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漯河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

思而思學網

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漯河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漯河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漯河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心意六合拳

所屬地區: 河南 · 漯河 · 臨穎縣

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國傳統的內家拳之一,是中華武術的瑰寶。明末清初,河南洛陽馬學禮遇一隱士傳授此拳,其得藝弟子馬三元是漯河市臨穎縣繁城鎮人氏,數百年來此拳世代相傳。后來流傳國內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變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內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槍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個動作組成一個動作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種動物(龍、虎、猴、馬、雞、燕、鷂、蛇、熊、鷹)的真意內涵,一個動作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點是動作簡單,內涵豐富,集養生健身,技擊為一體,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習練受益,通過鍛煉使人體全身內外達到高度協調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練法有定式和動式兩種。定式是在靜止狀態下,規范動作,掌握要求,增強肌肉力量;動式是在定式的基礎上,做運動練習,在快速運動的情況下,仍能掌握要領要求,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最后在千變萬化的動態情況下,仍能作到周身內外緊密配合,發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動作快而剛猛,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技擊性強,數百年來被拳家視若珍寶。1991年,日本組團到河南學習此拳,省體委聘呂瑞芳老師負責傳授,日本代表團回國后,在日本雜志上刊登專輯,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國武術之核心”的字樣,可見此拳的重要價值。

近年來,漯河市舉辦了三百年來的首次全國心意六合拳研討會和兩次影響很大的邀請賽,通過交流,打破了數百年的保閉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會”,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論、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書,由“中華武術展現工程”制作面向全國出版發行教學光盤一套。雖然在普及推廣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對此優秀拳種的普及和發展狀況仍不理想,存在著失傳的危險,急須進一步的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此項古老而優秀的拳種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繼承發揚。

雙人旱船舞

所屬地區: 河南 · 漯河 · 臨穎縣

雙人旱船舞

臨潁縣南街村的雙人旱船舞是由單人旱船舞演變而來,是由兩個坐船女、一個老梢公和一個撐船女,表演漁家在打魚時,遇到的不同情景故事,具有河南地方戲劇形式的舞蹈。

雙人旱船舞起源于清末,師承五代,迄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由于此舞運用了大量的地方戲的調子、動作、又因舞姿活潑、衣著考究、道具美觀、舞步不俗、動有意思、靜有圖樣,使雙人旱船舞既可地攤表演,又可登臺演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民國二十七年,該舞在漯河市演出時,外國記者曾多次拍照,老藝人李水長,把照片存至1983年失傳。片上印有民國二十七年字號。

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路徑臨潁,為了歡迎大軍,臨潁軍民專門在城北關大操場舉行雙人旱船舞的表演。1951年隨軍記者李季,著有《出擊》一書,書中敘述了大軍進入臨潁縣城時,臨潁人民用雙人旱船舞歡迎部隊的景況。

1957年該舞參加許昌地區民間舞蹈會演,獲二等獎。并代表許昌地區,參加河南省第三屆民間舞蹈會演,獲一等獎。在鄭州演出結束后,蘇聯專家和翻譯同演員親切握手,親吻祝賀演出成功。著名豫劇大師常香玉、陳素真也慰問了表演雙人旱船舞的所有成員。通過鄭州會演確定參加全國民舞會演,因女演員突發病未能參加。當時的河南日報第一版正中,還刊登了雙人旱船舞的表演劇照。

由于歷史的原因,雙人旱船舞停演了好多年。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由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南街村民1987年又重新組織起了這一民間舞蹈,其陣容超過了任何歷史時期,連續幾年在漯河市民間藝術大賽中,獲特等獎,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享有勝譽。

銅器舞

所屬地區: 河南 · 漯河 · 源匯區

銅器舞

銅器舞又叫“八大扇”——因主奏樂樂器為四扇大鐃、四扇大镲而得名。該舞流傳在漯河市源匯區問十鄉一帶,印板王、問

十、董莊、草河李等村,皆有銅器會。據印板王的老藝人黃海東講,銅器舞源于清朝末葉太平天國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據印板王村領舞人李明德說:開始只打銅器不舞,但有“捂”、“亮”、“撂”、“托”等手勢動作。后來,為了使表演更加熱鬧,增加了“跨”、“跳”、“蹉”、“跑”等步法及“穿插”、“剪子鼓”、“自轉”、“急跳”、“走馬燈”等調度。分段落段,段與段之間用音樂及領舞獨舞銜接,就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另外,今天的“八大扇”是由原來的“四大扇”(兩扇大鐃、兩扇大鈸)變化來的,伴奏樂器原來只有一面小堂鼓、一面大鑼,一對手鈸、一面小鑼,當時叫“四大件”。現在已增加到“九大件”。

