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讀教育名著心得體會
(關(guān)秀芳)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寫成的經(jīng)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jié)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fā)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shù)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旋轉(zhuǎn)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fā)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chuàng)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guī)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shù)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jīng)》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jīng)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yè)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zhuǎn)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shù)數(shù)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yè)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jīng)考上國內(nèi)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jīng)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yè)差只是教育不當?shù)慕Y(jié)果。“學業(yè)殘疾”這一概念應(yīng)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yè)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shù)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癥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fā)他們應(yīng)該在學校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圣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xiàn)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yè)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二) 讀《教育漫話》有感
《教育漫話》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洛克一生未婚,或許因為愛情上的挫折而使他在醫(yī)學、自然科學及實驗科學情有獨鐘,很有造詣,后來又在哲學、政治學上取得眾所周知的更大成就。此外,他在教育上也很有成就,這次我所拜讀的《教育漫話》成為世界文化和教育的瑰寶之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人,至今依然大放光茫。
這是一本飽含哲理而又深入淺出、生動感人的書。雖然,它距現(xiàn)在已有了300多年,但我認為書里的一些理論、觀點同樣適用于當今的教育,甚至,有些還是我們現(xiàn)在還望塵莫及的。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身體保健;第二部分論述道德教育;第三部分論述智育.開篇洛克就寫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從“溫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yīng)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著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shù)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yǎng)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另外,他針對當時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做出了許多的描述也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提出父母對待子女:應(yīng)該像誠篤而富足的農(nóng)民那樣去對待自己的子女,大多數(shù)兒童的身體都是由于嬌生慣養(yǎng)弄壞的,至少是因此受到了損害。他還從孩子的飲食
起居談到了父母應(yīng)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子女的成長,并針對各種情況開出了良方。他的良方都是一些簡單不過的小行動,例如: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yīng)習慣涼水,應(yīng)與水接觸。反思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多么簡單易行的方法,可是在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環(huán)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
我們當然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可當面臨應(yīng)該將孩子有限的時間用于運動還是學習時,絕大多數(shù)大人會選擇后者。現(xiàn)今的兒童面臨著比以往更為沉重的學習負擔,在沉重的學習壓力面前,兒童就喪失了必要的玩耍和體育鍛煉。另一方面,雖然物質(zhì)生活方面大為提高,這對于人的健康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但卻因為這一點,兒童的物質(zhì)生活更豐富了,他們除了必要的飲食以外還會吃各種各樣的零食,這給身體造成了額外的負擔,還有長時間的看電視,玩電腦游戲,不僅不利于兒童的身體健康,還使得他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大大減少。“我們要有自己的事業(yè),要得到幸福,必須先有健康的身體;而要功成名就,出人頭地,更必須先有能夠忍耐辛勞的強健體魄。”在今天仍是金玉良言,要讓人能夠接受的教育,成長成才,必須先要由健康的身體作為前提。
德育教育是洛克教育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nèi)容(約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在談?wù)摿巳绾问箖和3纸讯谢盍χ螅蹇苏J為“其次的主要問題是讓精神保持正常,使它在一切場合都能體現(xiàn)出一個理物的高貴卓越”。洛克提出,“一切德性和價值的偉大原則和基礎(chǔ)在于:一個人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夠不顧自己的喜好而純粹遵從理性的指導,雖然欲望傾向另一個方向”。克制能力的獲得和改進,要靠習慣,而它的駕輕就熟的運用,則要靠及早實踐。兒童從嬰兒時期就應(yīng)當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應(yīng)懷有什么渴求,他們應(yīng)懂得的第一件事就是,他們之所以得到什么東西,不是因為它能使他們夠高興,而是因為它適合他們。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著要什么就給他們什么,那只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耐心和令人討厭。為了從小培養(yǎng)兒童具有良好的德行,洛克強調(diào)決不能溺愛兒童。父母愛子女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常常因為愛而放縱子女的過錯,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做不出什么大的壞事,而不去糾正孩子的過錯,然而習慣卻是一件大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了做壞事的習慣,那么長大以后他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不難預(yù)料。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嘗不到因溺愛孩子而帶來的后果,但孩子長大以后,嘗到了苦水才抱怨孩子不爭氣,殊不知孩子任性的雜草是他們親手栽下的,等他們想把它們拔除時,它們已根深蒂固,孩子已習慣于支配一切,他們不能讓自己的意志屈從于別人的理智,長大以后就也不可能屈從于自己的理智,他們從小受到的訓練就是唯我獨尊,要支配一切,等長大后,有些事情不由他們做主的時候,就可能采取極端的措施獲得自己的統(tǒng)治權(quán),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今日之家庭多半是獨生子女,父母更將孩子當做掌上明珠,一切由孩子做主,也請父母在給孩子這種“愛”時帶一點理智,這種“愛”真能教育好孩子嗎?這種愛也許會葬送子女的大好前程。我認為中國的父母應(yīng)該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能力,克制孩子欲望,決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xié)。
在智育方面,洛克也給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如小孩子的好奇心應(yīng)該小心地加以鼓勵,因為好奇心是一種求知欲,對事物好奇的孩子才會善于思考;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當兒童沒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時,父母或老師就應(yīng)該少就他去做,有些喜愛讀書、寫字、畫畫的人,在某些時候?qū)τ跁⒆帧嬕矔械綗o味,如果那時他再勉強自己去弄,結(jié)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憊,甚至對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失去原有的興趣。
洛克的《教育漫話》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也有缺陷。洛克把孩子的天性比做沒有痕跡的白板,可以讓人任隨意地去涂寫和塑造,而忽略了遺傳的作用,顯然有失偏頗。他主張教育萬能論,過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視了天賦、環(huán)境、主觀能動性等對教育的影響。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教育漫話》,取其精華,棄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