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開始實施,該法規定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全國助殘日”。
2015年5月17日是第二十五次全國助殘日,國務院殘工委、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十一個部委發布《關于開展第二十五次全國助殘日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確定2015年助殘日活動主題是“關注孤獨癥兒童,走向美好未來”。
《通知》指出,我國殘疾人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明顯改善。但是,殘疾人發展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相當一部分殘疾人的生活還十分困難。因此,采取有力措施補短板、兜住底,保證殘疾人與健全人一道邁向小康社會是各級政府及各部門的重要職責。
孤獨癥兒童是一個特殊而困難的群體。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0~6歲精神殘疾兒童占該年齡段兒童總數的0.11%,約為11.1萬人,其中多數由兒童孤獨癥導致。“十二五”期間,國家采取了多項措施加強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工作,支持省、地市級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機構建設,開展貧困孤獨癥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工作等。
【全國助殘日2016主題活動策劃1】
5月15日是第26次全國助殘日。
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踐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我省的殘疾人事業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科學健康的發展,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是,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采取有力措施補短板、兜住底,保證殘疾人與健全人一道邁向小康社會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的重要職責。為此,我們要以第26次全國助殘日為契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人道主義思想,積極營造扶殘助殘的良好社會風尚,切實為殘疾人解難事、辦實事,組織開展好我省的全國助殘日活動。
一、活動主題
關愛孤殘兒童,讓愛灑滿人間
二、活動背景
孤獨癥兒童是一個特殊而困難的群體。“十二五”期間,國家采取了多項措施加強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教育工作,支持省、地市級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機構建設,開展貧困孤獨癥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工作,在部分地區開展社區家庭康復試點。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0-6歲精神殘疾兒童占該年齡段兒童總數的0.11%,約為11.1萬人,其中,多數由兒童孤獨癥導致。由于兒童孤獨癥的特殊性和嚴重性,需要系統的康復教育和訓練,而康復教育訓練和服務資源相對不足,隨著孤獨癥兒童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大,他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全社會給予關心幫助和大力支持。
三、活動措施
(一)召開專題會議。
各地殘工委和殘聯要召開專題會議,圍繞本次助殘日主題,專項研究部署助殘日活動,認真分析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工作面臨的工作重點和難點,研討對策與措施。
(二)明確各部門職責。
1、各級政府和殘工委成員單位要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文件精神,深入了解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的基本狀況及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的為殘疾人辦實事、解難題、求實效。
2、衛生計生部門要發揮部門及系統的優勢,建立健全0-6歲孤獨癥兒童篩查、診斷和治療康復的銜接機制,在兒童心理衛生服務體系中將兒童孤獨癥納入監測范圍,繼續加強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促進孤獨癥兒童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
3、民政部門要積極研究改善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困難殘疾人生活補助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在孤獨癥兒童家庭的落實,扶持民辦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機構發展,開展社區家庭康復,為社會組織在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領域發揮作用提供政策支持。
4、教育部門和各類學校要加強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鼓勵地方依托現有教育教學資源接收孤獨癥兒童,保障適齡孤獨癥兒童入學,并針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單獨的課程設置,增加內容,培養素質優良、富有愛心的特教教師,幫助孤獨癥兒童接受教育。
5、婦聯組織要在開設面向孤獨癥兒童家長的在線咨詢、家教講座和心理疏導,宣傳科學的孤獨癥兒童養護方法的同時,開展面向公眾的孤獨癥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6、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駐軍和武警部隊要采用送溫暖、志愿者助殘、巾幗建功以及軍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多種形式,開展志愿助殘活動。
7、各級殘聯要積極探索發展成年孤獨癥患者托養服務,提高孤獨癥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技能,幫助孤獨癥患者實現輔助性就業。
8、各市要邀請黨、政、軍負責同志在全國助殘日期間,走訪慰問孤獨癥兒童家庭、康復機構、特教學校、康復托養機構、扶貧基地、福利企業,勉勵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自強、自立,并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四、宣傳要求
