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期間,武漢國企職員孫茜購置了第二套商品房,由于購買首套房時沒有使用公積金貸款,所以她的公積金貸款仍可享受首套房首付三成的待遇,并節省了60多萬元首付款。
像孫茜這樣鉆二套房限購限貸政策空子的人不在少數,但昨日武漢發布的公積金新政將堵住這一空子。
《第一財經日報》梳理發現,為應對國家的樓市調控政策,多地都曾采取放水公積金貸款的方法試圖間接“救市”,導致公積金“入不敷出”,最終不得不重新收緊公積金貸款。
新政遏制改善性購房
武漢公積金管理中心昨日發布通知,對武漢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業務有關政策進行調整,將公積金貸款資格條件由原“認公積金貸款”調整為“認房認公積金貸款”。
何謂認房又認貸?以前,第一套房用的是商貸,第二套用公積金,可以享受公積金首套房的政策。但如果執行新政,這種情形只能算購二套房,意味著首付要七成。
“這是比"漢七條"更狠的限購政策。”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市場研究總監李國政告訴本報,新政后,武漢公積金首套房貸款比例預計將降到50%~60%。武漢公積金管理中心的統計顯示,今年1~11月,武漢公積金貸款群體首套房購房者占到96.2%。
李國政認為,新政實際上對兩類剛需群體采取“一收一放”截然不同的態度。其中,收緊的是改善性購房家庭,該群體受新政影響最大。新政下,在首付比例提至七成,貸款利率上浮到此前的1.1倍以上之后,他們的購房節奏勢必會延遲、放緩。
而對于另一剛需群體—購買首套自住住房的家庭,武漢公積金新政則大幅放水。新政對其取消了原不超過購房總價70%的限制,貸款額度只要不超過房款總額即可。
多地公積金“入不敷出”
武漢在提到調整公積金政策的諸多原因中,把“緩解住房公積金流動性趨緊的矛盾”擺在了第二重要的位置。武漢多位資深地產界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表述比較貼近當前實情。
近兩年,武漢公積金放貸猛增。據武漢公積金管理中心數據,貸出70多億,去年100多億,今年僅1~9月份累計發放161.88億元,年內破200億元不成問題。截至11月底,武漢公積金歸集余額為581億元,而貸款余額已達530億元。
事實上,不只是武漢,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內職工住房公積金貸款需求也明顯提升,多個城市公積金管理中心的流動性出現階段性不足。
以安徽為例,1~9月,該省歸集住房公積金307.83億元,同比僅增長17.02%;但提取住房公積金193.82億元,同比增長38.11%;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79416戶,同比增長39.78%,貸款203.07億元,同比增長57.68%。
上海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人士亦稱,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共歸集住房公積金和補充公積金299億元,但同期提取、住房貸款、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貸款這三項支出的金額分別達到179億元、334億元、34億元,支出合計幾乎是收入的一倍。
流動性出現階段性不足后,多地或明或暗地開始收緊公積金貸款購房政策。蘇州、泰州、長春、中山、曲靖、合肥等多地都明確收緊公積金貸款,提高提取門檻,審核更加“苛刻”。
更極端的情況發生在濟南。今年8月底,濟南公積金管理中心出臺新的公積金提取管理實施細則,限制兩類人群在10月1日以后提取公積金賬戶余額,新政隨即引發擠提風潮,最多時一天約有1500人涌向濟南公積金大廳。
李國政指出,公積金“入不敷出”的背后,是各地政府應對國家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公積金貸款而采取的“救市”行為,但隨著今年各地商品房量價齊升,市場已回暖,“救市”機制的退出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