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駐村扶貧調研報告【1】
為進一步掌握我縣精準扶貧工作情況,促進精準扶貧工作健康發展,根據平辦發《關于2015年度縣政協重點視察調研協商專題的通知》,縣政協于6月下旬,組織部分委員先后深入八仙、正陽、西河等8個鎮,對17個扶貧重點村進行了走訪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扶貧現狀及工作成效
平利是傳統農業縣,轄11個鎮,國土總面積2627平方公里,現有農業人口20.3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2%。縣境內地貌特點為“八山一水一分田”,農業基礎條件較差,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村貧困人口較多,2001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貧困縣,2011年被列入秦巴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經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全縣共有貧困村90個、貧困戶23035戶、貧困人口57568人,目前有49個貧困村落實了省市縣三級單位選派干部駐村幫扶。面對全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的現狀,“十二五”以來,我縣堅持以扶貧開發統攬農村工作全局,通過產業扶貧抓增收、搬遷扶貧改環境、智力扶貧提素質、社會扶貧增動力,不斷加快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截止底,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8萬人,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立足農業產業,貧困群眾收入穩步提高。我縣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以來,一直堅持把發展產業、促農增收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精準扶貧有序推進。一是結合整村推進幫扶貧困戶發展產業。全縣每年把70%的扶貧資金用于貧困對象發展茶飲、畜牧、糧油等種養產業,5年累計發放補助資金2100余萬元。二是用活用足貸款貼息政策,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2011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扶貧互助資金120萬元,為貧困農戶發展產業貸款貼息305萬元。2015計劃投入1000萬元扶貧貼息資金,扶持貧困農戶發展產業。據調查統計,全縣每年扶持貧困對象發展產業2100多戶,年人均增收800元以上,每年減少貧困人口7000余人。
(二)加快移民搬遷,貧困群眾居住條件明顯改善。2011年以來,我縣搶抓陜南移民搬遷政策機遇,大力實施移民搬遷,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堅持因戶分類施策、合理引導搬遷的原則,對有經濟頭腦的貧困戶采取集中安置,鼓勵進城入鎮轉產謀生;對一般貧困戶采取分散有土安置,盡可能保證必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對特困戶采取“交鑰匙工程”,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房屋,供其無償居住。5年來,全縣共搬遷安置貧困戶5233戶16314人,其中特困戶1617戶5017人。與此同時,積極爭取省市支持,整合涉農項目,加快移民搬遷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累計在84個安置區投入資金3.55億元,配套完善了水、電、路和綠化、路燈等設施。特別是啟動“五星社區”創建后,老縣錦屏、城關藥婦溝、長安高源等安置區設施更配套、功能更齊全。通過實施移民搬遷,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三)開展智力扶貧,貧困群眾教育培訓扎實推進。一是整合扶貧、民政、工會、婦聯、宣傳、慈善等部門助學項目,優先考慮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近年來,全縣每年資助貧困大學生500余人,保障了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為實現家庭永久脫貧打牢了基礎。二是依托“雨露計劃”“陽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訓資源,根據貧困對象自身情況和發展需要,組織參加電腦、焊工、車工、服裝等專業技能培訓,引導他們到工商企業和服務行業務工就業,逐步由傳統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獲取穩定的工資收入,真正達到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標。
(四)落實幫困責任,扶貧格局呈良性發展。一是通過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因村因戶施策,建立了全縣扶貧信息系統,貧困村制定了發展目標,貧困戶明確了脫貧措施,為精準幫扶奠定了基礎。二是繼市縣部門包建新農村、省級單位“兩聯一包”之后,,全縣49個貧困村落實了省市縣三級單位選派干部組建工作隊駐村扶貧,其中確定了75個縣級單位、148名領導和干部進駐30個貧困村開展幫扶,不斷加快了脫貧步伐。三是結合“新農合”、臨時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全縣共納入低保7267戶14417人、落實五保6820人,“雙萬幫困”結對幫扶低保戶1500戶,幫助貧困家庭解決了生活困難,確保因病傷殘、年老體弱等農村群眾基本生活達到社會平均水平。
二、我縣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
