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讀后感
胡適對母親的愛滿溢于全文,這是讀后的最大感受。雖然作者的筆調很平實,并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與歌功頌德,但是正是因為它的平實,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
文章起初,作者將一些童年趣事記憶起來,并將自己作為“先生”的心理活動描寫出來,讓讀者頗覺有趣與熟悉。小孩子總是有那么一個心理,雖然大人們總覺得他們小愛開他們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里自己卻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寫他小時候的童年趣事則是為了給下文母親的出場作鋪墊。
母親對“我”的管教,不僅是嚴格的,也是慈愛的。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從這便可知道母親對“我”的嚴格與母親生活的艱難,作者從來都不知道母親什么時候醒來坐在床前多久,可見母親雖然仁慈溫和、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可是在后母兼后婆的身份下,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婦更加地艱難。因此,兒子就是她的精神與生活的寄托,更是未來的希望。而在她看來,兒子踏上丈夫的腳步就是最理想的。
母親對作者的管束最嚴,“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回家再關上門好好地教育兒子,這給“我”留足了尊嚴與臉面,并不是像其他家長一般喜歡在外頭教訓孩子,給別人看給別人聽,以示自己管教的嚴格。
母親雖然嚴格,可是在她心里面卻是包容著千千萬萬的疼愛。有一次“我”害了翳病,母親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她便真的用舌頭舔“我”病眼。在當時她根本就沒有考慮后果,也沒有擔心病菌會不會傳染給自己。
作為當家的后母在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的時候,總是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就算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少的臉色,都不曾與他們臉紅、吵嘴、鬧氣,只是再也無法忍受得了就悲泣,讓矛盾暫時地和緩下來。
因為作者從心底里同情與心疼母親,所以他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WWW.FWSIR.COM)是的,打和罵還只是軀體上的疼痛,可是糾結在心里的難受是會讓人發瘋的。
雖然,母親待人是最仁慈最溫和的,但是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絕對不允許的。譬如那次五叔對母親的污蔑,“母親氣得大哭,并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么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從這可見母親的剛氣與對名節的忠貞。
從這些作者對母親的回憶可見作者對母親的愛是多么地深沉與難忘。作者還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從這便可知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與份量。
愛,這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是我們感情中最最寶貴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是我們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缺失了愛,那么他的人生就會有無限的遺憾與不堪。很開心能在胡適平實的筆調中見識了世間偉大母親的一種,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現在的生活與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