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兩會關于房價問題,兩會關于房價調控最新政策解讀
一、中國人缺房子。
如果以原戶籍對應自有住房,中國人是世界上最不缺房子的,為什么還要買買買!
因為在中國,“買房”已成為一場財富分配運動。買房,主要不是為有房住,而是為賺錢,獲得“財產性收入”。
這個運動中的贏家,主要靠三種武器的溢價:一是已富,二是運氣,三是膽識。這是少數派勝利,這在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很難長久滴。
二、中國房地產未來會出現泡沫?Out了,中國早就有過泡沫。只不過,泡沫的結局有三種:
1、 九十年代的海南和北海,七八年前的溫州和鄂爾多斯,其泡吹得大,破得也慘。是真泡沫。
2、 鄭州的鄭東新區,作為全球聞名的鬼城代表,被專家和媒體狂罵若干年后,成功軟著陸。三年前已經開始堵車了。這是假以時日,可以自行消化的“假泡沫”。
3、 北上廣深,基本無泡沫,或者只是論壇上的“嘴泡沫”。“基本”的意思,一是,它們真有支撐,不管這些支撐多么“政治不正確”或者多么令你不爽。二是,如果完全放任,這些大V城市,最終也會有泡沫。
綜上,中國房地產泡沫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扛得過時間周期和空間周期的考驗。
三、一線城市房子需求旺盛,房價狂漲,為什么不增加供給?
先說兩個主要原因,1、一線城市房子已成買之必賺的投資品,這時,一般性供求規律已失效,代而起之的是“供應量陷阱”,供出多少,吃進去多少。2、既然你總說有泡沫,說得領導們心里也含糊,領導會想:如果真在泡沫基礎上賣了那么多房子,將來一旦出事,倒霉的人會很多。維穩不易呀。
再說兩個次要原因,1、土地不同于標準化生產資料,要七通一平,不是想供多少,就能供出多少。2、一線城市已經要控制人口了,還供那么多地蓋房子干啥?
四、中國房子為什么比美國貴?
你去過游樂園吧?游樂園的門票一般有兩種,一是通票,里面所有的項目都能玩;二是普通門票,進門之后,每個項目還要單獨收費。
中國的房價就是一勞永逸的通票,美國的房價就是刀刀見血的普通門票。美國之所以是普通門票,原因是有房產稅,把這部分算進去,每年也有個2%??4%左右。這是第一個原因。
二是因為美國土地私有,土地買賣C2C,沒有壟斷,沒有莊家,地價上不去;三是美國中小城鎮居多,沒啥大的基建投入:一條高速公路、一個教堂,加上酒吧,幾所中小學校,還有二十公里之外的一個大超市。完活兒。這種投入能有多少?
五、房產稅能降房價。
在一個國家經濟和城市價值高速成長的時期,資產增值的幅度巨大,房產稅與之相比,應屬小兒科。不信,可參看香港、新加坡和美國大城市的例子。
在美國,房產稅最大的功效之一,是使人們同質化居住,保持社區品質。比如高檔社區里的“動態有錢人”。什么叫“動態有錢人”,就是不止有賬面財富,當下還有頗佳的現金流,一般來自于體面穩定的職業和豐厚的年度收入。不然,每年數萬美元的房產稅,會讓你很頭疼和心疼。比如,你沒有正當職業,只有靠“拼爹”繼承下來的豪宅。
房產稅的功效之二,是容易形成和找到好的學區。因為房產稅來自社區,用于社區,重要用途之一是提升社區學校品質。而把錢用在自己兒女教育上,家長不會反對。
展望1:未來五年,房價下跌和貨幣貶值,哪個可能性更大?
我押寶于后者。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是增量改革,也就是繼續給出新蛋糕,所有人都能分到,區別只在于分得多與少。
而存量改革是在原有蛋糕上重新劃分,“劫富濟貧”。你覺得可能嗎?
先別著急罵。不只中國,百年世界經濟史證明,不管是民主國家還是威權國家,大體都是這條路,現在的專業名稱叫“量化寬松”。
1970年之前,理論上用35美元就能買到一盎司黃金,后來美國總統尼克松大筆一揮,這賠本買賣,不能再做,廢之。今天,一盎司黃金報價1200多美元。
盡量不損害所有階層的利益,是所有政治家的選擇。在中國,是為了維穩,在美國,是為了選票。
展望2:大都市房價會怎么走?
英國脫歐公投時,你知道最大的反對方之一是誰嗎?是倫敦市。互聯網時代和全球化之下,大都市的溢價越來越大,房價會越來越高。作為國際大都市,倫敦是歐洲一體化、全球化和互聯網化的最大得益者。就說房地產吧,王健林、榮智健、切爾西老板之類的維奇和斯基們、印度首富塔塔家族,哪一個不在倫敦買房?
更厲害的是,在“數化”之下,全球商務和旅游人群增量中的絕大部分,會以一線的國際大都市為首要落腳點。在中國,這些城市就是北上深。
展望3:政策面。中國住房制度最令人驚奇的變化會是什么?
我不會押房產稅,而是寧愿押在夾心層住房制度的擴容和加碼上。今年北京供地特地將自住房單列,而其所占份額亦有三分之一強。
道理也很簡單。房產稅是從大家口袋里淘錢,而做夾心層住房則是給大家發錢。你說領導愿意干哪樣?再則,大家買房是為了增值,沒有房子就沒有財產性收入,社會分化會加劇,這是領導最擔憂的事,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