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壓力,先就業后擇業似乎成為一種共識,不管是畢業生還是高校,都把先就業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對于所“就”的工作合不合適,很多人沒有太多的關注 。從某種程度講 ,先就業是應對當前就業環境的一種策略,也是多數畢業生迫于生存壓力的一種無奈之舉。特別是尚未就業的應屆畢業生,這個時候更盼著能有一份保底的工作。然而,先就業后擇業是否真的適合每個人,這種策略會不會對以后的職場之路產生什么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畢業生們思考。
◎案例1
落點沒有選好,頻繁跳槽
小曹在大學時學的是會計專業,2007年畢業找工作時,他應聘了青島的一家物流公司,因為當時簽約時間比較晚,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無奈之下才選擇了這家公司。上班之后,他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不太適合,從事的工作需要很多新知識,如果適應工作,就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學習。在那里工作了半年,他決定辭職,因為一方面這不是他喜歡的工作,另一方面自己上班太累,考慮之后,決定換新的工作。
2008年 ,他應聘到一家人力資源管理公司,因為大學時曾經學過一些人力資源知識,所以決定在那個公司一試身手。但這次他再次失望了,面對公司里經驗豐富的同事,初出茅廬的他跟不上工作節奏,而且第一份工作也沒有給他積累下太多的經驗。3個月后,小曹最終選擇了離開。
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工作,小曹有些迷茫,他開始反思自己當初的選擇,有些后悔畢業時草率地在第一份勞動合同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但這些已經于事無補。這兩年的時間里,小曹已經換了好幾份工作,他感覺青島不是他的福地,現在的他回到了老家煙臺,在那里,他想繼續尋求那份心中的理想。
◎案例2
擇業為主,簽約晚也甘心
2006年的那個夏天,小陳離開了他讀了四年的大學,畢業前的那段時間,班里多數學生都找到了工作,簽約率非常高。但是 ,小陳很不開心,因為他沒有找到喜歡的工作,更談不上簽約了。看著身邊的同學都有了著落,小陳心里很著急,但他沒有草率地決定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而是耐心地等待著自己的機會。畢業離校的時間到了,沒有簽約的他,雖然有幾絲沮喪,但他選擇了守望。
2006年下半年 ,小陳終于等來了機會,他的家鄉有一批事業單位的招考,有幾個職位的報考條件他非常適合,于是他滿懷希望地報了名。筆試、面試、體檢,一套招錄程序走完,成績公布的瞬間,小陳緊緊地攥了攥拳頭,他的等待沒有白費,因為他被縣政協錄取了。考上事業編的小陳,雖然曾經背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曾經因為沒有按時就業受到了別人的冷眼,但他最終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始終沒有放棄當初的抉擇,在他眼里,慎重擇業遠遠強于盲目就業。如今的小陳,經歷了幾年的摸爬滾打,已經榮升為辦公室的一個小領導,娶妻生子的他,正在自己的事業之路上滿懷希望地前行。
◎企業
就業觀念影響了企業發展
近幾年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讓許多學校和培訓機構在就業指導時提出了“先就業后擇業”的理念,以提高一次性就業率。為此,一些畢業生紛紛降低暫時的就業期望值,但就業后在短時間內因為不適合或者不喜歡就頻繁跳槽。這種“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讓企業感到很不踏實,不少企業說影響了發展。
青島一家大型商場負責招聘的于小姐就說,“先就業后擇業的觀點一定程度影響了大學生的誠信形象。不少應屆畢業生將用人單位作為跳板,暫時棲身于此,時機成熟就選擇離開,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學生的這種做法,必然使用人單位感到傷心和失落,產生了被欺騙、利用的感覺。為了防止這些情況的出現,用人單位會采用更加強有力的自我保護手段以約束求職者。事實上,有的用人單位干脆‘拒用應屆畢業生’,這對大學畢業生來說不是什么好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不僅可能影響到大學生職場的長遠利益,也會影響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
◎專家
就業的基點是有職業規劃
對于“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一些從事過學生就業指導的高校老師也有自己的看法。有老師就認為,“先就業后擇業”和“先擇業后就業”形式上看來沒有太差的差別,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本質的不同。“先就業后擇業”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們是在現有可供選擇的情形中進行選擇,會隨波逐流、沒有什么目標。“先擇業后就業”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是事前確定自己的追求目標,然后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開始自己的職業,他們主動為下一次職業變動做準備,總是在自己準備好以后,再變動自己的職業。
中國海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王處長則說,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礎是要有一個職業規劃,只要按照規劃去就業,即使第一份工作不太如意,隨著經驗資歷的積累,肯定會越發展越好。他也建議,大學生在找工作之前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了解自己的職業理想、工作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根據這些再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和當前社會就業情況,制定一個中長期職業生涯發展線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