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玉溪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玉溪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玉溪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地名來源
玉溪市因水得名,玉溪河即《水經注》所記之橋水,明代文獻中已稱玉溪,取其清流如玉之意。
文物
2021年,玉溪市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項,省級23項,市級53項,縣級176項。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文興祥商號、李家山古墓群、文廟、隴西世族莊園、金蓮山墓群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年,玉溪市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6個,省級40個,市級166個,縣級324個。
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傣族服飾(花腰傣服飾)、彝族花鼓舞、花燈戲(玉溪花燈戲)、滇劇、關索戲、棕扇舞、洞經音樂(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抬閣(通海高臺)
民族文化
新平是中國花腰傣最大的聚居地,也是花腰傣文化保留得最為完整、最為集中的地方,素有“中國花腰傣之鄉”的美譽。農歷正月初三至初五,是新平花腰傣花街節,花腰傣傳統花街節是新平縣花腰傣群眾的一個標志性傳統節日,極具儀式感且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峨山地處哀牢山脈以東、滇東高原以西,是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云南第一個民族自治縣。阿普篤慕是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娶三妻生六子,其六子后繁衍發展為古代彝族的六大部落,分別遷徙至云南、四川、貴州及廣西。花鼓舞是峨山受眾最廣的民族民間舞蹈,彝語稱“者波必”,集歌、舞、樂為一體,備受群眾喜愛,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種之一。
元江縣境內有糯比、糯美、墮塔、梭比、布都(阿梭)、碧約、白宏(布孔)、卡墮、西摩洛9個哈尼族支系。各支系在地緣上相隔不遠,大都集中在元江縣江西片區的那諾、羊街、咪哩和因遠、曼來,澧江、紅河街道有少許分布,彼此既有一定的聯系,又互有不同。元江的哈尼梯田主要集中在羊街、那諾兩地,其中以那諾梯田為最,它是哈尼族雕刻大地的杰作,也是云南古代農耕文明的代表。在梯田文化中,不僅有浩如煙海的生產歌、祭祀歌、習俗歌、情歌,還有很多古樸雄渾的舞蹈,棕扇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興蒙作為云南唯一的蒙古族鄉,這里孕育了那達慕、魯班節、憶祖節等多種傳統節日和民族文化。每逢豐收時節,人們便會在這片熱土上舉行那達慕大會。
二、玉溪的簡介
【地理區位及特點】 玉溪,碧玉清溪,因水得名。玉溪河即《水經注》所記之橋水,明代文獻中已稱玉溪,取其清流如玉之意。素有生命起源地、聶耳故鄉、云煙之鄉、花燈之鄉、高原水鄉“一地四鄉”的美譽。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西北高、東南低,山地、峽谷、高原、盆地交錯分布,最大橫距172千米,最大縱距163.5千米,介于東經101°16′―103°9′、北緯23°19′—24°53′之間。東北和北面接昆明,東南和南面通紅河,西南和西面鄰普洱,西北靠楚雄。全市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14位。城市建成區面積91.6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海拔1500—1800米,年平均氣溫16.4~24.6℃,年均降水量674~1023毫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冷冬高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特征十分明顯,既有四季如春的山區平壩,也有被稱為“天然溫室”的谷地。玉溪中心城區紅塔區距省會昆明市88千米,是距離省會昆明最近的州市級行政區,是云南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的核心城市之一,既有共享省會城市商務行政、科教文化、人才技術、交通信息等資源的便捷,又有產業布局的空間優勢。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緊鄰玉溪,昆曼國際大通道穿境而過,泛亞鐵路東線和中線在這里交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國家建設“一帶一路”構筑西南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和云南面向東盟開放的重要門戶。
【行政區劃、人口】2021年玉溪市轄紅塔區、江川區、澄江市、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2區1市3縣及3個民族自治縣,共有24個街道、25個鎮、26個鄉(含10個民族鄉)。玉溪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常住人口)為2249502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210702人,占總人口的53.8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038800人,占總人口的46.18%。主要世居少數民族有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白族、苗族、蒙古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為728139人,占總人口的32.37%。
【資源優勢】 玉溪具有“自然風光多樣性、生態環境宜居性、歷史亙古獨特性、民族文化豐富性”的資源優勢。玉溪宜人氣候、高原湖泊、空氣質量、生物多樣聞名全國,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佳休閑生態宜居城市。花開四季、春光常駐,三湖毗連成群。玉溪市共發現各類礦產48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14種,非金屬礦產32種。優勢及重要礦產為鐵、銅、鎳、磷、水泥用灰巖等,其中:金礦、鎳礦分布于市域西南部的元江、新平兩縣,鐵礦、銅礦分布于中西部的易門、峨山、新平、元江四縣,磷礦則集中產于東部的澄江、江川、華寧三縣(市、區),在紅塔區小石橋鄉勘探發現氧化鋰資源量高達489萬噸。全市森林面積95.88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10.1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4.06%,有自然保護地27個,其中: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有高等植物226科1081屬2394種,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1種,其中:有滇南蘇鐵、陳氏蘇鐵、云南紅豆杉等5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蘇鐵蕨、中華桫欏、金毛狗等26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境內生存有陸生野生動物資源73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4種,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研究價值的“三有”陸生野生動物407種。