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養老院護工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上展示老年人護理技巧(潘旭/攝)
5月25日,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康樂園老年公寓發生火災,造成44名老人死傷,慘劇背后的養老之困也觸動著很多人的神經。隨著我國老齡化形勢的日益嚴峻,作為機構養老的剛需群體,失能失智老人的托養問題關系到無數家庭的生活質量,成為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老齡化形勢嚴峻
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
有統計顯示,截至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據預測,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億,屆時每3人中就會有一位老人。
4月,民政部部長、全國老齡辦主任李立國表示,我國空巢和獨居老年人近1億,60歲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有3500萬,要把幫扶困難老年人作為發展老齡事業的重中之重。
一個失能老人壓垮一個家庭在我國并非特例。老年人的長期護理問題,尤其是護理費用問題,是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一大瓶頸。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失能失智老人如何托養,不僅困擾很多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從青島、上海等地的長期護理保險試水,到北京的公辦養老機構改革、養老照料中心建設,一系列失能失智老年人養老問題正在尋求破題。
北京寸草春暉養老院副院長孫振蘋告訴筆者:“目前養老院擁有100張床位,但有500多位老人在排隊等待入住。入住老人中2/3是失能失智者。”
孫振蘋說,失能失智老人對護理水平要求很高,人員、硬件投入都要比自理老人大得多,特別是失智老人。
“即使是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找到專業化的養老護理員也很困難!蓖跽褚f,現在養老護理專業培訓還相當不足。按照估算,我國需要約500萬名養老護理人員,而目前只有30多萬人。通過初級培訓、拿到上崗資格證也就10來萬人。
明確定位
專業養老機構托養失能失智老人
北京市2008年提出“9064”養老服務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與此類似,上海、四川、吉林等省市提出“9073”養老格局,明確將機構養老作為托底。
這3%或4%的老年人,主要是失能失智老人。整體思路是,讓養老機構發揮照護專業性與托底職能,能自理的老人則盡量在家庭、社區養老。
初,北京市發布《關于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公辦養老機構應強化托底,保障基本,著力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也就是說,北京市的公辦養老機構將不再接收非保障對象申請入住,公建民營、公辦民營養老機構也將重點接收高齡、失能老年人。
“以前養老主要針對困境老人,而隨著低保等相關政策不斷完善,單純的經濟困難人群已不是養老機構最需要關注的人群,養老機構在向接收需要特別照料護理的失能、高齡等老年人轉變。”王振耀說。
《北京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5)》顯示,根據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從抽樣比推算出北京市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數量為11.65萬人,而2010年入住養老機構的不能自理老人僅為1.5萬人,只有12.89%的不能自理老人住進了養老機構。業內人士認為,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與“高空置率”并存,存在結構性供求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