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最新篇

思而思學網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經濟強。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收集的2017產業扶貧調研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2017產業扶貧調研報告1】

按照市政協第20次常委會議精神及《關于市政協常委會專題協商“實施精準脫貧,提高脫貧實效”的實施方案》要求,我局成立專題調研組,采取點面結合、更重視第一手材料挖掘的方法開展調研。面上主要吸收市扶貧局及各縣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整體材料。點上選擇了洛南、丹鳳、商南三縣,突出特色農業產業,深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業園區和特色產業基地進行現場調查,與貧困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及基層干部進行深入交流。調研組內部開展認真討論,逐步形成共識。通過調研,我們對產業脫貧有了更深的認識,形成了對產業精準脫貧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產業脫貧現狀

目前,全市共有貧困村70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6.13萬戶49.05萬人,按照“五個一批”脫貧路徑,產業脫貧戶8萬戶27.69萬人,占全市總貧困戶、總貧困人口的49%和56%。精準脫貧戰略實施以來,各地創新機制、強化措施,積極探索實踐,產業脫貧工作迎來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一是創設扶持政策。市級層面出臺了商洛市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扶持辦法》、《金融扶持辦法》和《資金整合扶持辦法》。各縣區也結合實際較快制定了一些產業脫貧措施和辦法,設立產業脫貧專項資金,為產業脫貧提供了初步的政策基礎。二是搭建融資平臺。要求縣區設立脫貧貸款擔保儲備基金、脫貧風險補償基金和脫貧農業保險補貼資金制度,通過財政擔保滿足貧困戶產業脫貧的貸款需求。三是壯大脫貧龍頭。各縣區都抓住了龍頭企業、合作社這個“牛鼻子”,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市現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3家,現代農業園區10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749家、成員5.03萬戶,家庭農場359家,職業農民1670人。四是大力開展產業脫貧實踐。各地結合縣域實際,依托資源優勢,大力扶持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加工、勞務、服務五大類產業,積極開展特色產業精準脫貧的實踐,探索產業脫貧模式。商南縣加快探索“四借四還”產業脫貧模式;洛南縣高度重視金融助推產業脫貧工作;丹鳳縣、鎮安縣、柞水縣率先設立產業脫貧專項資金;山陽縣探索建立產業脫貧技術代理、金融脫貧資金撬動和電商脫貧網上營銷“三大機制”,進一步拓展了產業脫貧的工作途徑。

二、存在突出問題

一是貧困戶自主發展能力嚴重不足。貧困人口主要居住在邊遠山區,生產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勞動力素質低,產業規模小而分散,管理水平粗放,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自主發展產業難度很大。二是工作機制尚不完善。產業脫貧工作涉及面廣,但缺乏指導有力的領導機構,產業部門深度參與較少,權責脫離,工作合力沒有充分發揮。三是產業及金融扶持政策不健全。縣級對自主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和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還不夠具體和明晰,對貧困戶的金融扶持政策真正落實也較難。調查中,大部分縣區對貧困戶最基本的5萬元小額產業脫貧貼息貸款還沒有放貸到位。四是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強。部分經營主體自身實力和履行社會責任能力不強,難以與貧困戶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五是依賴思想和觀望心態嚴重。貧困戶“等、靠、要”思想普遍,嚴重依賴政府;部分基層干部對產業脫貧充滿期待,但有想法沒辦法缺能力,只好抱持觀望心態。

