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從祭灶開始。民謠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間早就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就是說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即送“灶王爺”上天。灶王爺是玉皇大帝親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在過去,農家灶間設有“灶王爺”的神位。灶王爺的職責是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護神。灶王爺像的.兩則還有“灶王奶奶”、“小灶王奶奶”,上面印有這一年的農歷表,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開始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這一家人的安危;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所做的善事和惡行。
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然后由他帶回家中。因此,對于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給玉皇大帝的匯報至關重要,關乎這家人一年的吉兇禍福。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在灶間擺上桌子,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主人先向灶王爺敬香、磕頭,然后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還邊涂邊說:“好話多說,壞話莫談!边@是主人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的嘴甜甜的,光說好后,別說壞話。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之后,便將神像揭下(留下農歷頭)燒掉,火與煙便一起升天了。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還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挨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實則以此換取各家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過《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魯迅先生還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除夕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引領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其他諸神在過完年之后再度升天,只讓灶王爺長久地留在這家的廚房內。
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敖釉睢币话阍诔,儀式很簡單,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磕頭就完事了。
掃塵
祭灶之后,人們便開始準備過年。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春節前掃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關掃塵,古代還有一個有趣而又詭異的故事。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人的身上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就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一個喜歡阿諛奉承、撥弄是非的家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有一次,三尸密報玉皇大帝,說人間有人詛咒天神,欲謀造反天庭。玉皇大帝聽后大怒,隨即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大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作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
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即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王爺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祥和,所以民間送灶后開始,到大年除夕之前,進行掃塵。
如今人們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小年更無多少人在過。不過,春節前大搞衛生的習俗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