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重拳“打虎拍蠅”,在此期間落馬的高官達到60多人,拍下的“蒼蠅”更是不計其數(shù)。隨著黨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斷深入,干部隊伍中產(chǎn)生了“工作沒法干了”、“不干平安,干怕出錯”的消極認識,一時間個別基層組織、部分部門工作人員高掛起“免戰(zhàn)牌”,消極怠工。之所以出現(xiàn)干部工作不作為、不敢為的現(xiàn)象,在筆者看來,背后折射出的是“為官者”信念的滑坡。
“理想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倘若領導干部理想信念松弛了、不牢固了,很可能會弱化自己的黨性修養(yǎng),動搖自己的道德紀律“底線”,其危害性不容小覷。多數(shù)落馬官員在懺悔書中的反思,自己“放松了黨性修養(yǎng)”、拋棄了“理想信念”……為此,現(xiàn)今的領導干部務必要樹立“三觀”,警防自己信念滑坡,堅守“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的理念。
要守得住清貧,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作為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一員,領導干部也不可避免地要為生計籌謀,但當官和發(fā)財是兩條道,不能兼得。“當官就不要想發(fā)財、想發(fā)財就不要去做官”,為此領導干部要做精神上的富有者,努力適應新形勢下的公務員薪資待遇,調(diào)整心態(tài),降低對工資收入的期望,從清貧樸素中汲取力量,牢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
要耐得住寂寞,樹立正確的權(quán)力觀。“權(quán)力來自于人民”,領導干部不能把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權(quán)力變成觥籌交錯中換取利益的籌碼,要以“慎獨”的精神適應新形勢下的“冷板凳”和“無人問津”,遠離“山頭主義”、“圈子文化”,從寂寞中找尋真實,努力做到“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要禁得住質(zhì)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政績不是財稅報表上驚人的數(shù)字,不是城市里高聳入云的鋼筋鐵骨,不是政府響亮的發(fā)展口號,而應該是青山綠水,是生態(tài)宜居,是幸福和諧。領導干部要拋棄改革開放以來唯“GDP”論英雄的狹隘政績觀,以改善人居環(huán)境,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shù)”為目標,放緩發(fā)展腳步,追求和諧自然。從質(zhì)疑中堅定信念,有所為,有所不為。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領導干部要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努力適應新形勢下的官場“新常態(tài)”,加強黨性修養(yǎng),警防“為官不為”沖垮自己的理想信念,爭做“為官一任,造福八方”的一名好官。
(2)
“為官不為”今年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總結(jié)工作時對“懶政”問題直言不諱:“政府工作還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目前少數(shù)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亂作為,一些腐敗問題觸目驚心,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
古人云:“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政府官員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即便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也是一項基本的政治倫理要求,是立身之本、從政之要,更不要說在21世紀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和社會,能夠容忍官員拿著人民的錢,卻不為人民辦事。每一個官員都應該牢記,人民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所以要時刻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做一名敢擔當、能負重、有作為的官員。
眾所周知,“為官不為”在中國是個老大難問題。有的官員把自己當老爺,沒有當上官時還能兢兢業(yè)業(yè)、克己奉公,一旦做了官,就認為該享受了,不但不做事,而且還要耍威風,忘了責任意識。尤其是感覺自己晉升無望時,就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墮落成碌碌無為的懶官、庸官。有的官員將手里的權(quán)力當成尋租的資本,而不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刻意不為,民眾千急萬急,他卻是不見兔子不撒鷹,說白了,就是奉行“有權(quán)不用,過期作廢”的官場劣習,把手中的權(quán)力當成自己牟取私利的資源和工具。有的官員奉行“無事就是本事”,害怕多做多錯,只做太平官,看攤守業(yè),求穩(wěn)怕亂,為了不出事,寧愿不干事。如此尸位素餐, 既誤時誤事,為民眾所不齒,而且有的甚至已經(jīng)構(gòu)成瀆職犯罪,不能單純地將其視作“不為”。
“為官不為”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和現(xiàn)實針對性。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經(jīng)濟體制改革提速與經(jīng)濟下行相伴,行政體制改革提速與強力反腐相伴,無論經(jīng)濟調(diào)控還是行政治理都已進入了“新常態(tài)”,一些官員面對“新常態(tài)”,表現(xiàn)出了無奈的“不為”和有意的“不為”。
在經(jīng)濟新常態(tài)下,要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政府大包大攬的情況必須進行改變,一些官員不與時俱進,不主動適應,在岸上觀望,以“沒辦過”“不會做”來為自己的懶惰作擋箭牌。在行政新常態(tài)下,有的官員錯誤地將簡政放權(quán)理解為什么事都推給市場,當起甩手掌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該辦的事不辦,該擔的責任不擔,貽誤了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造成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被動局面。
而中央反“四風”、改作風、高壓反腐更是讓一些官員找到了“為官不為”的新借口:“官不聊生”,有什么干勁?“規(guī)矩太多”,有什么搞頭?“動輒得咎”,何苦甩開膀子干?對中央禁令采取軟抵抗,留戀過去的亂作為,容易發(fā)財?shù)呐f時光,對“新常態(tài)”嘴上不說,心里抗拒,消極應對,敷衍塞責,做樣子,走形式。其結(jié)果是人員不管,工作不做,經(jīng)濟上不去,社會不和諧。
這說明長期以來,一些官員已經(jīng)習慣了胡搞亂為,習慣了有錢就做事,為錢多做事,不該做的也攬過來做,不該拿的錢也拿。現(xiàn)在稍加規(guī)范,一些官員就不適應了,背底下有怨氣、有怨恨了,但是又不敢公開反對,更舍不得辭職走人,于是就采取了“為官不為”的軟抵抗方式。
然而一個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zhuǎn),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政府工作人員用心辦事,提高行政效率,如果很大一部分官員對中央采取“為官不為”的軟抵抗,懈怠無為,一者人民群眾難以得到良好的公共服務,二者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整個社會的運行發(fā)展必定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