我縣在推進精準扶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照中省市提出的扶貧開發工作的根本目標,與“精確瞄準、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的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推進精準扶貧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部門干部認為精準扶貧難出“政績”, 對到戶產業項目不熱心。部分駐村幫扶隊工作依然停留在一般的“送溫暖”的形式上,忽視貧困戶能力開發建設;部分鎮有畏難情緒,精準扶貧涉及千家萬戶,需做大量細致的分戶設計規劃,規劃實施亦非一年能出成效,基層干部普遍擔心出力不討好;群眾有依賴意識,多數貧困戶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保守,主觀脫貧意識差、發展愿望不強烈,在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兌現和社會捐資捐物的大背景下,部分貧困戶產生了嚴重依賴思想,“等、靠、要”現象突出。
(二)規劃協調不夠。我縣在精準扶貧實施前期,逐村編制規劃,缺少科學系統的論證,有與實際脫節的現象。一是與區域發展規劃、城鎮化發展、產業發展、人口布局等規劃銜接不緊密,科學性、操作性不強,沒有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二是與扶貧、財政、發改、交通、建設、農業、林業、水利等項目主管部門行業規劃銜接不夠。雖有實施藍圖,但缺乏項目支撐,存在規劃與項目“兩張皮”,項目建設沒有跟著規劃走,項目沒有定在貧困村。一些地方制定規劃沒有體現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制定的到戶脫貧規劃,無論有無勞動力、資金和技術,發展項目大同小異,幫扶措施比較籠統。
(三)扶貧資金不足。實施精準扶貧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縣級自身財力有限。根據實際測算,要基本解決一個貧困村的主要問題,需要投入專項資金500萬元以上。2015年,中省市切塊下達我縣用于當年脫貧的專項扶貧資金僅為1600萬元,按首輪幫扶54個貧困村計算,平均每個村不足30萬元,如果按照扶持到村到戶的要求,現有投入強度明顯不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我縣是非國貧縣,每年專項扶貧資金1600萬元,主要用于補助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貧困戶產業發展,針對90個貧困村、5.7萬貧困人口的實際現狀,仍是杯水車薪。同時,出臺的扶持產業發展政策傾向于大戶,主要受益的是少數產業大戶和農民合作社,項目資金沒有直接到貧困農戶手中。
(四)產業發展粗放。貧困村發展主要依賴傳統的種養業,產業分散、規模偏小、進入市場能力弱、品牌效益低,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組織化程度高的專業合作組織,加之農業產業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收益低,缺少項目支持,產業發展的基礎十分薄弱。據測算,一個貧困村培植一個成型的農業產業,以水、路、電為主的基礎設施投入和產業本身的投入在900萬以上,但每個貧困村發展產業實際的財政投入不足160萬元。貧困戶個體經濟基礎差,發展產業缺少資金支持,但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需要房產抵押或其他擔保方式,而絕大多數貧困農戶因無抵押、無擔保,很難獲得扶貧貸款,導致貧困戶發展產業能力不強。在目前發展的龍頭企業中,除茶飲產業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其他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強也是個重要問題。
(五)搬遷瓶頸凸顯。把避災移民搬遷作為重要的扶貧工程,極大地調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改善了農村面貌,但目前卻又面臨著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的矛盾。省上對集中安置規模有明確要求,但實際情況是,剩下大部分未搬遷的貧困戶,由于考慮生產生活、就業條件等因素,大都愿意臨近耕地、林地安置,造成搬遷的難度越來越大。新搬遷到社區的貧困戶,其生產生活設施配套、扶持產業發展、就業增收、社區管理等諸多搬遷后續問題已經凸顯,需進一步在“穩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
三、推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我縣精準扶貧工作,在深入推進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強化認識,理清思路,夯實責任,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一)強化認識,高度重視精準扶貧。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和國家十年扶貧規劃綱要,進一步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深入學習和理解本質要求、“兩個重中之重”思想以及扶貧改革創新、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內源扶貧的思想,準確把握扶貧開發新趨勢,自覺把思想行動統一到中、省、市推進精準扶貧的戰略決策上來。精準扶貧貴在精準,要進一步強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統籌,改進和優化政策扶持、工作運行和社會幫扶機制,科學制定實施方案,精心擬定減貧計劃,完善各項幫扶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補充完善,讓規劃真正成為致富藍圖,切實做到對象精準,措施精準,確保貧困村、貧困戶如期脫貧。要著力解決為難情緒、幫扶到戶的落實問題和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問題。
(二)全力突破,著力解決突出矛盾。針對存在的扶貧投入不足、產業發展不強、扶貧搬遷啃硬骨頭問題,要創新工作方法,多方聚力,合力打好攻堅戰。