銅器舞的音樂共分七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有自己的名稱及特色,第一段:一鐃;第二段:小花镲;第三段:別子;第四段:剪子鼓;第五段:三五鐃;第六段:走馬燈;第七段:大花镲。主奏樂器是:大鐃、大鈸、伴奏樂器有大堂鼓、大鑼、手鈸、小鑼等。領舞化丑臉,頭上包黃扎巾(像太平軍那樣),上身穿藍褂子、白內衣,下身穿黃彩褲,腰束淺青腰帶,白布補襪,黑軟底革靴。大鐃演奏者化黑臉,大鈸演奏者化紅臉,頭上都包黃扎巾,上身穿白褂子,下身穿黃彩褲,腰束淺青腰帶,白布襪、黑軟底靴。主要道具是一面竹節小鼓(班鼓),一根擊鼓和指揮用的竹鋼小棍,是領舞兼指揮的工具。

按照問十村一帶的民俗,銅器舞于冬閑在大街通衢及廣場空地演出,重大節日在舞臺上亦可表演,第一段,調度線較短,多用“亮”鈸手勢及“跨”、“換”步法,節奏稍平緩。第二段,突出“穿插”的調度形式和大鈸花齊奏手法及“跳”、“蹉”等步法。第三段,突出“捂”、“撂”、“托”等擊奏手法。第四段,突出走“剪子鼓”的調度形式,演員在走動中表演。第五段,突出大鐃的不同擊奏手法,調度線最短,表演氣氛熱烈。第六段,全曲一百七十二小節,其中一百一十九小節運用“走馬燈”似的調度形式表演,突出“跳”的步法和領舞“自轉”的調度形式。第七段,是全舞的高潮,動作幅度大,節奏稍快,氣氛熱烈,大鈸加花擊奏的手法,得到完美的體現。銅器舞的表演,有著特殊的風采和韻味:第一:動律一致,分段演出;第二:領舞指揮,風趣幽默;第三:相輔相成,珠聯壁合。一九八五年四月,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南分會與河南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辦公室,對該舞錄了像。

腦閣

所屬地區: 河南 · 漯河 · 舞陽縣

腦閣

腦閣花社,民間藝術的瑰寶,承載著百姓的希望和理想。在舞陽縣流傳三百多年的“眾社龍為首,龍社不擋腦閣道”的說法,印證了“腦閣”的鼎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腦閣”,又叫扶嬰社,顧名思義,就是將嬰兒置于肩上、頭上,扶嬰而舞,既有原始雜技的因素,又有民間舞蹈的成分。每付梃子為一個家庭單元,兒女在上玩耍,父親在下扭舞,母親在旁邊伴舞,每次表演陣容為10至16付梃子。它起源于夏代的一種祭祀活動,到明朝末年,從祭祀活動中逐漸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特的花社活動。據記載,清朝舞陽縣舞泉鎮北街村著名藝人有周有得、趙世杰,后經本村周林、周亭、周保、周德偉等傳人將此藝術形式發揚光大,成為方圓幾百里群眾喜愛的著名花社。

北街“腦閣”,其旗幟為黑色,極為罕見,據考,黑色是夏代至唐宋時的正統色彩,北街“腦閣”黑色旗幟保留了原生態文化成分,每次表演前,必先到街中五道廟祭祀,以示對先民的尊崇。它對研究民間傳統文化的淵源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腦閣”最重要的道具有大人背縛之用的鐵坎件和用來扶嬰的梃子,梃子插在鐵坎件上,梃子又分單頭和雙頭,雙頭梃子上面可站2名嬰兒表演,此外還有用來接送嬰兒上下梃子及維持秩序的叉子和去梃子時用的鐵錘,道具均為鐵制紅布包裹,配合天衣無縫,相得益彰。

北街“腦閣”表演時多達16副梃子,和著鼓、鑼、橈、釵等打擊樂的節拍,以八字步或剪子步翩翩起舞,嬰兒多扮演為悟空、八戒、青蛇、白蛇、上八仙等,表揚節目有“二郎擔山”、“天女散花”、“梁祝”、“桃園三結義”等,演者上下協調,惟妙惟肖,觀者如癡如醉。