三、思考與建議

產業脫貧的核心是把貧困戶植入產業鏈條中,是真正的“造血”式脫貧,具有內生性、可持續性和不易返貧的特征。產業脫貧承載著超過半數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重任,相較于其它更依賴政策性的脫貧路徑,產業脫貧的艱巨性、復雜性、緊迫性顯而易見,更應得到廣泛重視。各級各部門都在積極探索,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精準產業脫貧方式。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根本舉措。按照中央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和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推進產業脫貧工作首先要精準產業脫貧方式,核心是激發和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也就是變“輸血式”脫貧為“造血式”脫貧。一要積極鼓勵自主式脫貧。通過精準識別,對于有發展潛力、特色產業突出的貧困戶要在資金補助和項目安排上優先扶持,策劃實施一批特色產業脫貧項目促進其自主脫貧。二要大力支持帶動式脫貧。我市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滯后,內生動力不足的貧困戶比重很大,加快實施帶動式脫貧尤為重要和緊迫。重點支持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與貧困戶建立穩定帶動關系,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助推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精準選擇脫貧產業。要按照“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分類指導、長短結合”的原則,科學分析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空間、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選準適合自身發展的脫貧產業。就全市來看:一要精準選擇市級優勢產業。以現有特色優勢產業資源為基礎,重點突出核桃、板栗、中藥材、生豬、土雞、山羊、食用菌、茶葉、馬鈴薯、蔬菜等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突出發展“八大件”,建設“八大園”,創建“八大品牌”,拓寬“八大增收渠道”。二要精確選擇地方特色產業。各縣區要依托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優先培育1-2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地方特色產業,加快建立一批如商州設施農業、洛南烤煙、丹鳳肉雞、商南水雜果、山陽九眼蓮、鎮安魔芋、柞水花卉等促進貧困戶脫貧的地方特色種植和特色養殖產業基地。當前重點要選擇市場好、周期短、見效快、1-2年內可脫貧的特色種養業,長期配套發展林果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確保貧困戶能夠實現穩定脫貧。

(三)精準產業脫貧帶動模式。針對一家一戶分散發展產業規模小、水平低、效益難保證的實際,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資金扶持、龍頭帶動”的思路,著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合作社和產業大戶,加快推行“現代農業園區+基地+貧困戶”、“企業+合作社+貧困農戶”、“合作社、產業大戶+貧困農戶等產業脫貧帶動模式,積極拓展產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丹鳳華茂牧業公司堅持綠色生態的種養方式,圍繞生態肉雞、土雞養殖“兩圈一線”框架,采取“企業+合作社+貧困農戶”方式,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脫貧帶動模式,帶動散養雞養殖脫貧189戶600人,實現就業脫貧81戶200人,使龍頭企業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更大作用。商南海鑫現代農業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貧困農戶”的模式,建設標準化鋼架大棚60個,按照工廠式菌包專業化生產+農戶分散出菇管理“百萬袋”模式組織生產香菇,在黑漆河村建立標準化食用菌脫貧攻堅基地,帶動全村55%的貧困戶加入公司發展食用菌產業脫貧。商南鴻偉公司推行“借雞還蛋”模式,為貧困戶提供散養雞苗,統一技術標準和服務,固定價格回收雞蛋,帶動周邊貧困戶規模化發展生態養殖。二是農業園區承載型。丹鳳民樂現代農業園區,依托商洛民樂農業科技公司和丹鳳武關蔬菜專業合作社,接納周邊350戶貧困戶,通過“園區+企業+合作社+貧困農戶”的模式帶領貧困戶脫貧,推動設施農業、食用菌、活性炭加工和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三是合作社幫扶型。洛南廣匯兔業合作社在保安鎮楊莊村,牽頭成立了合作分社,為社員提供斷奶仔兔、全價飼料、技術服務、市場營銷等產業化服務,帶動全村15戶貧困戶發展肉兔產業,貧困戶飼養200只年出欄10茬即可實現當年脫貧。目前,這種“肉兔育肥”模式正在保安鎮加快總結推廣。四是能人大戶引領型。發揮家庭農場、職業農民、種養大戶等帶動作用,用身邊的典型激發貧困戶轉變觀念,帶動貧困戶以各種方式加入特色產業發展,引導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普及推廣,提升貧困戶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加快貧困村、貧困戶分散生產向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轉變。

(四)精準利益聯結機制。一是探索新型機制。鼓勵開展股份合作,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小額貸款資金等入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權;有關財政資金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探索創新“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的新機制、新途徑。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參股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完善新型經濟主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二者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努力實現“雙贏”。

(五)精準產業脫貧政策。一要優化產業扶持政策。全面落實《商洛市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扶持辦法》,結合縣區實際,研究制定每個脫貧產業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扶持的主體、環節、重點、標準及方式,強化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激勵貧困戶自主發展特色產業,充分調動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二要強化金融扶持政策。一是狠抓脫貧貸款政策落實到位。首先要確保5萬元以下、全額貼息脫貧貸款政策的全面落地,加快開展農村“三權”(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所有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全面落實“個人貸”,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其次,對帶動脫貧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貸款要簡化程序,適度提高信用貸款額度,認真落實產業脫貧“企業貸”政策。二是加大保險支持力度。積極發展特色產品自然災害保險,探索開展價格保險試點和脫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三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各級政府應設立脫貧攻堅專項資金,有效整合各方脫貧資金,明確產業脫貧資金規模,有效建立起與產業脫貧任務相適應的資金投入增長機制。四要配套產業支撐保障政策。支持發展電子商務,積極培育特色產品品牌。加快有關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強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