整合資源,加大扶貧專項投入。一是建立整合資源的平臺載體。繼續加大項目統籌、資金整合力度,讓部分項目按照扶貧要求,分散到貧困村,落實到貧困戶。以小片區綜合治理、整村推進和連片開發試點等項目為載體,實行扶貧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定期調度、捆綁使用,集中解決貧困村主導產業、道路暢通、飲水安全、電力保障、教育衛生、文化信息等問題,提高項目資金投入的精準度和使用效益。二是“撬動”金融資金參與扶貧。出臺激勵措施,政府建立金融扶貧擔;穑龑Ы鹑跈C構將資源向貧困村傾斜,擴大金融扶持產業信貸規模,對帶動力強的能人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給予貼息貸款支持。建立完善貧困戶信用檔案,降低門檻,擴大擔保物范圍,加大對貧困戶的信貸支持。三是調動社會資本投入扶貧。積極探索社會資本投入扶貧的新路子,更加注重市場主體的參與和社會力量的組織動員,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探索直接扶持、委托扶持、股份合作扶持等有效方法和模式,落實企業、“大戶”與貧困戶幫帶責任,打牢利益聯結鏈條,引導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參與分紅等形式獲得收益,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強力推進產業扶貧。產業扶貧要因村因戶制宜,通過連片開發,擴大產業覆蓋范圍,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努力提高商品生產率。要以養殖業、茶葉、魔芋、馬鈴薯、設施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開發為重點,在配設施、擴基地、提效益上下功夫。中、南部區域可在優質富硒農產品上做文章,形成規模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強化搬遷扶貧。搬遷扶貧要強化攻堅,正視移民搬遷面臨的壓力和挑戰,總結推廣“一區一策、一戶一法”試點經驗,探索完善新社區基礎設施配套、產業扶持和社區管理,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問題。
(三)標本兼治,建立脫貧致富長效機制。一是要加大教育扶貧力度。認真落實中省教育扶貧政策,對貧困學生通過發放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實現助學全覆蓋。二是要堅持抓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根據地區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拘形式開展種養殖實用技術培訓。通過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創業就業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的綜合素質和脫貧致富的本領。要充分發揮基層干部領頭雁作用,抓好貧困村干部技能培訓。選派農村致富帶頭人參與村兩委管理,模范帶動農民科學致富。三是落實保障扶貧。對于建檔立卡的無勞動能力貧困戶、貧困老年人、貧困殘疾人、患病貧困家庭、五保戶等特殊貧困群眾,充分利用民政、醫保、社保、殘聯等補貼資助政策,進一步加大扶貧補助力度,實現“兜底”脫貧。
(四)明確責任,加強目標考核和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扶貧開發目標考核機制,嚴格落實中、省、市文件精神及縣委、縣政府制定的精準扶貧工作考核辦法。認真實施單位包村、干部駐村、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制度,繼續實行各級領導包抓、單位包村目標責任制,強化目標責任階段考核和年度考核,不脫貧不脫鉤,確保駐村扶貧取得實實在在效果。要切實加強貧困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硬抽人抽硬人,選派優秀黨員干部駐村扶貧,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同時明確機構,建議對各鎮扶貧工作機構核定編制,落實人員,確保有專職人員辦公。
2017年駐村扶貧調研報告【2】
扶貧開發工作是促進農業增產,加快農村改革,實現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掌握扶貧開發工作進展情況,了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為目標,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化隆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扎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鎮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甘都鎮基本情況
甘都鎮位于化隆縣東南部黃河沿岸,離縣城25公里,總面積為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為8.7℃,氣候適宜,屬化隆縣三大川水鄉鎮之一,也是化隆縣的主要農業生產基地。全鎮共有25個行政村,86個社6871戶,總人口3.13萬人,有回族、撒拉族、漢族、藏族、東鄉族五種民族,少數民族占90.6%。全鎮總耕地面積為20001畝,人均耕地面積為0.72畝,農作物以冬小麥為主,兼溫棚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以“拉面經濟”為主的勞務經濟第三產業收入占48.6%,以農牧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收入占收入占33.33%,以“拉面經濟”為主的勞務收入已經成為全鎮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歷年扶貧工作進展情況:隨著國家對扶貧工作的大力支持,2009年我鎮積極爭取在唐寺崗、牙目、橋頭、東五、下四合生、朱乎隆六個村的實施了整村推進項目,涉及農戶744戶,發放扶貧資金372萬元;2013年在甘都街、阿化、西灘三個村種植薄皮核桃1300畝;根據《青海省農村牧區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鎮通過行政村申請、政黨政班子會議研究,上級扶貧部門審核確定了上四合生、牙路乎、關巴、東六、東七、甘都街、阿化、西灘8個行政村為貧困村,2013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在2736以下,貧困率均在42.5%以上。通過農(牧)戶申請、村(牧)民代表大會民主評議、村(牧)委會核實、鎮政府審核,確定了貧困戶1355戶(5257人)。對所有貧困戶進行了建檔立卡工作;2015年年初對貧困戶數據進行了更新,初步確定了幫扶單位和幫扶責任人。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及經驗
