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消息新學期伊始,外省一所小學叫停家庭作業家長簽字。此舉一出,在家長群里炸開了鍋,叫好聲、反對聲、質疑聲此起彼伏。在很多地方,家長檢查孩子作業后簽名似乎已是慣例,甚至是不少學校的“教學經驗”;與此同時,家庭作業需要家長簽字,進而批改,演變成“家長作業”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引發一些家長的不滿。學生的作業到底該不該家長簽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小小的作業本,折射的是家校合作大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觀點一
取消簽字不能操之過急
有媒體報道,某某學校日前出臺新規,不再要求學生家長在學生家庭作業上簽字。該校校長坦言,此舉是為了“讓屬于學校的責任回歸學校”。消息一出,坊間輿論一片叫好,言下大有此舉不但值得點贊,甚至值得全面推廣之意。然而筆者卻認為,在當下的教育形態當中,家長簽字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遠遠沒到可以取消的時候。
眾所周知,家庭作業是當前學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組成部分,在強化課堂所得、檢驗學習效果、擴展知識外延等方面,都有其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能不能保質保量地獨立完成家庭作業,是一個學生能不能收到預期學習效果、達到學習目的的關鍵因素。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在校學生都屬于未成年人,自制能力尚處于形成階段,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缺乏應有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那么,就必須引入一定外力來保證學生按既定規范完成家庭作業。這一外力應該來自哪里?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放學后一一歸家,指望老師來監督家庭作業完成情況顯然是不可能的。這一規范家庭作業的外力只能來自,而且也應該來自家庭、來自家長。
再反過來想想,假設現在就不要求家長為學生家庭作業簽字了。那么,在沒有學校強制要求的情況下,您能做到及時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嗎?如果孩子告訴您今天沒有作業,您怎么驗證這種說法的真實性?或者說,您怎么消減因為要求看孩子作業引起的抵觸情緒?在學校方面,又怎么驗證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是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的,而不是上網扒的(在當前社會發展狀況中,這一可能性絕對不小),又怎么知道學生家長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究竟是掌握還是不掌握?不是說這些問題無法解決,而是說在當前條件下,無論用什么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都注定要花費大量時間,投入大量精力,花費大量成本;而其中的大部分方式,在形成家校合力、保證學生學習效果上的成本收益比,還都比不上家長簽字這一簡單方法。
還有一點值得思考的是,家長簽字本來沒有,在沒有國家政策強制推行的情況下,于一二十年之間迅速生長鋪開,幾乎成為全國中小學的標準程序。這是不是恰恰能從一個側面說明,家長簽字這種簡單易行的操作方式,確實能有效適應現階段的整體教育環境,確實能應對現階段的某些教育問題……它肯定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卻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最“不壞”的辦法,在整體教育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大背景下,貿然改變這種最“不壞”的辦法,在多數情況下都不能算是明智之舉!
