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南通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南通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南通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南通,江蘇的一個地級市,位于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1]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瑯、北上海,古稱通州,歷史悠久,自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滅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當年屬邢國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吳破鄭城(湖北江陵縣東北),鄖國遺民在吳國發動下參加了復國斗爭。不久楚敗吳,鄖民隨吳軍東撤,后安置于海安縣立發鄉一帶。前473年,越滅吳,都城北遷瑯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大舉向北移民。漢初,東甌王舉國徙江淮間。幾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時稱海陽今天泰州市)一帶,他們將吳越文化帶到了這里,形成了一種南方文化北上的趨勢。
西晉末年戰亂,北方少數民族南下擾掠中原,史稱永嘉之亂。至東晉,南朝三百年間陸續遷至長江下游,其時海陵一帶移民人口猛增幾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這里相遇。
約六朝梁元帝時(552年),長江口出現的壺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鹽為業,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無業游民,主要來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進、宜興、無錫、錫山、江陰一帶),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吳越文化的特性。隋時胡逗洲屬海陵,唐玄宗時因軍事上的需要,狼山成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下的一個軍事據點,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唐末軍閥割據,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彥洪)統治胡逗洲(其時稱靜海)、東布州達半個世紀之久,其軍隊和家屬有萬人之多,多為吳興人,其時南方文化占了統治地位。
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周師克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地區,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屬揚州,不久改為通州,設靜海、海門二縣,由于靜海島與大陸漲接并改屬海陵郡管轄,靜海人與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漸頻繁,同時又有大量的海陵人來往于兩地之間或定居。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響似乎逐漸減弱。但元末張士誠起兵江南,明永樂初燕兵之亂,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時期,不少江南商賈和手工業者紛紛來如皋安家落戶。
由東布洲形成的海門島,當初亦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來自常州一帶,由于隔了130多年才與靜海縣漲接而造成的文化隔離,使海門人始終保持了吳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擁戴過張士誠的江南士民,被懲罰性地強迫遷移到呂四港一帶。他們于常熟白茆港集結,渡江來到呂四,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白茹抽丁”,他們同樣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風土人情。至18世紀初,崇明人陳朝玉(1688一1761)率妻來到海門,沿江岸墾殖,并帶動了大批崇明人遷來江北。他們辛 勤墾殖,使沿江新墾地漸成村落。其時海門境內一萬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后200年間不斷有崇明人遷至海門。至近代紡織工業的形成和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安徽、浙江、廣東、上海、鎮江等地工商戶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經商和進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響幾乎一直延續著。南通人過年 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除夕那天,都要祭祖、守歲、吃年夜飯等等。守歲時,要吃一種甜羹,又叫福壽湯。這湯由紅棗、蓮子、荸薺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壽”的意思。初一吃餃子不是蘇中人的傳統,而是吃“元寶蛋”(就是茶葉蛋),客人來了,一定要吃一個。另外,要給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個“歡喜團”(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曬干,搓成一團),寓意甜甜蜜蜜、歡歡喜喜。)
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了。炸蘿卜圓子、豆腐圓子,做年糕、蒸饅頭、準備各種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還有魚是每家必備的。三十晚上要燒兩條鯽魚兩條鰱子魚。燒好的魚放到家里的箱幾上,等到過了小年(元宵節)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還要買8條活鯽魚養起來,以此寓意年年有魚(余)。年三十中午開始,家家清掃門窗,貼春聯、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飯、包餃子、守歲。)
