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達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達州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達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石橋燒火龍
火龍,是指產生在川東北部達縣石橋古鎮一帶的民間紙扎工藝;燒火龍,就是正月間晚上用煙花燒“龍”和耍龍的人。石橋燒火龍活動作為一種民間民俗文化在石橋古鎮代代傳承,并先后流傳于達縣、通川、渠縣、營山、平昌等地。石橋燒火龍由扎龍、請水、燒火龍、清宅、罷龍五項組成。
石橋河是著名的旱碼頭,古石橋人為了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至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節)連續五夜,全鎮老少燒火龍。
元九登高
有關達州元九登高節習俗的由來一直存在著兩種說法:一是為紀念元稹。據史籍記載:元稹在通州任司馬期間,政績卓著,為官清廉,深得通州民眾擁戴。元和十三年,他離開通州赴新任時,民眾依戀,如失親人,紛紛為他送行。當他坐的船順州河而下,被山脈擋住的時候,民眾又紛紛登上翠屏山、鳳凰山頂,站在最高處,向他揮手道別。元稹在家排行第九,呼元九,他又恰逢元月初九離開通州,為了紀念他,“元九登高”就成了達州的一個傳統節日,沿襲至今。另一種說法是為紀念玉皇大帝。古時達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廟,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該日,達州人便上山燒香,為玉皇過生。
每年正月初九,達州數十萬人傾巢出動,登高踏青,嬉戲山間,日暮盡興而歸。
2006年,“元九登高節”被定為“市節”,2008年列為“四川十大名節”;2009年,列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隨著巴人從事長途背運這種生產勞動方式的產生而產生。達州境內秦漢時就有一條經羅文、王家、長壩、絲羅、黃鐘、竹峪,上通長安、下達成都的古道。古老的賨人在這條道上組成龐大的背運隊伍背運貨物,在勞動中創造了“巴山背二歌”,并自發傳承至今。
其表現形態大多為一人領唱眾人合或眾人齊唱。其旋律清新流暢,唱腔高亢明亮,風格粗獷豪放,極具地域特色。
安仁板凳龍
安仁板凳龍是指產生于達縣安仁鄉,流傳于周邊達縣麻柳、檀木、花紅鄉、東興、大灘等20余個鄉鎮,以板凳為道具的一種民間舞蹈,是“湖廣填四川”時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鄉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安仁板凳龍通常以長條木凳為基礎,在其上用竹篾條彎制成龍頭、龍身,以稻草、苞谷殼等幾種農作物秸稈裝飾,象征五谷豐登;以板凳的四只腳作為龍腿,寓意四季平安;每條龍由三名男性表演,取意三陽開泰。
2006年,以安仁板凳龍為原型,精心改編后的節目參加了四川省第十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劉氏竹編工藝
竹編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渠縣劉氏竹編工藝在四川乃至全國具有代表性。渠縣竹編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編制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 渠縣劉氏竹編工藝品生產從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技藝復雜,工序繁多。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榮獲國際、國內30余個獎項。2007年,入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
二、達州的簡介
達州,地處四川東部,轄4縣2區1市,幅員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90萬,是人口大市、資源富市、工業重鎮、交通樞紐和革命老區,享有“巴人故里、中國氣都”之稱。
達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達州歷為州、郡、府、縣所在地,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建城史。達州曾是4000多年前古巴人繁衍生息的沃土,媲美三星堆的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見證了遠古巴人文明的輝煌歷史。達州漢闕存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漢闕群。達州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浴血奮戰,當年8萬多人參加紅軍,2萬多人為國捐軀,孕育了張愛萍、陳伯鈞、向守志、魏傳統等50多位共和國將軍。
達州區位獨特,交通便捷。達州地處中國版圖中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圓心城,是成渝、關中-天水、大武漢三大經濟區的重要連接帶,是四川對外開放的東大門和通江達海的東通道,歷為秦巴地區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達州是全國公路運輸179個主樞紐城市和四川12個次級綜合交通樞紐之一,是國家連南貫北承東啟西“十字”鐵路公路交通網的節點城市,達州火車站是西南第四大火車站,達州機場直航北上廣深等6大城市,渠江航運經重慶可直達上海,立體交通體系全面構建。
達州資源富集,物產豐饒。達州是全國三大氣田之一和川氣東送工程的起點,是國家重要的能源資源戰略基地。境內已探明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28種,其中,天然氣資源總量3.8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7000億立方米,年外輸天然氣100億立方米以上,天然氣凈化附產硫磺400萬噸,是亞洲最大的硫磺生產基地。達州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生豬調出大市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地區,是中國苧麻之鄉、中國黃花之鄉、中國烏梅之鄉、中國糯米之鄉、中國油橄欖之都、中國富硒茶之都、中國醪糟之都。
