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完成我們黨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對廣東提出的“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期望,制定好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省第一個五年規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共廣東省委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就制定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新征程
(1)“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廣東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際經濟深刻調整、國內經濟發展“三期疊加”的影響,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緊緊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緊扣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進出口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良好開局,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對外開放合作實現新突破,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緊密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務實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節能減排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依法治省扎實推進,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為“十三五”時期我省繼續前進創造了重要優勢、打下了堅實基礎。
(2)“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常態下的深度調整和轉型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戰略機遇期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以信息技術革命為先導,生物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空間利用和海洋開發技術等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對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世界經濟環境依然復雜,產業結構和經貿規則深刻調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各種風險隱患增加,我省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利用低成本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的“雙向擠壓”。
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我省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轉型升級邁出重大步伐,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得到重大提升。同時,我省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仍有較大差距,自身發展還面臨不少突出問題和挑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矛盾依然突出,亟需充分發力補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仍不夠完善,亟需克難攻堅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對外開放合作格局仍不夠開闊,亟需加快構建全球視野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經濟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亟需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資源環境約束依然趨緊,亟需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憂患意識,強化責任擔當,推動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深度調整與轉型攻堅,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是擺在全省面前長期而艱巨的使命任務。
“十三五”時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提質,推動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提供支撐,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核心競爭力更強的發展新路,奮力開創廣東新局面,繼續走在全國發展前列。
(3)“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依法治省為根本保障,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綠色生態美麗家園,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加強黨的領導,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新征程。
(4)“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如期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人民主體,成果共享。堅持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更加公平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發展人民民主,促進共同富裕,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科學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把握發展新特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把經濟增長動力轉到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上,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打造廣東經濟升級版。
——深化改革,增強動力。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增強改革意識,繼續先行先試,加大各方面體制改革力度,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依法治省,公平正義。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加快建設法治經濟、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擴大開放,融入全球。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重視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發展,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黨委領導,政治保證。切實加強各級黨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為“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二、“十三五”時期廣東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
(5)“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我省“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實現如下主要目標。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立2018年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約11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10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轉方式與調結構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邁進創新型省份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全面完成扶貧開發任務。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數達到97%以上,力爭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發揮經濟特區和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率先在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發展環境,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基本建立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構建創新型經濟體系和創新發展新模式。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型經濟形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大幅增長,自主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綜合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
——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F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建成產業新體系,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高標準穩定達標,空氣質量總體保持良好。耕地保有量保持穩定,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
(6)“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按照中央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堅持創新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我省發展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委、政府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加快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切換、從跟隨式發展向引領型發展轉變,走出一條創新立省、創新興省的路子,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
堅持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協調性和整體性。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大力促進珠三角地區和粵東西北地區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形成均衡協調發展新格局。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廣東。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綠色美好家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開放發展,增創國際競爭新優勢。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開放發展不動搖,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加快融入全球化的步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構建開放發展新格局。
堅持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共享是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廣東發展的根本遵循。必須把基本理念貫徹落實到全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去,統一思想,協調行動,引領和指導廣東發展邁上新征程、開創新局面。
三、堅持創新發展,推動轉型升級,著力構建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全面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金融創新、管理創新等,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7)強化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兩個支撐。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經濟總量上新臺階,鞏固綜合經濟實力全國領先地位。堅持以提質增效為導向,深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形成廣東經濟新的競爭優勢,為國家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提供有力支撐。
(8)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我省的實施意見,加快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航空制造、衛星應用、精細化工、精品鋼材等先進制造業。提高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綜合競爭力,加快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做強做優沿海重化工業基地。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計劃,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商務會展、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工業和建筑設計、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現代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健康養生、現代醫療、殘疾康復、旅游休閑、文體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強化廣州、深圳中心城市高端服務功能,建設華南地區服務中心。積極發展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培育龍頭企業和服務平臺。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機器人、3D打印、可穿戴設備等新興產業,推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半導體照明(LED)、新材料、新硬件等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扶持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成為優勢產業。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提升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加快建設珠三角海洋經濟優化發展區和粵東、粵西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創新海洋資源開發管理方式。