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過年時,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的習俗。溧水是南京的龍燈之鄉按照習俗,初七不出(龍)燈,初八才上燈,十八下燈。)
南通歲時節令--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舊稱上元節。舊俗正月十三上燈,家家掛紅燈,十八落燈,從十三到十七,謂之五夜元宵,又稱燈節。這幾天夜里,市鎮上的孩子信成群結隊舉燈或拖燈串游。寺廟中更是燈彩紛陳,璀璨奪目,并間有猜燈謎活動。民國23年(1934年)前,往于元宵節期間舉行燈會,無數燈彩爭奇斗艷,在鑼鼓聲中挨次穿街而過,兩邊觀者如堵。上燈、元宵節、落燈這3夜都祭祖,以元宵節的菜肴為豐富。元宵之夜,農村中還有治蟲活動,人們手舉蘆柴扎成的火把,在自家田里揮動,然后把田邊、路邊、溝邊枯草燒毀,以撲滅害蟲。50年代起,元宵祭祖已不普遍,多數人家為全家聚餐,而玩燈仍是孩子們的樂事。特別是從80年代開始,孩子們玩的燈也正向現代化發展,有了電池照明,不少為塑料制品,除兔、魚、蝦、蟹、蛤蟆這些傳統形式外,還有飛機、、火箭、地球儀、五角星等,透露出時代氣息。更多的是競放煙花,夜空中五彩繽紛,地上歡聲雷動,連一些大人也參加這一活動。元宵節城隍廟的360盞球燈蔚為“江北奇觀”。小點的是八角、印方、宮壁諸彩燈。燈或畫絹或貼絨,或飾水晶玻璃而成,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節。看燈是人們暢敘友睛的機會,文人學士也以此日猜燈謎為賞心雅事。 江蘇南通——立夏習俗
立夏那天,南通時興孩子胸前掛蛋。相傳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胸前掛蛋者最甚。女媧聞訊,與瘟神辯理,瘟神無奈承認,立夏之日,凡孩童前掛蛋者一律不得傷害。傳說雖無從稽考,但這天孩子母親總要選擇個頭大的鵝蛋、綠殼的鴨蛋、紅通通的雞蛋,煮熟掛于孩子胸前,同時還留下兩句謠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立夏之日多食禽蛋,“美食家”們還特地做上一碗甜菜蛋湯。
立夏中午還用籮筐掛秤“稱人”,給孩童稱體重,有時稍稍在籮筐里放塊石頭,增加些重量。稱時,秤砣只可向外掛,“不作興”往里移,報數字逢九就報“十”,圖個吉利。
若立夏之日,天氣晴朗,回游泳的孩童還得下河洗澡,這一年游水腿肚不會抽筋。這天,家庭主婦還曝曬被褥、衣服等物。
南通風俗,以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朝或夜,來預卜立秋以后天氣的炎涼。諺語“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吼吼”即是此意。南通民俗還認為立秋這一天的天氣變化,與秋季農田收成關系極大。如立秋這天聽到雷聲,田里的莊稼就“秀”(吐穗開花)不好,谷子長不飽滿,癟谷多,將大大減產。又認為:稻秀時節,若濃霧大作并有白虹貫天,這種沙地人叫作“白鱟”的天象,收獲時秕谷必多,俗呼為“天收”。可見民間對立秋日雷鳴和出現虹這類自然現象,甚為忌諱。
二、南通的簡介
南通,萬里長江入海口畔的“璀璨明珠”。
2020年11月,親臨南通視察,點贊南通“好通”、滄桑巨變、生活幸福。
濱江臨海 承南啟北
南通,與上海隔江相望,“黃金水道”、“黃金海岸”在此交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機遇在這里疊加。北沿江高鐵、海太過江通道即將開工,南通新機場規劃建設有序推進,跨江出海鏈接全球的海港優勢、溯江而上服務內陸的通道優勢、依托上海融入世界的窗口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勝勢,城市潛力萬眾期待。
文化名城 活力無限
6000年前,先民就在南通西部的青墩地區繁衍生息。百年前,先賢張謇獨立開辟新路,在南通建成“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是著名的文博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長壽之鄉,也是少有的建在平原上的國家森林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全省領先,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生態修復成為全國典范。南通宜居宜業、新城老城交相輝映,既可在濠河畔、唐閘古鎮領略百年前“競會五洲文明”之風采,也可去紫瑯湖畔的南通大劇院看劇、去美術館看展。
崇商重工 經濟活躍
作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百年通商源遠流長,足跡遍布全國及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 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跨過4個千億元臺階,所轄縣(市、區)均超千億元,2020年和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兩年突破萬億元大關,2020年達到10036.3億元,總量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21位、地級市第8位。
崇文重教 尊才愛才
南通因人而盛、因才而興,始終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用好人才第一資源,大力實施科技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南通是江蘇省第一個為人才專項立法的設區市。2021年,圍繞建設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南通對原有人才政策進行集成優化、提檔升級,推出了人才新政的3.0版本。推出創業啟動資助、金融政策支持、引才薦才獎勵等一系列極具含金量、競爭力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從“一張床”到“一間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層次住房供給體系,持續完善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父母養老等公共服務配套功能,為人才來通創業提供最大支持。
選擇南通就是站上風口,擁抱南通就將贏得未來!
“十四五”時期是南通蓄勢起飛、跨越趕超的黃金機遇期,也是各類人才逐夢南通、創新創業的最佳窗口期。開放包容的南通正張開雙臂,誠邀天下英才走進南通、扎根南通、成就南通。南通將因你而更精彩,你將在南通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