近年來,我鎮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原則,扎實開展我鎮解困脫貧工作。主要做法:1、加大宣傳力度,是搞好扶貧工作的前提。按方案宣傳,鎮、村分級召開貧困戶認定動員大會,宣傳扶貧政策和扶貧方案。對外出打工及未能到會的群眾,通過入戶走訪、電話通知等方式做好宣傳,努力做到政策方案“家喻戶曉”,營造全村上下共同支持、共同參與、共同監督的工作氛圍。2、正確決策、科學決策是扶貧開發成功的關鍵。深入調研,方案制訂科學化。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國家扶貧政策和村情、戶情出發,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實際的扶貧規劃。填好扶貧對象基本信息表,重點弄清家庭人口、收入來源、支出負擔、存款或負債額度、致貧原因、脫貧依靠等問題;建立專門數據庫,對所有認定的對象,將搜集到的情況進行信息錄入。通過深度分析貧困對象的基本信息,根據其家庭實際,綜合考慮所在村社相關情況,明確了“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脫貧思路。3、嚴格按程序認定是搞好扶貧工作的準則。按照“戶主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民代表評議和票決、村委會審查、鎮政府審核、縣扶貧局審批”的程序,堅持做到條條到位、環環盡責。特別在代表評議環節上,我鎮注重突出民主性、廣泛性,要求評議小組至少30人以上,且每個村民小組不得少于5人;在鎮政府審核環節上,組織干部到各個村民小組開展入戶調查,進一步了解申請戶主的基本情況,確保對象認定不出現偏差。4、強化保障,資金籌措多元化。堅持創新扶貧參與機制,構建各界廣泛參與的大扶貧格局。一是我鎮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扶貧資金、項目。二是通過項目整合,積極整合國土、發改、水利、林業、衛生、交通等方面的項目資金,將錢用到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飲水工程、衛生室建設、電力改造等“刀刃”上。三是群眾“湊”。發揮困難群眾主體作用,引導他們在扶貧過程中力所能及地投入資金。5、跟蹤問效,信息管理動態化,建立長效機制。堅持動態識別、動態管理,保持扶貧對象的精確性和政策投放的精準性。建立定期回訪機制。按季度對貧困戶進行回訪,及時了解困難情況、增收狀況,對于脫貧效果不理想的,及時調整扶貧方案,糾正扶貧措施。6、群眾自覺行動,苦干實干是根本。使群眾改變觀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力更生,苦干實干是扶貧開發工作成功的動因。
總結的經驗:我鎮充分利用扶貧資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把國家的幫助和自身結合起來,有效推動了我鎮謀求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激發群眾依靠自己力量發展生產的積極性。1、地理條件優越。我鎮位于縣東南部黃河沿岸,離縣城2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海拔較縣城低近1000米,年平均氣溫為8.7℃,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適宜種植各類蔬菜、瓜果及藥材等經濟類作物,且交通便利,202省道貫穿境內與循化縣連接,石甘公路與石大倉鄉相連,公伯峽電站公路與循化縣紅旗鄉相連,適合發展特色種植業。2、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拉木峽丹霞地貌、公伯峽電站、蘇只電站、水車生態園區、“黃河彩籃”蔬菜種植基地、馬步芳公館、阿河灘清真寺和古樹等豐富的自然旅游觀光資源,并可依托寬廣的庫區水域資源,發展冷水養殖、水上娛樂等項目,打造黃河谷地旅游、觀光、娛樂、餐飲為一體的服務產業。3、民俗文化有待開挖。我鎮以回族和撒拉族居多,占全鎮總人口的86%,回族和撒拉族擅長做可口的飯菜,尤其是撒拉族的民族特色餐負有盛名,回族的“刺繡”也享有名譽,有收藏黃河奇石的愛好,且這兩個民族熱情好客,可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扶持發展農家樂、民族餐等民族特色餐飲業。4、勞務經濟漸成規模。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拉面經濟明顯提升了農民收入,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和支柱產業。5、扶持產業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我鎮大力扶持帶頭致富群眾新建畜禽養殖規模、冷水養魚、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生產規模,農業組織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從而帶動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不足之處
