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掃盲日主題是什么
9月8日是世界掃盲日,F(xiàn)在雖然文盲已幾屈指可數(shù),但是,一些生僻字卻難倒一大批有文化的人。特別是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給孩子取名時下足了功夫,不僅難倒了別的家長和童鞋,也難住了老師。今天,我們也給生僻字來一次大“掃盲”,以后出去,咱也可以顯擺顯擺,瞧瞧,咱可是有文化的人哪!
國際掃盲日主題
2005年:文化與持續(xù)發(fā)展
2006年:識字保持社會發(fā)展(Literacysustainsdevelopment)
2007年:掃盲與健康(Literacy,keytogoodhealthandwell-being)
2008年:掃盲與健康(Literacyisthebestremedy)
2009年:識字增強能力
2010年:掃盲與婦女賦權(quán)
2011年:掃盲與和平
2013年:服務于21世紀的掃盲
9月8日是聯(lián)合國[微博]國際掃盲日。每年的國際掃盲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會頒發(fā)“國際掃盲獎”,獎勵那些對識字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組織和個人。今年,來自孟加拉國、乍得、科特迪瓦、印度和納米比亞5個國家的國內(nèi)組織分別獲得了2項由韓國政府于1989年出資設(shè)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宗王掃盲獎”和3項由中國政府于2005年出資設(shè)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每個獎項得主將獲得2萬美元獎金以及證書和獎章。
今年的國際掃盲日主題是“服務于21世紀的掃盲”,強調(diào)掃盲是對話、交流、融入新的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的首要條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掃盲”一詞的含義也在發(fā)生變化。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說:“掃盲絕非僅僅是一項教育優(yōu)先的工作。它是大有可為的投資,是21世紀新的種種掃盲的第一步!
21世紀的掃盲工作不應局限于識字教育,文化、藝術(shù)、科學等諸多領(lǐng)域都需要“掃盲”。放眼全球,不少國家積極采取措施,掃除各個領(lǐng)域的知識空白,提高全民的文化、藝術(shù)、科學普及率。
法國:博物館擔當“文化掃盲”主力
在法國,作為公共文化事業(yè)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機構(gòu)如博物館、美術(shù)館、文化遺產(chǎn)地等,充分發(fā)揮了向民眾普及文化知識即“文化掃盲”的功效。以博物館為例,作為博物館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法國政府非?粗衅鋰鴥(nèi)45個國家級博物館、1200個地方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讓各類博物館普遍堅持低價政策,以便讓所有的民眾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博物館實行多種形式的門票優(yōu)惠政策,吸引最廣泛的民眾走進博物館。如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盧浮宮免費對外開放;每年春季組織“博物館日”活動,博物館免費迎接觀眾參觀。為了鼓勵年輕人到博物館參觀學習,不少博物館還規(guī)定,25歲或30歲以下的參觀者可以購買打折門票,如在羅丹博物館,25歲以下的參觀者可以購買半價票。
在促進文化普及的同時,法國政府還特別注重“文化民主”,即讓每個公民都能平等地參與文化活動,尤其是讓那些在社會地位、工資收入、居住地點處于不利處境的人也能獲得參加文化活動的機會。由法國文化部與法國國家社會融合和機會均等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的“時光之門”活動就是其中的代表。考慮到法國青少年享受文化方面的不平等性在假期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時光之門”活動優(yōu)先針對家庭條件較差的年輕人。每年暑假,法國各地的69家文化遺產(chǎn)單位面向少年兒童開放,邀請他們參加歷史、考古、文學、建筑、戲劇、音樂、電影等多項活動,寓教于樂,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
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使法國人養(yǎng)成了愛去博物館、喜歡參加文化活動的良好風尚。據(jù)統(tǒng)計,法國6500萬人口中,有5200萬人至少每年參觀一次博物館。
奧地利:把音樂列入義務教育
奧地利被譽為“音樂之國”,其國民的音樂普及程度很高。毫不夸張地說,音樂已像面包、沙拉一樣,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除了悠久的音樂傳統(tǒng),對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視與普及是造就奧地利全民音樂素質(zhì)普遍較高的重要原因。其中,把音樂列入義務教育的范疇為奧地利普及音樂打下了基礎(chǔ)。
奧地利的義務音樂教育為9年,針對6歲至15歲的孩子,目標是幫助學生開啟進入音樂世界的大門,使學生認識到音樂對人生、社會的重要性和意義,并向其傳授相應的專業(yè)知識。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音樂教學后,如果能識譜、能彈奏簡單的曲子、能聽懂歌劇,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奧地利法律規(guī)定,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接受音樂教育,教學大綱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音樂課時數(shù)也有詳細規(guī)定。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學生每周至少要上2個課時的音樂課,主要教授音樂基礎(chǔ)知識,如五線譜、各種樂器的起源和演變等,還有演唱練習及一些作曲的基本規(guī)則。五年級至八年級的學生,每周只要求有1節(jié)音樂課,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與創(chuàng)作能力。作為課堂音樂教學的補充,老師經(jīng)常會帶學生去聽音樂會、看歌劇。不少學校還建立了學生合唱團等各種音樂活動團體,學生們經(jīng)常自己舉辦演出。八年級以后,學生面臨分流,一部分進入技;蚵殬I(yè)學校,基本上不再上音樂課;另一部分進入文理中學,他們可以在音樂課和藝術(shù)課之間進行選擇。
為延續(xù)優(yōu)良的音樂傳統(tǒng),奧地利政府及聯(lián)邦教育、科學與文化部還出臺了相關(guān)措施,保障音樂教師的質(zhì)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德國:“科學長夜”掃除科學盲
德國民眾的科學素質(zhì)普遍較高,德國科學界對全球科技的重要貢獻也讓德國人為之驕傲,這都與德國政府重視科學知識普及的傳統(tǒng)密不可分。
說到德國的科普教育,不能不提及“科學長夜”。“科學長夜”活動于2001年首次在柏林舉辦,之后每年舉辦一次。活動選在一個周末的下午5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70多家柏林的科研院所對外開放,向民眾展示各自的實驗室、演示大廳、工作內(nèi)容、研究成果,并為民眾答疑解惑。“科學長夜”涉及的內(nèi)容相當廣闊,包括醫(yī)學、信息技術(shù)、宇宙、能源、生物學等多項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門類!昂谇煽肆κ欠駮䴗p少心臟病患者死亡率?”“飲用運動飲料是否有利健康?”參觀者仔細思考后作答,研究人員耐心解釋問題背后的科學道理。如果答對,還能得到一些小禮品作為獎勵。
在柏林,“科學長夜”活動已成為傳統(tǒng)。每年“科學長夜”的參與者數(shù)以萬計,大部分參與者攜家?guī)Э,一些小觀眾不過兩三歲。近年來,該活動逐漸推廣到德國其他城市,如德累斯頓、漢堡、斯圖加特等!翱茖W長夜”讓公眾與科學家面對面,有助于大面積掃除“科學盲”。
除了“科學長夜”,德國每年還開出一艘“科學船”,船艙是一座“科技展覽館”。每年,這艘移動的“科技展覽館”都會花5個月時間游遍德國全境,每停靠一座城市,民眾都能免費登船參觀,了解新技術(shù)。另外,德國多所大學每年舉辦“兒童大學”活動,由大學教授向孩子們深入淺出地講解各種科學知識。在每年的萊比錫書展、法蘭克福書展上,針對兒童的科學圖書也不在少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