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的相關理論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從歐美國家傳入我國,在各大企業引起廣泛的重視。近年來,由于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高校開始重新審視這一門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開始大力推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起步較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師資隊伍專業素質薄弱;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策略。
一、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沒有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模糊設置,必然導致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毫無計劃性。目前,多數大專院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大多是“時隱時現”,界定不明確,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質認知嚴重不足,對于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漫不經心、毫無計劃性。只有對這門課程做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例如屬于全校性選修課,還是必修課,或是限選課等;學生修完該門課程后可以得到幾個學分;學時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學生和老師才會對該門課程的性質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上起課來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財經大學就是采用必修課程的形式來開設這門課程的,所有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生涯規劃與“三生教育”》課程,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職業發展與創業》課程,每周2學時,屬于必修課,1學分。據筆者的調查,修完課程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受益匪淺。
二、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
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來源于黨務、政工、學生工作管理領域,且大多沒有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他們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教學經驗,熟悉學生情況,但專業化程度較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對社會上企業的用人情況及人員發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僅停留在做職業測評和講解就業政策等較低的層面上。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立必要的教學組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研室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坊),同時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使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心理學、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等專業知識,經過經常性的專業培訓,通過職業指導師從業資格考試,具備職業指導相應年限的工作經驗。擔任該課程的教師不僅需要對職業生涯規劃有專門研究,而且應與學生的對口單位有緊密的聯系,了解這些行業對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員發展道路。因此,學校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的培訓制度,讓擔任該課程的教師到校外進行考察、學習,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指導水平。此外,學校還可以考慮聘請校外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員兼任該課程的教師,甚至參與教材的編寫,以此提高課程的適用性。據筆者對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如果學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最主要的內容應包括哪些方面”這個問題上,49.7%的學生選擇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仿真。由此可見,該門課程內容的適用性是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看重的。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應進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材以及授課方式等,很少考慮到“本土”學生的實際特性以及專業特色。如目前我國使用的測評工具很多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很多測評脫離我國的實際,導致測評結果的科學性被懷疑,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感覺到與自己的實際特點不相符。
職業測評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應以測評建設為首要切入點。職業測評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手段,對人的能力水平、個性特征等因素進行測量。我國大多數測評體系來源于國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與我國大學生個性特點相匹配的測評體系,對于個體的“自我”測評正好是職業教育的首要步驟,因此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測評體系建設,對于我國現階段發展水平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四、不同年級的學生授課方式和內容要有所差別
許多院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不合理性。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級、專業差別,授課時各個年級與各個專業的學生“一鍋端”,脫離實踐談理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自我、專業、職業的模糊認識問題,亦無從談起對職業人生的合理規劃。
大學一年級: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把就業指導與國防教育、入學教育、專業介紹相結合,側重專業感知和職業生涯設計,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理想、奮斗目標。許多新生進入高校后對自己的專業與未來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從入學起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結合職業測評系統,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性格等個人特質,初步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其次,由相關教師開設系列講座幫助新生了解大學生活、大學環境及人際環境。第三,向新生介紹所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內容,以及相應的工作領域及其發展方向。
大學二、三年級:培養和提高職業所需的基本素養與修養,使大學生熟悉自己的專業與行業的發展,做到心中有數,確定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對職業的熟悉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對該行業性質特點及其發展前景的掌握,使規劃者對職業具有宏觀的認識;二是了解行業內各種職能的分工及其發展道路,使規劃者對職位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細致化,助其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此外還有對職業操守、人際溝通技巧、社交禮儀等職業交際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規劃者全方位地了解職業的特點,做到既懂“做事”,也會“做人”。這樣,規劃者結合對自身及職業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以及規劃出日后的職業發展道路。
大學四年級:輔導相關求職技巧。面臨找工作的畢業生在最后一年應結合前三年的職業規劃,加強求職技巧的訓練。就業指導老師應對畢業生開展簡歷制作、面試技巧、面試禮儀、現場應變能力測試等相關講座,幫助學生成功就業。
五、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
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相關理論是新近引入的理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一理論比較陌生。只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理論方面的建設才能做好其他的相關工作,它是普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知識的必由之路。
職業規劃課程建設,包括課程的基礎建設、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選擇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編寫教學大綱和案例集、制作相關教學課件。同時,探索現代化的授課方法,設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網絡輔助教育平臺,提供職業規劃指導課程實施的優勢資源,包括發展和強化職業指導機構、設置信息化和網絡化互動平臺、配置專業化的職業指導人員、引進科學的職業心理測試工具。
在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到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課程,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切實地了解自己、職業以及社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求職、工作經驗。這種教學目的決定了該課程的考核需要開創靈活、實用的方式,并爭取使考核具有實踐意義。切忌成為背概念式的測量考核,偏離了課程的實用意義,也增添了學生的學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