觀點二
別把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
孩子今年讀高中了,老婆終于從簽字的困擾中解脫出來,可一想到多少家長掙扎在簽字的苦海中,也高興不起來。什么時候中小學都叫停家庭作業需要家長簽字了,那真是大快人心、天下父母俱歡顏。
對于家庭作業需要家長簽字這一校規,本人一直不配合,孩子9年的作業,我堅持一次沒簽。當然,不是說我孩子的作業就沒簽字,而是我老婆代勞。雖然自己沒簽,但還是默認了老婆簽字。
之所以不贊成簽字,主要出于這么幾個原因。
首先,我一直堅持誰的孩子誰抱、誰的責任誰負的觀念。認真批改作業,是每一位老師的基本職責!如果老師把鍋甩給家長,似乎就有推脫責任之嫌。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學習知識,孩子學習上的事情,就應該由老師切實擔起來,而不能再想方設法把責任分擔給家長。當然,這不是說家長就徹底做“甩手掌柜”,依然要對孩子的學習盡好應盡的責任,比如積極配合學校、老師,做好該做的事情。一個孩子的成長,包括方方面面,接受的教育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所以,家長應該從簽字中解放出來,把精力放在老師兼顧不了或者是無法顧及的地方。只有這樣,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至于顧此失彼。
其次,簽字無形中增加了家長不該承擔的負擔。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母親為了對自己的簽字負責,特地買來教材,和孩子同步再學習,這樣才能在簽字之前幫孩子檢查糾錯。不得不佩服這位母親的毅力,重新做了一回中小學生。想想,這恐怕也是被逼無奈。既然要簽字,總不能閉著眼睛亂簽吧?那樣豈不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當然,能像這位母親一樣做的家長,恐怕為數極少。更多的家長,簽字僅僅是走走形式。與其這樣,不如取消算了。
再有,從孩子的成長來說,家長簽字多少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孩子會想,只要按照數量完成作業就萬事大吉,剩下的就是父母的事情了,完全沒有意識到,檢查作業是自己的事。學習的事情,有些是不能包辦的,而要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很喜歡這句話,“從今天起,給我一方書桌,給我一份安靜,我會成為作業的主人……”所謂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有這種自主認識。
學生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不知源于何時,但確實存在相當長時間了,也是普遍現象。這種怪現象的存在,不能單怪哪一方,應該是各打五十大板。要糾正這個現象,老師、家長、學生都要反思,找準各自的定位。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幫助和引導孩子正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學生要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老師要認真擔起批改作業的責任,把教書之責做實做細。
觀點三
可以打造“家校共同體”
廣義的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事,狹義的教育是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了事。因此,討論學生的作業到底該不該家長簽字,這沒有定論,也不是教育部門的硬性規定。簽字與否應該由學校和家長說了算??現在不是有家委會嗎?家委會應發揮家長和老師的橋梁紐帶作用,坐下來好好商量:簽字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兩相比對,擇利而行。
學生的作業到底該不該家長簽字?首先要弄清楚幾個問題:簽字的意義在哪?目的是什么?效果如何?弄清楚這些問題,答案似乎也就明白了,而不是一味地糾纏到底該不該簽字。看問題、想事情,最好先弄清目的、意義、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困難,這是一般的統籌藝術,也是科學論和方法論的運用。
記得二三十年前上學,家校溝通不是用簽字來完成的,老師充其量到部分學生家里做個家訪,和學生家長見個面、認識一下,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作個介紹。家訪的目的在于在家校之間搭起“一座橋”,孩子學習成長中遇到什么問題方便溝通對接。早年由于國人受教育程度低,很多家長不識幾個字,作業讓家長簽字根本談不上;倘若一定要簽,一些家長可能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也是閉著眼睛亂簽,奢談幫孩子完成作業。
如今家庭作業之爭浮出,其實是國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表現,也是家長、社會關心孩子學習、成長、成才的反映??折射的是一顆關愛孩子的拳拳之心。就事論事,家庭作業是課堂教育的延續,簽字的目的在于督促孩子按時、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保證學習效果;而不是少數人認為的是為難家長。如果有家長認為孩子的作業是學校教育范疇的事,應由老師統統包攬,孩子進了學校就該由學校負責……這些看法都存在認識上的片面性。
試想,兩個家長撫養一個孩子都常常叫苦連天,一個老師每天面對四五十個孩子會是什么樣的感覺?如果認為孩子進了學校就是學校的事,那么孩子回到家里是不是家長的事?難道花幾分鐘時間督促一下孩子學習、簽個字都是大事,都值得大驚小怪?
時代變了,觀念也要改變。堅持認為要簽字或者不要簽字,都是不客觀、不辯證、不科學的說法,都是在搞觀點上的二元對立。為什么一定要把二者對立起來呢?根本原因在于沒有了解教育學上的多邊關系。其實為了孩子的學習、成長、成才,莫說簽字這樣的小事,家長與學校之間完全可以打造“家校共同體”,明確權責、各司其職、相輔相成,形成教育合力。孩子前行的路上有力了、勁頭更足了、學習更好了,難道不是老師和家長希望看到的嗎?還有必要討論作業到底該不該簽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