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上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公開課,從《庖丁解!啡胧盅芯课难晕恼n外自讀篇目的教學法,課后反映較好。下面是這堂課的教學設計及有關問題。
一、教學設計:
1、要求學生在課外自讀《庖丁解!,必須做到: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通讀課文,達到可以較流暢的誦讀要求;勾出“自讀提示”及課文中有關文學文化常識、主旨、好句好段等內容;記下疑難問題。
2、通過課堂(45分鐘)檢查學生自讀情況,并指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其具體步驟為:
①誦讀正音。指定一個大組聽其他三個大組誦讀課文,指出錯誤,教師同時也給予誦讀指導,然后再讀。
②教師提問抽查自讀勾書的情況,對認識混淆、理解錯誤的問題給予分析指導,發動全班學生討論,從中尋找正確答案。
③質疑辨析。要求學生把自己在閱讀中記下的問題提出來讓全體同學思考討論,盡量聯系以前所學的相關知識,尋求其中的聯系,教師參與討論,適當點撥、總結。
④寫作訓練。要求學生針對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一句,以“‘道’與‘技’”為正標題,對副標題“談……”進行補充,設計議論文的開頭。
二、指導思想: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習慣于包辦代替,進行文言文教學硬是要逐字逐句地串講,學生也習慣于依賴老師,不敢也不能夠自己閱讀文言文,教材所編配的文言自讀篇目常常不能發揮“自讀”的作用。因此,在接到公開課任務后,我選擇了課外自讀篇目《庖丁解!,力圖體現出教材的編排意圖。我在布置自讀任務時沒有提出特別高的要求,也沒有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做書面作業等,只要求他們根據注釋,利用工具書通讀課文,同時適當地勾畫,記下問題。與讀懂大意比較起來,“達到較流暢的誦讀”這個要求可能相應要高一些,因為讀一遍二遍是絕對不行的。提出這個要求,是為了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領略其神韻。我始終相信適當的勾畫圈點和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途徑。
學生課外自讀老師是看不見的,要掌握學生自讀的情況,解決其疑難問題,則必須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既然是檢查自讀,當然就必須體現自讀,不能搞成“講讀”,因此我采取了學生討論與教師引導相結合,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式。這個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同時也對教師備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你很難預測學生會提出一些什么樣的問題?梢哉f,這樣的處理的確把“自讀”二字落到了實處,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自讀的一般方法。
三、這堂課的特點:
1、活而不亂。這堂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由于任務明確、程序清楚、引導恰當,一直進行得活躍而有序,雖然有37人次發言(有關領導統計),但一點也不凌亂。
2、時有高潮。由于學生有極強的求知欲,始終主動參與,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例如,“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中的“三年”是不是正好三年?又如,“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與同一個單元《荷⒄扇恕分小暗樂不行,已知之矣”中的“道”、《五蠹》中“然則今有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于當今之世者”中的“道”一樣嗎?這些問題激起更多的學生參與爭論,氣氛熱烈,不時形成高潮。
3、真實自然。這堂課事先沒有“排練”,也沒有限制學生的發言,因此既展示了學生自學的真實情況,也暴露了教師個別不足之處。
4、有一定的思辨色彩。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寫作訓練,但由于引導了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思考“道”(事物的客觀規律)與“技”(技術、技巧)的關系,使整堂課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