(9)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大力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加強質量基礎建設,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加快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廣應用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供應鏈管理等先進制造技術裝備和管理服務。實施一批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技術改造項目。加強產業集群共性技術攻關和創新平臺建設。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10)大力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后備庫。完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揮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各類創業投資基金,探索建立股權眾籌平臺。發展知識產權金融、科技銀行、科技保險等新業態,完善產權交易市場。支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實施重點實驗室倍增計劃,爭取更多國家實驗室落戶廣東。在大中型工業骨干企業普遍建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建設一批國家級制造業協同創新中心。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優勢,重點聚焦面向產業的核心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重大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快國家大科學裝置和工程的建設和應用。促進省部院深入合作,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辦好廣東省科學院,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平臺。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增強服務企業和孵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研發推廣一批關鍵技術和重大戰略產品。推動專業鎮轉型升級,形成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快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爭取國內外重大創新平臺落戶。
(11)統籌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建設。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先行先試,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發揮廣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核心區和深圳創新型城市的創新引領作用,打造國際產業創新中心,推動形成珠三角各市創新驅動發展各有特色、一體聯動格局。實施高新區升級行動計劃,促進高新區集聚發展和輻射帶動。依托廣州科學城、中新知識城、深港創新圈、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等創新平臺,建設珠江口東岸科技創新走廊。支持珠海高欄港經濟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肇慶高新區等建設,推動珠江口西岸地區產業集聚和創新發展。發揮粵東西北地區后發優勢,加強與先進地區產業技術合作,走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12)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編制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做強做優特色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流通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鄉村游等新業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加快建立農業擔保體系。培育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特色林業經濟。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完善糧食儲備制度,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扎實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完善農村股份合作制,健全資產收益分配制度,有序推動集體經濟股權內部流轉。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健全覆蓋縣鎮村的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體系。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實施普惠金融村村通工程,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推進農墾改革發展。
(13)以信息化建設拓展發展新空間。堅持信息化先導發展,超前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立自主可靠的信息技術創新體系。擴容升級互聯網骨干網和城域網,全面提升光纖寬帶接入能力,大力推進4G網絡,積極布局5G網絡,實現無線局域網在珠三角重要區域和公共場所全覆蓋。深入開展三網融合建設,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智慧城市群。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推動互聯網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應用,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支持企業建設開放式網絡創新平臺,實現集中式、大規模的個性化產品定制。打造一批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培養一批互聯網經濟領軍企業。積極培育物聯網新業態,推進云計算應用服務市場化,帶動服務外包等產業發展。推進電子政務體系建設,構建規范統一的省網上辦事大廳,加快建立企業法人專屬網頁和市民個人網頁。實施大數據戰略,發展大數據公共服務,建設全省統一的政務數據信息資源庫和政務數據互連共享機制。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完善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政務信息安全監管平臺。
(14)深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化導向和管理機制,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政府科技資源投入機制,建立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臺,提高政府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改革科研立項機制,推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主動圍繞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確定科研課題和攻關項目。完善創新人才和科研成果評價激勵機制,推進科技成果處置權改革,制定落實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期權股權激勵政策。建立健全政府采購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策機制。強化金融支撐機制,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面向國內外招才引智,引進創新創業團隊和領軍人才。優化創新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強化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完善知識產權執法管理體制。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能,優化政府職能配置。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優化審批流程,壓減前置審批環節和事項,推進審批后監管制度化建設。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推動公辦事業單位去行政化,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行政事業性收費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現代市場監管體系。
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產權和合法利益,規范國有產權交易流轉。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支持優質國有企業上市,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經營者和員工持股。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創造力更好發揮出來。廢除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優化運營模式,增強盈利能力。積極開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試點。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鼓勵優勢企業并購重組,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競爭力強的民營骨干企業。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完善各類商品交易市場,提升廣東價格指數影響力。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有序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做好交通運輸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構建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支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秩序。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省以下事權和財政支出責任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改革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推進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實施財政經營性資金股權投資管理改革。深化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對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政府監管清單管理。推進政府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資決策、管理與監督機制,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推進公共資源開發利用競爭性配置。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鼓勵發展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放大財政資金使用效應的各類基金。
四、堅持協調發展,強化統籌兼顧,著力形成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深入實施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戰略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取得新突破,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15)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茖W布局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高速公路網,實現國家高速網廣東段基本貫通,出省通道和粵東西北連接珠三角、相鄰地市間通道便捷暢通,珠三角城市群內部快速化通道體系完備。加快高速鐵路網建設,推進珠三角地區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實現2020年市市通高鐵目標。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勵發展多層次公共交通服務。制定實施民用機場發展規劃,發揮廣州白云機場國際航空樞紐作用。統籌推進珠三角、粵東、粵西三大港口群協調發展,積極推動沿海港口深水港航道和疏港鐵路、公路建設。改善全省內河航道等級結構和通達水平,重點抓好北江、西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發展綜合運輸,構建綜合客貨運樞紐體系,積極發展公鐵水聯運、江海聯運等,建設海陸空綜合運輸大格局。
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積極發展風電、蓄能、太陽能光伏發電,開發利用地熱能。加強電源建設,完善電源布局,優化電網結構,合理規劃全省電廠建設,推進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系統建設。加強天然氣、油品和煤炭等能源儲備,逐步形成統一高效的能源輸配網絡和應急儲備體系。
建立現代化水利支撐保障體系,構建珠三角地區水利現代化體系和粵東西北地區水利綜合保障體系。夯實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推進大中型骨干灌區改造和整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工程,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加強區域水資源調度管理及相關工程建設,提升水資源管理和調配能力。加強江河湖庫生態治理和管理,構建水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抗災救災能力。
(16)鞏固提升珠三角城市群核心競爭力。全面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目標任務,實現珠三角地區“九年大跨越”。全面提升珠三角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上走在全國前列。深入推進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廣州、深圳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的一體化進程。加強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雙向交流與合作,帶動韶關、河源、汕尾、陽江、清遠、云浮等環珠三角市融入珠三角發展。
(17)加快推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和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為三大抓手,把粵東西北地區培育成新增長極。大力推進粵東西北地區高速公路、鐵路項目和內河航道、港口建設,加快形成水路、公路、鐵路相銜接、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產業跨區域轉移承接及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壯大、產業鏈集聚延伸,推動特色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粵東西北地區地級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提升粵東西北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加大對原中央蘇區縣、欠發達革命老區縣、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支持力度,強化珠三角地區對粵東西北地區的對口幫扶。
(18)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的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全面實施省新型城鎮化規劃,創建國家新型城鎮化示范省?茖W界定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逐步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建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強化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深圳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發展質量,攜手港澳打造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大力推進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汕潮揭城市群建設,支持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發展壯大湛茂陽沿海經濟帶,促進粵北地區城鎮集約發展。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突出加強地下綜合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舊”改造和棚戶區改造,全面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編制完善縣(市)全域城鄉建設規劃,提高村莊規劃覆蓋率和有效性。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工程、名鎮名村和幸福村居建設,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居和傳統村落保護。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有嶺南特色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