北街“腦閣”因有嬰兒表演,家家戶戶都積極參與,具有獨特的傳承性,從自娛自樂到凝聚一心,“腦閣”賦予了北街更多的文化內涵。

龍舞

所屬地區: 河南 · 漯河 · 郾城

分享到新浪微博龍舞

漯河市郾城何莊青龍會起源于清光緒年間,先是村里的知名人士何發明、何同順等人積極倡導組織發起的龍燈會,在每年的春節鬧元宵期間表演,還在各個廟會、名人祝壽、做生意人開業慶典等進行巡回演出,倍受人們的喜愛,期間的舞龍高手有何俊舉、何俊芳等人。他們在農閑時一方面習武強身,一方面舞龍弄珠,因群眾對這一象征吉祥的龍燈非常喜愛,又加上當時舞龍人的敬業,長時間的演練切磋,何莊村的龍燈會逐漸發展起來,并在當時漯河、郾城等周邊地區經常巡回演出,逐漸形成影響。民國年間,又以何國欽、何本立、何寶德為首的第二代舞龍人。在原來基礎上又進一步的發揚光大,無論演員隊伍、服飾、道具都較原來有了壯大和更新。

1966年文革年后,曾因多種原因中斷演出了二十年的時間。直到1996年又以時任何莊村村委書記何長勛為首,何寶德、何玉德、何玉坤等人為技術教練,并由原來的一條龍舞增加為現在的兩條龍舞,表演套路以前光是在地上玩“龍翻身”、“就地十八滾”等又增加了“龍走獨木橋”、“龍翻山”、“高山決斗”等,現有套路表演不下十余種,何莊青龍會是郾城區民間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青龍會的龍是青龍,舞龍者自身穿青彩衣,舞蛛蛛者身穿紅彩衣,樂隊著黃彩衣,現有70多人,本舞的鑼鼓伴奏,有快、慢、輕、重的強烈區別,但不受節奏限制。玩蛛蛛者帶領青龍開始恭賀跑場子,然后進行套路表演,如“就地十八滾”、“龍走獨木橋”、“龍翻山”、“龍鉆節”、“走八孔橋”“龍鉆山洞”、“高山決斗”、“耍大夔(kui)等十余種套路。已成為何莊村周圍數十里,漯河境內村民百姓最喜愛的一支民間表演隊伍。

獅舞

所屬地區: 河南 · 漯河 · 郾城

分享到新浪微博獅舞

漯河市郾城“東關獅子會”成立于1897年,是由吳聚才(1877年出生)從南陽拜師學藝歸來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東關獅子會”起初叫“東關故事會”,以“雙獅舞”為主打節目,另外還配有“竹馬”、“二鬼絆跌”(又叫二鬼摔跤)、“九節鞭”等節目,整場演出大約要三四個小時。其中“雙獅舞”共分:“玩燈”(燈,又叫繡球,夜晚可亮),“耍棍”、“獅子吃碟子”等三部分組成;“獅子吃碟子”是整個舞蹈的精彩之處,羅漢宴請賓客,桌子上擺放十六個分別裝有鮮美菜肴點心的碟子,獅子偷吃羅漢去護,整個舞蹈圍繞著一偷一護展開表演,獅子每吃一盤點,就地翻滾,連續數次,直到桌子上的菜肴盤點全部吞完。羅漢大怒,手執神禪訓斥獅子,獅子自覺慚愧,又將菜肴原封不動一一吐回。這一系列的舞蹈動作表演中,十六個盤點在獅子腹中不翻不爛,原樣吐回,十分精采,表演中,獅子與羅漢撒嬌、咬耳朵、啃腳,用屁股撅羅漢,羅漢則用神禪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一番嬉戲,妙趣橫生,令觀眾捧腹大笑。特別是到了晚上玩耍時,雙獅兩眼發光,隨著舞步,伴著鼓點,一明一暗,神吃妙吐之后,還能吐出帶火的蓮花燈,讓人觀后拍手叫絕。且演員技藝精湛,表演細膩,在當時方圓百里享有盛名。

