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個春節習俗要流傳下來肯定有它的原因,一個習俗不可能毫無緣由能夠流傳幾千年。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黃岡市人春節過年的傳統習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們黃岡人過年是很有氣氛的.以下是黃岡政府網站對黃岡人過年的一個概述,我看了很符合我們的習俗.
小年 農歷(下同)臘月十三、二十四謂之“小年”。從此日起,開始殺年豬、辦年貨、打豆腐、扯掛面、掃揚塵、洗衣被、操辦年事。是日夜,備酒菜、香燭,“送灶神”、“接祖宗回家過年”。人稱灶神為“司命菩薩”,俗傳它是天宮的使者,對人間體察民情善惡。是夜返回天宮回報,人們設祭送行。祭品中特置糕粑、米糖。用意在以粘灶王爺的嘴和牙,好讓他只講好話不講壞話。祭畢,揭去灶神的舊紙像,換上新像,又擬聯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從此夜起,灶頭上點盞麻油燈至正月十五。
接祖宗回家過年的方式,置一桌酒菜,擺酒杯十只,筷子十雙,家長斟酒、燃香囑曰:“某祖、某祖回來過年”。
春節 又稱“大年”。過大年尤其隆重。慶賀之度貧富大殊,但年勝年的希望相同。歡慶方式??吃年飯(也叫“還福”、“吃團圓飯”) 時間一般在臘月二十八至三十日晚。三十早晨吃年飯的人愛“比早”,許多家吃完時天還未亮。還福時家中菜肴,盡其所有。富家過年大魚大肉,貧家蘿卜、豆腐和幾塊豬肉而已。不管菜肴如何,一家人最好一個不缺。吃前燃放鞭炮、祭供祖人,并關閉大門,吃過再開門。這一天盡說吉利話(如把雞蛋叫“元寶”,不得說“鬼”、“病”、“大肉”等)。為避免兒童哭鬧,盡量滿足其要求。且在此之前于門、墻上貼“百無禁忌、萬事如意”、“不忌童言”的紙條,有的甚至用鞋底把孩子的嘴揩一下。做年飯的爐灶柴火任其燒完,不能退出,否則有“退財”之忌。
年飯前后,打掃庭衢,備足食用水,并放鞭封井。此后一兩日不擔水、不掃垃圾、不潑水室外。此習俗今多有改變。
貼春聯 多數地方有貼春聯、門神、年畫的風俗。春聯貼門柱上,門神貼大門板上。門神摹擬秦叔寶、尉遲恭像。黃梅縣至今尤盛行貼春聯,被譽為“楹聯之鄉”。
守歲 是晚,各家燒炭火或樹蔸子火“守歲”。在堂屋里燒旺火、表示生活越來越“紅火”。家長給小伢“壓歲錢”。大人小孩圍在火邊,邊吃瓜子、花生,邊“談年”。年長者起碼要在轉點“接到新年”后才上床“納福”(睡覺)。轉點時要放鞭炮、喝肉湯。當家人常守歲到天亮,謂之“年待我一年,我守年一夜”,祈盼“年”保佑新年全家平安。今城鎮人看罷“春節大聯歡”電視節目,不約而同地放鞭炮焰火迎年,喧鬧一陣后“封門”(亦曰“封財門”)歇息,至天亮開門時又放鞭“出行”。
拜年 正月初一日一般不拜年,早上只在鄰里鄉親中串門走動;初二后幾天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先至親后遠親、朋友。舊時一般提“糖包”,今有送煙、酒、糖、糕點,多為晚輩孝敬長輩之意。
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玩花燈、龍燈。民謠曰:“三十火,十五燈,過了十五沒洋經(沒趣味)”。玩燈很有文氣。它從邀燈到扎燈、祭燈、發燈、接燈、窩燈,一一顯示村民的聰明才智。玩燈在十三“試燈”,十五“游燈”,十六“落燈”。所到之處皆擺香案、列果品、陳花樹,放鞭接送。今城鎮舉行燈展、燈會和燈謎游戲。
舊時有“蕩十五”習俗,常與趕燈戲并行。十五清晨,人們吃罷元宵,更換衣裳,扶老攜幼,慢慢“蕩”到戲場。看罷戲再“蕩”回,至晚男人給祖先墳臺插支蠟燭,曰“送亮”。
花朝 二月十五,民間說是“百花生日”。農婦采嫩蒿(俗呼“軟曲”)舂爛和粉做“軟曲粑”,作為節日食品贈送親友。舊時各地都接戲班鬧花朝,有的與二月十九日的“觀音會”結合歡慶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