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兩橫一豎’一個‘干’。”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學習貫徹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貫徹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1】
毛澤東同志說:“一件事不做則已,做則必做到底,做到最后勝利。”
苦干實干的務實作風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克服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堅決克服作風漂浮、工作不實,堅決克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堅決克服心態浮躁、好高騖遠等不良作風,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讓每一步腳印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好作風不會不請自來。“固本培元”,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激濁揚清”,讓歪風邪氣無所遁形;“立規明矩”,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以上率下”,領導帶頭立標桿、作示范……一系列黨內政治生活的方法論,保證我們黨能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需要用釘釘子的精神一錘一錘敲,常抓不懈。曾經的拉乙亥麻村貧困落后,在村黨支部書記華格加的帶領下,班子成員齊抓共管,全體黨員同心協力,抓黨建促發展,把一個班子戰斗力不強、經濟發展滯后、社會治安混亂的落后村,轉化為蓬勃發展、富裕和諧的先進村,發生了從“問題村”到“先進村”的巨變,同時也交上了一份“兩學一做”的優異答卷。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省各級黨組織貫徹中央精神,按照省委統一部署,不折不扣落實規定動作,創新開展自選動作,緊扣主題深入“學”,“四個意識”顯著增強;落細落小從嚴“管”,黨內生活嚴格規范;聚焦問題及時“改”,基層黨建不斷加強;對照標準扎實“做”,良好形象進一步樹立,推動學習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黨員干部自覺解剖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經常查找自身存在的不符合黨和人民利益要求的缺點不足,自覺清除思想上的灰塵雜質和心靈上的污垢,把好廉潔關、自律關,做到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始終保持“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積極向上、干事創業、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已然形成,推動了各項事業不斷走向前進。
【學習貫徹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心得體會2】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為江蘇未來五年發展描繪的宏偉藍圖。實現這一藍圖,必須打好聚力創新,引領發展轉型升級的攻堅戰。學習貫徹省黨代會精神,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各項工作的鮮明導向。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江蘇是經濟大省,綜合實力雄厚,創新優勢明顯,但江蘇的發展轉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正在經受著調整的陣痛。未來五年,我們能不能沖出轉型的關口、實現發展的鳳凰涅?,能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先機、贏得優勢,根本上取決于發展動力轉換的速度,取決于創新這個驅動發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為主動力。在這個階段,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快馬加鞭持續推進。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創新已成為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聚力創新,必須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要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以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為主攻方向,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重要支撐。要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的平臺作用,發揮好高新區、開發區和各類創新載體的集聚效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著力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方式。
聚力創新,既要推動科技創新,又要推動包括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創新。理論創新等“腦動力”創新、制度創新等“原動力”創新、科技創新等“主動力”創新、文化創新等“軟實力”創新,都要全力推進齊步發展。聚力創新,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推動創新,以創新促進改革。要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用改革的精神、思路、辦法來解決供給側結構問題、創新社會治理,從而進一步釋放體制機制活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創新不僅僅是一種發展戰略,還是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聚力創新,應注重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尊重個性、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完善創新激勵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做創新生態的營造者, 做創新的自覺踐行者、堅定支持者。各類企業要勇挑創新重擔,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在技術、商業模式和管理等方面敢為人先,讓創新在市場沃土中開花結果。各方面人才要施展創新才能,積極投身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推動創新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和共同行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聚力創新,是大勢所趨。全省上下要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努力在創新發展中求大突破、見大成效,用創新的成果打開發展新天地,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