(六)精準產業脫貧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在產業脫貧中的主體責任和領導責任,成立產業脫貧領導機構,加快建立和完善一個“牽頭有力、分工科學、權責匹配、考核驅動”的產業脫貧工作機制,有效發揮產業部門熟悉產業發展規律的優勢,切實形成合力,深入研究產業模式,探索創設扶持政策,加強督查指導,加大產業脫貧考核權重,實行嚴格考核問責,推動產業精準脫貧工作突破發展。

【2017產業扶貧調研報告2】

農牧業在四川省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部分貧困地區農牧業助農增收的貢獻率已超過了70%,是貧困地區農牧民世代經營并賴以生存發展的傳統、基礎產業,也是拓展貧困地區群眾增收渠道的骨干產業。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牧業,是當前實現農牧民就地脫貧最為現實的選擇。

1 產業扶貧現狀

1.1 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十二五”期間,通過產業扶貧項目帶動,扶貧產業逐漸向規模化發展,形成了一大批有帶動能力、發展前景、科技支撐和示范作用的地方特色扶貧產業,脫貧致富成效顯著。2015年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的88個貧困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 373.86萬噸,蔬菜產量1 467.79萬噸,水果產量254.49萬噸,實現穩中有升。出欄生豬2 959.49萬頭、出欄肉牛196.54萬頭、出欄肉羊715.35萬只、出欄家禽19.34億羽。

1.2 休閑農業不斷發展 四川省休閑農業持續快速發展,通過發展休閑農業帶動農民致富的行政村已超過5 000個,帶動了1 000余萬農民受益。休閑農業已成為產業精準脫貧的重要方式。

1.3 加工流通快速發展 “十二五”期間,圍繞地方特色產業,在凈化分級、干燥預冷、儲藏保鮮、包裝等環節,貧困地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得以快速發展。以“互聯網+三農”為主要特征的農村電子商務,起步雖晚,但勢頭迅猛,正在改寫貧困地區商品流通模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

1.4 產業組織蓬勃發展 “十二五”期間,貧困地區產業組織化水平蓬勃發展,在種、養、加、銷各個環節培育和壯大了一批扶貧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帶動力彰顯,市場競爭力增強。產業組織模式的發展壯大,極大地推動了扶貧產業不斷向多種經營拓展。

2 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2.1 面臨的挑戰

2.1.1 產業發展水平較低 產業發展比較粗放,產業增長動力主要依靠土地資源、農資消耗、自然生產和勞動投入。產業基地小型分散,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低,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不足,跨市州、跨區縣較大規模產業基地的建立還不完善。生產營銷體系不健全,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各個環節聯系不緊,商品轉化率低,初加工多,深加工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不高。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多而雜,知名度低,缺乏產業核心品牌。市場觀念不強,區域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較低。休閑農業還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貧困地區優越的生態資源、人文資源、鄉村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綜合利用。

2.1.2 生產要素支撐薄弱 貧困山區大多位于偏遠高寒山區,生態條件脆弱,資源承載力弱,土地產出率低,農業灌溉條件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等先天不足的劣勢,使得扶貧產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觀。長期以來扶貧產業綜合產出率偏低,各級政府對扶貧產業發展投入不足,扶貧產業主體收益較低,缺乏對工商資本和農戶等生產投入主體的吸引力,貧困地區金融失血嚴重,阻礙了扶貧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2.1.3 自我積累少,投入缺口大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低,特別是縣域經濟比較薄弱,發展積累少,加之過去產業發展基礎差、起點低,在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2.1.4 產業扶貧方式有待優化 偏遠地區被邊緣化,產業發展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產業布局和基地建設各自為政,形成產業點狀分布。加之在產業發展中的“三邊”(城市周邊、公路兩邊、旅游點周邊)現象突出,導致貧困人口較多、產業發展落后、貧困程度較深的偏遠鄉村產業發展項目覆蓋極少。差異化扶持措施力度不夠,產業扶持政策一刀切,產業發展偏重共同發展,對貧困村、貧困對象沒有實行差別化政策扶持,許多貧困村、貧困對象因自身發展能力受限而失去產業扶持機會。

