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新政:異地互認有難度
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政策出臺后,提高了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及貸款發放率。但是,業內人士分析,由于受資金額度、政府管理、地方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公積金異地互認的工作還需打破多重藩籬,還需出臺更具體的措施才能政策落地。
“異地互認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但執行起來很難。”東部某省住建廳的官員宋建海(化名)對記者表示,“因為這涉及到公積金歸集資金的跨市甚至跨省調配,而目前各地公積金使用是不均衡的,因此公積金使用額度偏緊的城市對執行異地互動的政策就缺乏主動。”公開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全國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1.07億人,繳存總額7.03萬億元,職工提取總額3.49萬億元,繳存余額3.54萬億元。用住建部住房公積金司司長張其光的話說,這明面上的余額并不代表“沉睡”,目前全國住房公積金的資金使用率為70%,接近商業銀行水平。
目前全國各地的不同城市的貸款額度都不相同,如北京(樓盤)最高貸款額度是80萬元,上海(樓盤)是60萬元,深圳(樓盤)是50萬元,而北京周邊區縣如燕郊最高貸款額度是40萬元,開展異地互認后,按當地貸款額度計算,恐怕一線城市仍然不夠。“現在中央出臺的這一政策只是一個方向性政策,并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可操作性并不強,如果這些一二線城市在異地互認方面參與不積極的話,這項政策很難真正落到實處。”宋建海告訴記者。
此外,公積金沉淀資金大都以活期的形態托管在銀行,產生的利息加上公積金貸款所得均屬于公積金增值收益范疇。這就意味著,公積金沉淀資金背后還牽扯著地方利益。“公積金沉淀資金無論托管在哪家銀行,都會帶來豐厚收益,因此公積金托管歷來都是銀行與政府互通利益的巨大蛋糕,而且現在公積金的沉淀資金還可以用于保障房建設在上述因素影響下,異地互認更難執行。”業內分析人士陳劍波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