到了第二代傳人楊大雷(1919年出生)領班時期,又增加了武術(單刀、雙刀)、氣功(油錘灌頂、胸口碎石、上刀山)等一些雜耍節目,又壯大了隊伍,當時整個舞獅隊高達八十人左右,有令旗(指揮)、打擊樂隊、竹馬隊、獅子隊、武術隊、二鬼絆跌等,綜合演出,更為壯觀。

目前,漯河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3項,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76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心意六合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別是心意六合拳、農民畫、雙 人旱船舞、沙河船工號子、雙獅舞、合伯寶劍煅造技藝、中醫正骨療法劉氏正骨。合伯寶劍煅造技藝

合伯寶劍乃戰國名劍之一,為舞陽縣特產,已有2700多年歷史,《史記》、《戰國策》、《左傳》、《新唐書》等史籍對此均有記載。舞陽人前蜀王王建,仗合伯劍定天下,在四川稱帝。1984年,舞陽縣出土戰國合伯劍范(即鑄劍模具)。

中醫正骨療法劉氏正骨

郾城區裴城鎮坡劉村劉氏正骨源于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劉氏正骨屬于中醫正骨手法,最初是以手法整復為主,配以小夾板固定,外敷中草藥、膏藥。主要治療四肢骨折、關節脫臼、傷筋勞損。后經幾代人繼承發揚,至第四代傳人劉東成時,整復技術最高。傳至現在,除傳統整復方法外,也配以手術治療。

農民畫 舞陽農民畫產生于1958年狂熱的“大躍進”時代。為配合當時的生產運動,全國上下興起壁畫熱潮,“人人做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一時。當時的農民一手拿鋤頭,一手執畫筆,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簡單的圖案表現出來。這就使得當時的繪畫作品普遍存在著烏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義的痕跡,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表達人類改造自然的勇氣和力量。在創作形式上,多用漫畫式的夸張表現手法。由于這是一個全國性的運動,許多美術工作者樂此不疲,“詩畫滿墻”是最好的證明。

進入上個世紀60年代,一些特別優秀的美術工作者脫穎而出,他們把以墻壁為載體的壁畫,轉變成以紙張為依托的藝術形式,農民畫這一新的藝術形態開始萌芽、生長。繪畫題材也由“大豐收”向表現農村現實生活過渡,如摘棉花、打井等。由于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農民,“農民畫”的叫法也就由此而來,寓意為“農民畫的畫兒”——畫風淳樸,帶有泥土的芬芳。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以來,舞陽民間繪畫逐步趨于成熟。這一時期的作品吸取了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特色,并融合了現代繪畫的一些技巧,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人性本真,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1987年9月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第一屆中國藝術節上,舞陽農民畫作者武天舉等人創作的《東河灣•西河灣》、《柿鄉》、《左鄰右舍》、《端陽》、《五月人倍忙》、《六月六》、《果熟時節》7幅作品入選該屆藝術節美術展覽《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展覽》展出,不禁讓美術界人士眼前一亮,受到許多專家的高度稱贊。截至目前,舞陽農民畫有專業作者70多位,業余作者近200人,近千幅作品分別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或被選送國外展出,其中有多幅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沙河船工號子

沙河船工號子”是船工們在水上勞動時,幾個人或眾人用自己的語言,主要是為了調動,啟發船工們的勞動勁頭,鼓舞船工斗志,統一勞動步調為內容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有規律的集體勞動場合由指揮者領唱,以便統一勞動,統一步伐,鼓舞干勁。

它的演唱旋律簡單、流暢,節奏清晰、平穩,都是無樂器伴奏的清唱。“沙河船工號子”分行船號子、勞動號子、娛樂號子、祭祀號子和民間小調等五大類。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為沙河船工號子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漯河非遺】繁城茶館

臨潁縣繁城回族鎮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厚,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著名的水旱碼頭和人流、物流中心之—。再輔之以典型的三國文化、伊斯蘭文化和商貿文化,帶動了繁城茶文化的繁榮發展。延續至今的茶館,就是有力的見證者。

如今,該鎮依然有20多家古色古香的茶館,接待著眾多愛茶之人。這種鄉風獨特的茶文化,目前這種習俗仍然在傳承發揚。

據介紹,以前茶館有高中檔之分。高檔茶館是文人雅士聚會、敘談、會友、吟詩作畫、品茗賞景之地,也是富商巨賈洽談生意之場所。較低一級的茶館是行幫頭目即行老們聚集碰頭所在。最底層的茶館則是三教九流之輩活動地方。