2.2 面臨的機遇

2.2.1 政府高度重視,為產業扶貧營造良好組織保障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全省涉農部門不斷加大探索力度,創新工作機制、拓展扶貧領域、開辟扶貧路徑、加大資源整合,積極推動并形成了以大扶貧機制為重點的新型扶貧開發機制。

2.2.2 重大戰略實施,為產業扶貧創造良好宏觀環境 “十三五”是四川全面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與此同時,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產業布局向西部傾斜,全省經濟將呈現快速發展,產業扶貧的扶持規模逐步擴大。財政支持、稅費優惠、金融保險等特殊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促使資金、項目、科技、人才等要素不斷向貧困地區聚集,為產業扶貧發展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2.2.3 兩化發展加快,地方特色產業市場容量拓寬 兩化發展加快推進,有利于農產品消費人群的發展壯大和農村新型特色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大大拓寬了地方特色產業的市場容量。對于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商品率,促進貧困地區農戶收入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2.2.4 基礎設施改善,特色產業生產力將顯著完善 隨著中央片區扶貧開發方針的深化、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和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加速實現,以及全省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貧困地區交通、水利等生產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業產業生產條件全面改善。這對于現代生產要素向貧困地區加速轉移,增強貧困地區扶貧產業抗風險能力,加快形成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和外界目標市場間的耦合與對接,將起到重要作用。

3 貧困地區產業布局研究

3.1 產業布局現狀 依托資源稟賦推進扶貧產業布局,全省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形成。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快速融入區域優勢農產品產業體系,產業區域布局更趨合理,例如在畜牧業方面形成了藏區牦牛、羊產業帶、大小涼山彝區牛羊特色家禽產業帶、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生豬家禽肉牛肉羊產業帶。

3.2 總體布局研究

3.2.1 秦巴山區 重點發展生態、綠色、有機、富硒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和精深加工業。穩定糧食生產,做大做優馬鈴薯產業,提升發展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道地藥材等地方優勢產業,加強富硒農產品生產和推廣,積極培育特色山珍、特色干果、木本藥材、地方水產等特色產業。加快推進肉牛雜交改良、肉羊良種推廣,積極鼓勵林下特色養殖。

 3.2.2 烏蒙山區 深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突出“綠色、優質、錯季”特點,重點發展優質蔬菜、馬鈴薯、煙葉、蠶桑及熱帶水果,穩定發展畜禽養殖,積極發展特色干果、藥材、林下種植養殖。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熱帶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

3.2.3 大小涼山彝區 做大做優馬鈴薯產業,擴大蕎麥、水果、蔬菜、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生產。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推動半細毛羊、黑山羊等草食家畜適度規模養殖。大力發展特色食用菌、有機茶葉和水果種植。

3.2.4 高原藏區 重點發展高原生態特色農牧業。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基礎上,穩步發展特色青稞,積極發展高山蔬菜、特色水果、食用菌、道地藥材,加快發展牦牛、藏羊、藏豬、藏香雞等高原特色畜禽,穩步發展草食畜牧業,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3.2.5 片區外貧困地區 積極推動糧食品種改良,穩定發展優質高產糧油、蔬菜,擴大蠶桑、茶葉、水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種植規模,發展藥材規范化種植。加快發展生豬等畜禽規模化養殖和池塘健康養殖等水產養殖業。按照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要求,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打造一批農產品高產高效安全基地和農產品初加工園區。

4 工作建議

4.1 目標任務 《四川省產業扶貧專項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跨鄉聯縣”特色支柱產業體系,產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能力進一步增強,貧困地區產業助農增收人均增幅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實現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基本實現貧困地區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4.2 重點工作

4.2.1 建設特色優勢產業

4.2.1.1 特色種植業 一是立足于糧食基本自給,大力推廣水稻、小麥優質專用品種,推動“糧改飼”,擴大飼用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推進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提高脫毒種薯推廣面。二是加快發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中藥材、蠶桑、花卉苗木等特色種植業。

4.2.1.2 生態畜牧業 著力推進生態畜牧業提質增效。一是推進畜牧業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繼續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扶持項目,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發揮大型一體化企業的引領作用,促進畜禽養殖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二是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推動畜牧業結構調整,鞏固和穩定川豬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大力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節糧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現代畜牧業生產新格局。

