點火花,勾勒出一幅燦爛輝煌的畫卷,留下了源于陜北的文化和歷史,也留下了濃濃的鄉韻。
03、魚河府城隍廟會
鄉村廟會,不僅是社會變革、發展的縮影,更是一幅幅看不盡的民俗畫。而在榆林,一年兩度的魚河府城隍廟會,將廟會文化融入民俗文化之中,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寄托著老百姓最樸實的愿景。
五光十色的仰合琉璃瓦,雕刻精細的飛禽走獸,煙霧繚繞的香爐……聲勢浩大的“城隍出府”儀式,歷史悠久,隆重有序,每年觀者如云,游客及鄉鄰比肩接踵。出巡隊伍所經之處人山人海,男女老幼爭先恐后目睹“城隍”風采,祈求驅除晦氣,全家幸福安康。這也是榆林人記憶中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動。
守護傳統、融合創新,歷久彌新,魚河府城隍廟會,像一雙溫潤的大手,撩起心底的鄉愁,將榆林人從五湖四海拉回,在這方小小的天地重逢。熱鬧的鑼鼓敲起來,火紅的爆竹響起來,穿上新衣去逛廟會……這些代代相傳的民俗,構成了榆林人記憶中的味道。
04、賽驢會
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陜北大地歷史積淀的智慧與精神。而在定邊,則鐫刻著四省交界、白于山里的生命密碼,更訴說著源遠流長的美好故事與向往。作為定邊非遺的特色民俗之一,“鹽馬古道”文化淀積了民俗賽驢的發展,定邊賽驢會富含邊塞文化的特征,融合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特點,展現軍事文化與民俗文化的融合。
定邊賽驢會最早是以比賽驢子的走和跑的速度為主,后來發展為多種駕馭技巧的比賽,分為走驢、跑驢、夫妻趕驢、毛驢馱重和趣味騎驢等多個項目。走驢賽技巧;跑驢賽速度加技巧;夫妻趕驢賽幽默詼諧的情調和藝術表演;趣味賽驢賽各種騎姿的特技表演;毛驢馱重則是賽驢的負重能力和人的駕馭技術。
傳統民俗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過去的賽驢,是人們農閑的娛樂,是商賈馱隊與當地人們交流的載體和方式,如今更是賦予了別樣的風味。每逢盛會,現場異常紅火,歡聲笑語連成片,定邊人利用賽驢活動釋放著自己的困頓,表達著對這祖輩相依為伴的牲靈的喜愛。
05、火判官
隨著時代飛速發展,人們的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樣,審美喜好也在悄悄改變,可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依然用它純熟高超的技藝給大家展示著傳統文化。神木火判官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神木民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載體,保存了陜北黃土文化的藝術形象。
“火判官”由磚砌而成,泥塑外表,頭上戴一頂紗帽,如判官端坐。“火判官”在堆砌時會在面部及全身留出七個孔,點燃時就會七竅冒煙噴火,場面壯觀。早在上世紀70年代,點燃“火判官”就是神木民間年俗之一,如今神木的“火判官”已經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猶如一顆顆明珠,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燦爛非遺文化猶如一顆顆星星,在傳統文化中閃閃發光。那么在陜北,神木火判官就猶如一朵本土的“苦菜花”,帶著濃醇的鄉土味道,反映了神木人忠誠實在的黃土人情。
06、放河燈
河心沙灘上,煙花盛放;激流水中央,河燈璀璨。在神木放河燈的習俗歷史悠久,情景壯觀,寓意深刻,也是神木民俗文化中的亮點。每一盞河燈、每一點星火都帶著一份祝福、一個心愿,與山水構成了一幅其樂融融的民俗畫卷。
神木鏵山七月十五放河燈始于宋代,經元、明、清三代發展漸成規模,其目的由最初的河神祭拜以及祭奠河中冤魂,逐步演化為祈福求祥的民俗活動。今天,人們通過放河燈祈求生活富足、人丁興旺、家宅平安等美好心愿,賦予了這項古老民俗活動以濃厚的現代氣息。如今,神木鏵山放河燈已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河燈的燈架由高粱桿扎成,河燈用麻紙扭成,并在熱油鍋里炸過,共計360盞燈,象征一年之中每一天的平安。成群結隊的河燈在悠閑地順著河水漂流而下,燈光與水色相互輝映,明明滅滅,如民俗文化的點點繁星,流溢著璀璨的光芒。
如果說村落是鄉愁的載體,鄉村的肌理,那么民俗就是鄉愁的內容,鄉村的靈魂。榆林是黃土文化的發源地,是久負盛名的陜北民間藝術之鄉,古老而濃郁的傳統習俗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
二、榆林的簡介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轄1市2區9縣、155個鄉鎮、29個街道辦事處、2967個行政村,戶籍人口385.59萬人。地域東西長385公里,南北寬263公里,總土地面積42920.2平方公里。 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市情主要特點:
一是資源優勢突出。全市已發現8大類48種礦產,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特別是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開發潛力巨大。煤炭預測儲量2800億噸,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氣預測儲量6萬億立方米,是迄今我國陸上探明最大整裝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巖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占全國已探明總量的26%。石油預測儲量10億噸,是陜甘寧油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
二是人文優勢獨特。歷史上,榆林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后為上郡地,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素有“九邊重鎮”之稱。榆林城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古跡有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觀,陜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李自成行宮,陜西最大的內陸湖泊紅堿淖等。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我市8個縣30個村莊戰斗生活過。
三是區位優勢明顯。榆林地處中西部結合地帶,位于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之處,承接東西南北。西包鐵路復線、太中銀鐵路和青銀、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車,榆陽4C級機場建成投運,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省首位,鐵路總里程達到1021公里,開通了至北京、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列車和上海、昆明等26條航線29個通航點。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1年實現生產總值5435.18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0.25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3704.64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1440.29億元,增長9.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3%、68.2%和26.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49899元,約合23511美元。
今后一段時期,我市將緊緊圍繞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陜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三大目標”和為加快全省發展作更大貢獻、為陜西追趕超越作更大支撐“兩個更大”要求,不斷加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奮力開創榆林追趕超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