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落后狀況,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我鎮仍然面臨嚴峻的形式。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我鎮有些貧困村多在深山、庫區一線,群眾居住分散,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到位,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居住條件差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比如我鎮26村人飲工程一直未能完成;北片各村澆水渠道還沒有實施防滲工程,渠道滲漏、決口等現象嚴重,造成群眾灌水困難;我鎮境內的巴燕溝和6條大排洪溝治理不徹底,每年發生洪災沖毀和淹沒耕地現象,給廣大群眾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影響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二)扶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持續發展能力弱。一是資金投入難以滿足群眾需求,F有的貧困村基礎條件和資源條件都較差,基礎設施建設點多線長面廣,任務重成本高,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缺口大。二是部門資金整合難。扶貧資金整合度不高,部門大多各自為陣,撒胡椒面,難以發揮整體效益;互助資金量少且使用面小,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貧困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夠高,參與程度比較低,F階段扶貧實際工作中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度的政府行為,貧困人口的參與比較被動,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我鎮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土地拋荒嚴重,致富企業、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總戶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御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
(四)轉移就業培訓重點不夠突出。當前扶貧系統開展的轉移就業培訓是短期非學歷培訓,這種培訓方式的優點是培訓范圍廣、成本低、見效快,但缺點是對最需要轉移就業的貧困人口幫助不大,短期培訓并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提高自身技能參與市場競爭。因此,必須突出轉移就業培訓的重點,探索出新的培訓方式,幫助貧困群眾轉移就業,擴大轉移就業培訓的成效。
(五)扶貧工作長效機制有待健全,返貧現象較為突出。扶貧開發工作與農村其它建設項目缺乏有效銜接,工作聯系、項目對接、資金整合相互之間協調不夠,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部門之間合力不夠,不少是各自為陣,統籌協調能力弱。部分行業、部門和單位對扶貧開發的思想認識、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實際效果差異性也較大,存在不平衡狀況。因病因教致貧返貧現象較為突出,貧困人口脫貧與返貧相互交織,因重度殘疾、重大疾病、年老體弱致貧占40%以上,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戶是病殘、精神障礙和無勞動力戶,基本難以脫貧。
四、對做好扶貧工作的意見建議
目前貧困地區發展滯后問題沒有根本改變,貧困人口生產生活仍然十分困難。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仍然嚴重滯后,扶貧開發任務仍然非常艱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要啃“硬骨頭”、?“深水區”、 打“攻堅戰”,靠單項措施、常規手段很難奏效,必須在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要用新機制保障扶貧工作落到實處,用新機制保障扶貧資源有效利用,用新機制保障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形成強大合力,提高扶貧成效。
(一)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在已有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的基礎上,按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深入分析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穩定脫貧目標。
(二)建立“到戶到人”長效機制。集中幫扶,著力解決整家整戶整體脫貧的問題。按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精準幫扶、逐戶驗收”的工作要求,因戶制宜,實施扶貧到戶到人工程。一是干部幫扶到戶。建立干部駐村幫扶機制,開展“萬名黨員干部幫萬家”活動,可分期分批安排,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組,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組要協助基層組織貫徹落實黨和政府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落實保障措施,建立激勵機制,實現駐村幫扶長期化、制度化。并建立幫扶臺帳;二是轉移就業到戶。實施農村“零轉移就業”貧困家庭就業工程,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業,穩定實現該類家庭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農戶至少1人轉移就業;三是技能培訓到戶。整合雨露計劃、農業實用技術和新型農民培訓等教育資源,確保貧困農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四是產業扶持到戶。幫扶貧困戶“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增加收入。