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周邊有野生鳥類35科90種,其中:國家保護野生鳥類7種。多年水資源總量42.6億立方米(含地下水16.8億立方米),境內河流東有南盤江、曲江屬珠江水系;西有元江及其支流綠汁江、小河底河,屬紅河水系。自北而南分布著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等高原湖泊。珠江源頭第一大湖“高原明珠”撫仙湖風光秀麗,流域面積674.6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95.2米、最大水深158.9米,最高蓄水量達206.2億立方米,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總蓄水量的68.2%,占全國淡水湖泊蓄水總量的9.2%,占全部國控重點湖泊Ⅰ類水質的91.4%,是我國目前內陸淡水湖中水質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貧營養淡水湖泊,總體水質保持Ⅰ類,是云南第一、全國第二深水湖,是國家優質淡水的重要戰略儲備庫。
【經濟概況】 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1%,排名全省第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8%,排名全省第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 ,排名全省第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9%,排名全省第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2%和10.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累計上漲0.6%,城鎮登記失業率3.62%。
【戰略定位】今后一個時期,玉溪市將以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玉溪現場辦公會有關要求,努力建設成為滇中崛起增長極、鄉村振興示范區、共同富裕示范區。一是打造滇中崛起增長極。全力抓好以工業為主的支柱產業發展,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打造煙草產業升級版。主動承擔省委省政府全產業鏈重塑云煙新優勢,打造云煙升級版,推動云煙再創輝煌的責任,打造全國煙草最優“第一車間”,推進煙草產業全產業鏈條數字化,堅定實施煙草產業“大品牌、大市場、大企業”戰略,爭做新型煙草的開拓者、引領者,推動煙草配套企業“二次創業”、轉型發展;打造先進制造基地。積極引入大企業、大項目、大產業和企業總部,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打造全省數控機床產業基地、電子產品生產基地、高端儲能材料產業基地;打造生物醫藥高地。以增加優質品種、提升制造能力、補齊平臺短板、優化產業布局為抓手,做強做優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搶占產業制高點,做大做強疫苗產業,大力發展中藥、民族藥,大力發展天然健康產品,加快醫藥產業平臺建設;打造數字產業新標桿。實施數字產業化整體提升工程,建設全省先進的數字應用先行區。依托大型骨干企業,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上下大功夫,力爭走在全省前列。二是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切實抓好“一平臺、三機制”建設,推動產業扶貧、村集體經濟、扶志扶智實現全覆蓋,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打造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按照大產業加新主體加新平臺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一縣一業”,抓實種子、電商兩個關鍵端,提升農業產業設施化、有機化、數字化。推進“三湖”流域全面綠色有機,打造高端水果基地,全產業鏈提升蔬菜產業,打造精品“云花”產區,加快育主體、創名牌,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升級;大力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打造田園綜合體,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園。三是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堅決保護好綠水青山,建設踐行“兩山”理論的示范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全部建成“美麗縣城”,高標準建設“特色小鎮”。加快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現代綜合交通網絡,推進全域現代化水網建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公共服務現代化,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醫療健康服務水平,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做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產業發展情況】“十三五”期間,玉溪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6.0%、5.5%、8.3%,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9.1︰50.9︰40調整為2020年的10︰42︰48。一產方面,煙菜花果藥畜6大產業量效齊增,糧食產量連續保持穩定,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區建設全面推進,“紅河谷—綠汁江”熱區經濟開發不斷加快,玉溪農業科技園區通過科技部驗收,農業增加值增速多年穩居全省前列。二產方面,卷煙及配套、礦冶及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力推進,云南綠色鋼城啟動建設,建成云南最大的研和數控機床產業基地,沃森13價肺炎疫苗投產上市、國內首個mRNA新冠疫苗生產項目開工。三產方面,玉溪海關開關運行,外貿發展綜合貢獻百強和外向型農業發展百強企業數量全省第一。“旅游革命”縱深推進,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成功創建撫仙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旅游總收入增長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