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引導學生置身詩境,借助聯想和想象,品味詩歌意境 。
3、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系,采取相應的欣賞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
4、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隱逸的人格志向。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抓住意象,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 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思無邪”“一言以蔽之”的《詩經》,到被尊為百世之師的“楚辭”的代表作《離騷》,從剛健清新的漢樂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詩歌這一文學體裁到了唐代便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豪放飄逸的李白詩,沉郁頓挫的杜甫詩,通俗曉暢的白居易的詩,形成了唐詩的巔峰,而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世人關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孟浩然的山水田園世界,去領略他筆下那種恬靜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他那隱逸自得之志趣。
二、復習舊知:
置身詩境:通過反復誦讀,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并沉浸其中,與詩人產生共鳴,得到審美享受。
緣景明情:讀者根據在想象中勾勒出來的詩人描繪的意境,觸景生情,去感受、體會處于這樣的意境中自己萌發的情感,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鑒賞方法:反復誦讀??抓住意象??聯想、想象??進入意境??緣景明情
三、詩歌鑒賞
(一)簡介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世稱孟襄陽。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22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于無成。開元25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28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二)、品讀課文
1.詩題解讀:
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決心追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用典。
2.詩句意象
山寺鐘鳴、漁梁渡頭、江村、乘舟、鹿門、月、煙樹、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幽人
3.意象解讀
意象是指蘊孕著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或事物。詩歌最主要的特點是抒情,而情感的載體和媒介是意象。詩中所選意象又承載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對比
沉緩的鐘聲 ?? 嘈雜的人聲
佛門清靜 ?? 塵世紛繁
同是乘舟,兩個方向 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
歸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
隱居鹿門,心慕先輩。
山中場景,側重寫隱居。
4、情感解讀:
美好的景色襯托出詩人怎樣的心情?(緣景明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二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見聞,聽到山寺報時的鐘聲,望見渡口爭渡的人們,在山寺僻靜與渡口喧鬧的對比中,使人聯想起詩人瀟灑超脫的情懷。
三、四二句,寫世人回村,詩人卻離家歸鹿門,在兩種歸途中,表露詩人的隱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寫上鹿門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著樹林,朦朦朧朧,美妙無比,詩人陶醉在這景色中,不禁與大自然化為一體,不知不覺到了目的地,原來這就是龐德公的隱居處,這兩句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寫隱居處的境況:孤獨一人,與世隔絕,與山林作伴。表現了隱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諦。
5、再現詩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請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過聯想想象,補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語言細致描繪,再現詩句畫面,并為畫面命名。
6、感悟詩境:
這首詩寫“夜歸”的“歸”途,實際上是從世俗到隱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凈的筆墨,抒寫了歸隱的情懷志趣,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隱士形象,構成了一種獨到的意境
詩中所寫:
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 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
實質上是:
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特別是此詩后四句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于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即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后兩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換成“還”?
不能。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營造了一個非常清幽的自然環境,但在這樣的環境中,還有人在活動,“惟有幽人夜來去”。這就使人在這幅高士隱居圖中,除了感受到詩人隱逸超脫的情趣外,還感受到在這種情趣的下面,藏著詩人進仕無望所引發的一點憤郁不平之氣。
2、.結合全詩,試賞析本詩的對比藝術。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鐘鳴 襯托 隱居地環境的清幽,而這又與爭渡的喧囂 形成鮮明的對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卻“歸鹿門”,更是表現了詩人與世人的相異之處。
②后四句中,靜態的環境描寫與動態的人物描摹形成對比,比出了詩人與前賢的相通之處,表現了詩人對于先賢的仰慕之情,從而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五、課堂小結:
蘇軾曾經說過,孟浩然的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后山詩話》引)。他所說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學,指在詩中博采成語典故。這嚴格說,并不能成為孟浩然的缺點。如果按我們的理解,把“無材料”解釋為生活經歷的簡單,思想內容不豐富,那么蘇軾這幾句評語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點。孟浩然的好詩不僅數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簡短,他所擅長的詩體,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從藝術的完整、精美來說,他卻完全可以和王維并駕齊驅,各標風韻。杜甫說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他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高,比李白、王維大十二歲。他詩集里,還殘留著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痕跡。如《美人分香》、《同張明府碧溪贈答》等詩,還有宮體影響。他的某些詩句,也有化用鮑照、謝挑、陰鏗、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詩句,往往能青出于藍,不著痕跡。在創造盛唐詩歌渾融完整的共同風格上,他是有不小貢獻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維等盛唐詩人對他都深懷敬意,并給他的詩以相當高的評價。
六、拓展:比較《夜歸鹿門歌》和《歸嵩山作》在意境上的異同。
同:意境優美恬淡,表達了對歸隱的向往和閑適自得的心情。
異:《夜歸》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等景物,構成了詩境的平淡自然,優美恬淡,脫盡塵世煙火,但“惟”句也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歸》詩寓情于景,意境充滿變化。清川,離歸的車馬,結伴而返的暮禽,這些景象構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歸山之始的悠然自得;歸隱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些景物,又使得詩歌意境帶上黯淡凄涼色彩,從而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