(一)各市殘聯要提早向當地黨委宣傳部門就第26次全國助殘日的宣傳工作進行匯報溝通,統一部署,統一安排,做好助殘日期間宣傳報道工作。
(二)各地要組織新聞單位,大力弘揚,在報道當地全國助殘日活動的同時,要深入基層,深入殘疾人工作實際,走進殘疾人家庭,了解和報道殘疾人的真實情況和需求,關注孤獨癥兒童家庭的訴求。
重點展示好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殘聯組織積極推進孤獨癥群體利益保障和康復服務所取得的成果,報道好社會孤獨癥組織和服務機構在加強管理、提供服務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講述好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三) 各地在組織開展當地媒體走基層活動的同時,配合全國“百家媒體走基層”和省級的集中采訪活動,緊密圍繞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工作進展情況,以組織記者赴基層采訪為主要實施模式,宣傳視角下沉,積極挖掘殘疾人基層工作報道亮點,推出一批基層殘疾人工作的優秀經驗和先進典型。
(四)各地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門戶網站、新媒體、手機短信、公共大屏幕、宣傳櫥窗等媒介的作用,采用制作發放宣傳冊、張貼宣傳畫、設立和刊播公益廣告等方式,廣泛普及孤獨癥及康復工作的有關知識,增進社會對孤獨癥的了解和重視,動員社會愛心人士積極投入孤獨癥和殘疾人服務領域,營造人道、人權、人文的社會環境。要進一步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為殘疾人事業發展營造健康有利的輿論環境。
五、情況匯總
各市要早動手、早安排,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全國助殘日活動方案,確保活動順利圓滿。
要做好典型經驗材料的收集匯總和實施情況的總結報告,分別于5月10日前和5月22日前把當地組織開展活動的實施方案和活動開展的情況總結報省殘聯宣文部,請同時發送電子郵件。
【全國助殘日2016主題活動策劃2】
5月17日是第二十六次“全國助殘日”,今年助殘日活動的主題是“關愛孤殘兒童,讓愛灑滿人間”。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0-6歲精神殘疾兒童占該年齡段兒童總數的0.11%,約為11.1萬人,其中多數由兒童孤獨癥導致。由于孤獨癥的特殊性和嚴重性,需要長期系統的康復教育和訓練,而康復教育訓練和服務資源相對不足,而且孤獨癥兒童數量還在持續增加,他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全社會給予關心幫助和大力支持。
一、提高認識,圍繞主題組織開展活動
開展“全國助殘日” 活動,是動員社會各界形成強勁的聲勢和規模關心關愛殘疾人、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有利契機,對于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人道主義思想,倡導友愛、互助、融合、共享的理念,推動殘疾人事業加快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各鎮、街道和市政府殘工委各成員單位要高度重視,圍繞主題、結合實際、精心部署,扎實開展好各項活動,共同營造文明進步的社會環境。
二、積極行動,開展各種形式的扶殘助殘活動
各地各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扶殘助殘活動。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精神,深入了解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的基本狀況及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為殘疾人辦實事、解難題、求實效。要積極探索發展成年孤獨癥患者托養服務,提高孤獨癥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技能,幫助孤獨癥患者實現輔助性就業。要發揮衛生計生部門及系統的優勢,建立健全0-6歲孤獨癥兒童篩查、診斷和治療康復的銜接機制,在兒童心理衛生服務體系中將兒童孤獨癥納入監測范圍,繼續加強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促進孤獨癥兒童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要積極研究改善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在孤獨癥兒童家庭的落實,扶持民辦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機構發展,開展社區家庭康復,為社會組織在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領域發揮作用提供政策支持。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強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鼓勵地方依托現有教育教學資源接收孤獨癥兒童,保障適齡孤獨癥兒童入學,并針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單獨的課程設置,增加內容,培養素質優良、富有愛心的特教教師,幫助孤獨癥兒童接受教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要采用送溫暖、志愿者助殘、巾幗建功等多種形式,開展志愿助殘活動,勉勵孤獨癥兒童及其家庭自強、自立,并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各鎮、街道也要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助殘活動,加強面向公眾的孤獨癥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做好殘疾人生活救助工作,讓殘疾人切身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三、加大宣傳,營造良好的扶殘助殘氛圍
以第二十六次“全國助殘日”活動為契機,積極協調義烏商報社、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結合本次“全國助殘日” 活動主題,通過開展集中采訪報道、制作播出專題節目等形式,深入基層,深入殘疾人工作實際,走進殘疾人家庭,了解和報道殘疾人的真實情況和需求,重點關注孤獨癥兒童家庭的訴求,展示好推進孤獨癥群體利益保障和康復服務所取得的成果,報道好社會孤獨癥組織和服務機構在加強管理、提供服務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講述好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市殘聯在助殘日期間要開展階段性的集中社會宣傳活動,通過傳統媒體、門戶網站、手機微信、宣傳櫥窗等渠道,廣泛普及孤獨癥及康復工作的有關知識,增進社會對孤獨癥的重視和了解,動員社會愛心人士積極投入孤獨癥和殘疾人服務領域,營造人道、人權、人文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