達州產業完備,發展迅速。達州曾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電、食品、醫藥、紡織、商貿、物流等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全市“1+7”產業園區加速發展,達州經開區成功入選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和全省唯一的首批國家低碳工業試點園區,達州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獲全國農產品加工基地稱號,宣漢、大竹被列為全省首批14個工業強縣示范縣。
達州山川秀美,生態宜人。達州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境內森林覆蓋率41.5%,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年均300天以上。達州自然、人文景觀異彩紛呈,被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為“西南奇勝”,現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地質公園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近年來,達州大力實施城市拓展、交通暢通和環境治理三大工程,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先后榮獲省級衛生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和省級旅游標準化示范市等榮譽稱號。
達州未來發展,前景廣闊。達州先后被納入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和國家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受惠于秦巴山片區連片扶貧攻堅規劃和川陜革命老區發展規劃,迎來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達州市委、市政府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踐行“通達開放、誠義創新”的城市精神,扎實推進“三大總體戰略工程”,著力開展“五個年”活動,朝著建設川渝鄂陜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和川東北經濟區核心增長極目標奮力邁進。
讓達州走向世界,讓世界擁抱達州!中國達州,一座更加文明開放、繁榮幸福、朝氣蓬勃的現代化城市,正以嶄新的姿態歡迎您的到來!
歷史沿革
達州市古屬巴國,東漢置巴西郡,梁置萬州東關郡,西魏改萬州為通州,北宋改通州為達州,清嘉慶時改達州為綏定府。1950年,設達縣專區,轄達縣、宣漢、開江、平昌、巴中、南江、通江、萬源等8縣,屬川北行署區;設大竹專區,轄大竹、梁平、墊江、鄰水、廣安、渠縣等6縣,屬川東行署區。1953年,撤銷大竹專區,將大竹、渠縣、鄰水3縣劃歸達縣專區;墊江、廣安、梁平分別劃歸涪陵、南充、萬縣專區。達縣專區轄達縣、萬源、宣漢、開江、鄰水、大竹、渠縣、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縣。1970年,達縣專區改稱達縣地區。1976年由達縣析置達縣市,1979年由萬源縣析置白沙工農區,達縣地區轄1市11縣1工農區。1993年,達縣地區、達縣市更名為達川地區、達川市;將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劃給新設立的巴中地區管轄。1999年,撤達川地區設立地級達州市,原縣級達川市改設通川區。2013年撤達縣改設達川區。
行政區劃
達州市轄4縣2區1市,即: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通川區、達川區、萬源市。全市共有8個街道辦事處、106個鎮、201個鄉、2760個行政村、458個社區,全市總人口688.13萬人,農業人口543.92萬人。其中,通川區轄3個街道辦事處9鎮10鄉,總人口59.78萬人;達川區轄2個街道辦事處18鎮36鄉,總人口121.21萬人。宣漢縣轄21鎮33鄉,總人口132.26萬人;萬源市轄12鎮40鄉,總人口60.08萬人;開江縣轄10鎮10鄉,總人口60.56萬人;大竹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21鎮27鄉,總人口112.29萬人;渠縣轄15鎮45鄉,總人口141.95萬人。
地理氣候
達州市地處大巴山南麓,跨東經106°39′45″―108°32′11″,北緯30°19′40″―32°20′15″,東西綿延177.5公里,南北長223.8公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復雜,高差懸殊大,最高處宣漢縣雞唱鄉大團堡海拔2458米,最低處渠縣望溪鄉天關村海拔222米。大巴山橫亙在萬源、宣漢北部,明月山、銅鑼山、華鎣山由北而南,縱臥其間,將全市分割為山區、丘陵、平壩。山地占70.7%,丘陵占28.1%,平壩占1.2%。境內主要河流4條(州河、巴河、渠江、任河),前河、中河、后河匯成州河,與巴河在渠縣三匯鎮匯合成渠江,入嘉陵江于重慶匯入長江;任河自東向西流入漢江,為漢江源頭,于武漢匯入長江。
達州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地形復雜,區域性氣候差異大。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河谷地區氣候溫和,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海拔800至1000米低中山氣候溫涼、陰濕,回春遲,夏日酷熱,秋涼早,冬寒長;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區,光熱資源不足,寒冷期較長,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熱量資源豐富,雨熱同期,全年平均氣溫14.7度至17.6度之間,無霜期300天左右。全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春季多寒潮低溫天氣,夏季多伏旱和洪澇、大風、冰雹,秋季多連綿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