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泰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泰州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泰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祭灶王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對聯草。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預示著灶王爺嘴甜甜的,能幫自己說好話。
撣塵
“撣塵”一般都在送灶后進行,寓意著打掃干凈迎新年。衛生清理是過年的頭件大事,每年“撣塵”,都是全家齊上陣,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
寫春聯、貼春聯
小年以后,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營造過年的氛圍,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吃年夜飯、守歲
除夕之夜,自然少不了一頓“團圓飯”。全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吃完年夜飯的一家人,便會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央視春晚節目,一直觀看到午夜零點之后,這一觀看習慣,已成了新的“迎年”民俗。
穿新衣
大年初一頭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穿新衣,寓意著新年新氣象。三十晚上,就會把新衣服準備好,圖個吉利,這也是新年必走的流程。小時候我們渴望過年,就是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
拜年
正月初一清晨,在家神與祖先牌位前供茶果、湯圓,全家焚香叩拜。吃過圓子、果子茶等以后,外出向長輩親故拜年。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從初一開始,泰州人逢人見面必以“新年好”、“恭喜發財”等開口,只要在正月里,都能算是新年。
元寶茶
過年時,大家都穿戴一新,在家中擺放好煙、好糖以款待上門拜年的人。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都會拿到壓歲錢。客人到主家拜年都要喝浸泡紅棗或金橘的“元寶茶”和一些點心。點心以糖果、糕點為主,糖果象征新年甜甜蜜蜜,糕點喻示新年高升。
年酒
正月里,泰興、高港居民有請“年酒”習俗。素有往來者互相邀約,有人連日宴飲,竟達數旬。宴請家族中的新婿、新媳以及子女的師長,也常與“請春卮”相結合,分別稱為“待女婿”、“待新娘子”、“待先生”。
回娘家
在泰州,出嫁的女兒會在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女兒女婿帶著大包小包來拜年,丈人丈母娘也會忙得熱火朝天,用心接待女兒女婿!在姜堰,初二這天還會有大人在家里的地上到處灑錢,讓家里的小孩掃地,掃到錢財,也寓意財源滾滾。
搶財神
正月初五即為“財神日”,泰州人搶的就是“五路神”。民間認為,接財神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因此,初五的時辰剛到,家家戶戶便都打開門窗,人們點香燃燭,燃放鞭炮,爭著要把真正的財神搶回家。
二、泰州的簡介
泰州地處江蘇中部,南部瀕臨長江,北部與鹽城毗鄰,東臨南通,西接揚州,是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578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占77.85%,水域面積占22.15%。市區面積1567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12月,泰州市行政區劃三市三區,有61個鎮、2個鄉、25個街道辦事處,1165個村民委員會,523個居民委員會。其中靖江市、泰興市、興化市三市下轄43個鎮、2個鄉、7個街道辦事處、189個居委會和938個村委會;海陵區、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姜堰區三區下轄18個鎮、18個街道辦事處、334個居委會和227個村委會。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6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4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7.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萬元。
泰州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秦稱海陽,漢稱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南唐時(公元937年)為州治,稱為“泰州”,兼融吳楚越之韻,匯聚江淮海之風。千百年來,風調雨順,安定祥和,被譽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這里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施耐庵、鄭板橋、梅蘭芳是其中杰出代表。名勝古跡眾多,光孝寺、崇儒祠、城隍廟、安定書院、日涉園、望海樓及梅蘭芳紀念館、人民海軍誕生地紀念館等傳承歷史,文脈靈動;溱湖濕地、千島菜花、水上森林、天德湖公園、古銀杏森林等生態自然,風光綺麗。
泰州是承南啟北的水陸要津,為蘇中門戶,自古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游歷泰州,稱贊“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是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新長、寧啟鐵路,京滬、寧通、鹽靖、啟揚高速公路縱橫全境。泰州火車站5條黃金始發線路通往全國上百個主要城市。揚泰機場通航,江陰長江大橋、泰州長江大橋“雙橋飛渡”貫通大江南北。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泰州港跨入億噸大港行列,六大沿江港區連接遠海大洋。優越的區位和公鐵水空一體化格局,凸顯泰州長三角北翼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
地級泰州市成立以來,先后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吉祥文化之鄉、全國質量魅力城市、全國創新驅動示范市、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試驗區、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試點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推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