新中國成立前夕,老茶館有近50家。三里五村的中老年人,在勞動、工作之余,不論是上午、下午,或者晚上,都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自己常待的茶館里喝茶聊天、談天說地,樂得個自在逍遙。

據考證,繁城茶館興起于清朝中期,盛于清晚期和民國時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根據有關記載及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美國人在繁城西門里開辦了一家洋煙廠,這家煙廠就是現在許昌卷煙廠的前身。由于卷煙廠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所需要的原材料也越來越多。繁城周邊的農民很多都販運卷煙用的各種原材料。后來,山西、陜西、河北的商人也加入到了販運的行列,外地的商人越來越多。做罷生意,閑暇無事,這些商人們最愛的去處就是茶館。花上兩個銅板,坐在茶館里,在品茶中,一方面可以與同行聯絡感情,另一方面可以互通市場行情。茶館作為外地商人聚會娛樂的場所是再合適不過了。一開始,繁城的茶館僅限于煙行附近,隨著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不單是外地人愛喝茶,當地愛喝茶的人也多起來,于是繁城的茶館業越來越興旺。

繁城的茶文化首先體現在繁城人愛喝茶。在繁城無論貧富,大凡每個家庭都要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置辦一套自家認為最滿意的茶具:錫壺、銅壺、紫砂壺、瓷壺或者鋁壺,另外還要有配套的茶杯或茶碗。勞動之余,茶余飯后,只要一空閑時間,人們就會泡上—壺濃茶,然后坐下來慢慢細品。繁城的茶文化還體現在繁城人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不管是遠方來賓,還是朋友聚談,也不論是親朋聚會,只要走進主人的家門,主人便會熱情地把你讓到座中,然后把一杯飄著清香的茶水遞到你的手中。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老茶館受到新型娛樂場所的沖擊。破敗的茶館顯然不能與那些茶樓、酒吧、歌舞廳抗衡,老茶館的客源 不斷減少,來喝茶的大多是老年茶客,很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目前,繁城茶館的數量在不斷減少,現在的幾家雖然盡力經營,但生意很慘淡。

為了保護和傳承發揚老茶館和獨特的茶文化,2010年,漯河市把“繁城茶文化”列為市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和扶持。我們真心希望有關部門深入挖掘繁城茶文化資源,努力做好茶文化這篇文章,使三國文化與茶文化成為當地旅游經濟的王牌,讓繁城古鎮煥發出多彩的神韻和無窮的魅力。

二、漯河的簡介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7′--114°16′,北緯33°24′--33°59′,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農業基礎條件較好。境內河流為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淮河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并在市區交匯,濱河城市特色明顯。

漯河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三個功能區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全市常住人口237.2萬人。202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721.1億元,比上年增長9.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4.5億元,增長15.9%;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6.5億元,增長11.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94元,增長9.4%。

漯河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里定居生息。賈湖遺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刻畫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之遙,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考古發掘的釀酒工藝,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于此,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字學宗師”。目前已發現的主要古跡還有:曹丕代漢的歷史實證“受禪臺”和“三絕碑”;早于趙州橋20年、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的隋代小商橋等。

漯河是一個區位優越、交通發達的樞紐城市。漯河城市啟于北魏、盛于明清,曾以商貿和水陸交通發達而享譽中原,在明朝永樂年間已是“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水旱碼頭”之稱。今天的漯河,更是四通八達,是國家二類交通樞紐城市。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不足一小時車程,石武高鐵、京廣、漯寶(豐)、漯阜(陽)4條鐵路和京港澳高速、寧洛高速、107國道及5條省道貫穿全境,構成全省重要的鐵路和高速公路“雙十字”交通樞紐。

漯河是一個鐘靈毓秀、泛舟輕歌的北方水城。淮河的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并在市區交匯,一城春色半城水,寓風景長廊、生態長廊、文化長廊、休閑長廊于一體的沿河美景盡顯城中,是北方少有的水景城市、森林城市。憑借親水融綠、環境秀美的獨特城市風貌,漯河先后摘取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魅力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桂冠。

三、漯河傳統文化相關文章分享

許昌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濮陽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焦作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新鄉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
鶴壁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安陽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平頂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洛陽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
開封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鄭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附傳統習俗和元素)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