4.2.1.3 水產養殖業 進一步挖掘貧困地區水產養殖潛力,拓展養殖空間。一是因地制宜,分類發展。二是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配套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以及環保處理設施設備,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4.2.2 農產品加工流通

4.2.2.1 提升產地初加工水平 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充分發揮補助政策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補助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

4.2.2.2 完善特色農產品流通體系 立足于服務“四大片區”農產品流通,分片建設一批農產品集散中心、專業交易市場和跨區域加工配送中心,完善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建設完善配套倉儲、物流和冷鏈設施。完善市場中介服務,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營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積極參與市場建設。支持農村電商網絡示范建設,在有條件的貧困村開展農村電商網點試點工作,發展“互聯網+特色農業”品牌,打破貧困地區市場信息隔閡。

4.2.2.3 加快農業品牌創建 積極組織農產品申報“三品一標”認證登記,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持續健康發展。引導支持中、小品牌整合,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貧困地區,打造區域品牌。加強品牌營銷推介,創新農產品品牌推廣、營銷方式,結合“互聯網+”多形式、全方位地進行宣傳展示。

4.2.3 加快休閑農業發展

4.2.3.1 建設休閑農業景區 建設一批農業主題公園、農業觀光體驗園區、農業科普教育園區等休閑農業景區景點,實現“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

4.2.3.2 開發休閑體驗產品 在具備自然生態好、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旅游資源豐富等條件的貧困村,引導符合條件的貧困戶興辦農家樂,打造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專業村。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休閑農業,建設休閑農莊,解決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

4.2.3.3 開拓現代營銷市場 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省級示范農莊、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等國家和省級知名品牌,打造地方特色品牌。開發以農事體驗、科普教育、休閑觀光等為主題的特色產業活動,擴大產業影響。發展互聯網+休閑農業,組織經營主體在專業網站上開展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的宣傳推介、線上線下營銷活動,加快構建休閑農業現代營銷市場。

4.2.4 完善農業經營體系

4.2.4.1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重點扶持與特色優勢產業關聯度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化組織化水平,提高農民的自我組織、生產管理和風險防范能力。

4.2.4.2 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鼓勵和引導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提升生產技能的種養大戶優先接受培育,使其轉型升級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把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龍頭企業骨干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能手等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加強技能培訓,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把回鄉務農創業的大學生、青壯年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

4.2.4.3 生產社會化服務 加強貧困地區公益性服務機構建設,實施“四大片區”急需緊缺人才選拔培育計劃、基層農技人員“特崗計劃”,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全程社會化服務。拓展供銷合作社在土地托管、農產品流通、農村合作金融、農村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經營服務能力。

4.2.5 強化科技示范推廣

4.2.5.1 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建設覆蓋88個縣的農村產業技術服務中心;建設貧困地區專家大院;靈活運用多種科技協同服務模式,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中試示范、推廣轉化、技術培訓、中介服務和產業帶動,推進高校院所與貧困地區的緊密結合。

4.2.5.2 深化農業技術扶貧行動 繼續開展“萬名農業科技人員進萬村開展技術扶貧行動”;充實完善駐村農技人員隊伍;組建專家咨詢服務團隊;落實駐村農技員工作責任;強化駐村到崗督查;健全幫扶聯系貧困村、貧困戶工作臺賬,做實工作日志。

4.2.5.3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示范 啟動實施科技扶貧專項行動計劃,加大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力度,不斷增強產業扶貧的技術支撐。

4.2.6 創新科技扶貧體制

4.2.6.1 健全科技金融長效對接機制,建立面向貧困地區常態化的科技金融對接模式,引導社會、金融、資本投入,形成支持科技扶貧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4.2.6.2 鼓勵和支持信貸風險補償、科技擔保、創投基金、天使基金等多種金融模式支持貧困地區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

4.2.6.3 推進貧困地區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和科技人員激勵政策試點,鼓勵科技人員在科研單位和農業企業之間雙向流動。

4.2.6.4 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鼓勵科技人員扎根貧困地區,在貧困地區創辦領辦企業、培訓產業技術骨干、提供技術咨詢等。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

免费A级作爱片免费观看中国, 国产精品丝袜无码不卡一区, 夜夜国产亚洲视频香蕉, 免费av网站在线, 国产美女一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