(三)建立健全扶貧資金投入和管理機制。一是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扶貧資金的投入力度,盡量按實際投資安排項目資金,減少甚至取消到戶項目要求農戶特別是特困農戶自籌的資金,減輕貧困群眾負擔;二是提高一些扶貧項目的扶助標準。當前貧困區域的生產生活條件都比較惡劣,在這些地方修建基礎設施如道路、飲水工程等項目建設難度非常大,而且當前項目建設所需物資、勞務價格也不斷上漲,項目單位投資越來越高,因此,要進一步提高項目建設資金標準;三是統一規范扶貧項目稅費收取。扶貧資金扶持的都是貧困區域和弱勢群體,因此除國家硬性規定不能免除的稅費外,所有扶貧項目尤其是直接扶持貧困農戶的項目,都應考慮免稅。四是完善金融服務機制。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增加財政貼息資金,擴大扶貧貼息貸款規模。進一步推廣小額信用貸款,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
(四)完善“基礎提升”長效機制。改善民生,著力解決貧困區域生產生活基礎薄弱的問題。以貧困村為重點,實施“五大工程”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條件。一是村級道路暢通工程。完善村級公路網絡的基本要求,加強村出口公路和連村一般出口公路硬化、安全防護設施和中小危橋改造等建設,二是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三是加強完善生活保障。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實行動態管理。四是就醫保障到戶;I集新農合資金,實現貧困人口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
(五)、強化管理要點,健全“工作推進”長效機制。一是編制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加大統籌、協調和改革力度,構建扶貧開發工作的組織、推進和落實長效工作機制。切實提高貧困戶的參與度、受益度。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組織程度。做大做強扶貧產業,為貧困群眾穩產增收打牢基礎,扶持做大做強扶貧龍頭企業,發揮扶貧龍頭企業對貧困地區主導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整合資源,著力解決扶貧開發工作合力不夠的問題。二是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加強貧困地區旅游資源調查,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依托貧困地區優勢旅游資源,發揮精品景區的輻射作用,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對貧困鄉村旅游發展給予重點支持。結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危房改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生態搬遷、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傳統村落及民居保護等項目建設,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
(六)加強領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深刻認識扶貧開發的重大意義,更加重視扶貧開發工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轉變作風,扎實工作,切實幫助貧困地區改變面貌,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1、明確工作職責。要把扶貧開發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認真履行職責,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切忌空喊口號,不提好高騖遠的目標,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關注少數民族、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加大支持力度;2、完善管理體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對本區域內貧困地區的扶貧脫貧負總責,逐級建立扶貧開發目標責任制,整合各種資源予以支持。采取措施,幫扶到村到戶到人,把扶貧開發任務和政策逐項落到實處;3、加強基層組織。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健全黨員干部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突出抓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村級集體積累。尊重貧困地區群眾在脫貧致富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通過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變落后面貌。4、強化隊伍建設。加大貧困地區干部培訓力度,提高執行能力,重視扶貧開發隊伍建設,提供必需的工作條件和經費保障。各級扶貧開發相關部門要加強思想、作風、廉政和效能建設,加強督促檢查,認真履職盡責。5、營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宣傳工作,積極宣傳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自強不息、戰勝貧困的先進事跡,總結推廣扶貧開發實踐中探索的成功經驗,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廣泛參與扶貧開發事業,激發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