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茨認為潛意識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的制導系統就會幫助你接近并擊中這個目標。我們都渴望“夢想成真”,根據馬爾茨—美國著名心理醫生的理論,其實宇宙是非常慷慨的,你的愿望一定會實現。問題是,你是否真的只有這樣一個愿望?
在職場中,不乏這樣的故事,覺得自己才高八斗,卻無施展之地;覺得上司甚是愚蠢,堪比“豬”還笨,現實是,你連“豬”都不如。
再譬如,你愛一個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是這樣嗎?你是不是同時又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擁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難實現,因為慷慨的宇宙同時也會幫你實現另一個想法。關鍵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選擇——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馬爾茨認為潛意識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的制導系統就會幫助你接近并擊中這個目標。
但為什么很多人并沒有擊中自己的目標呢?那是因為,你的潛意識不僅輸入了目標,還輸入了你沒有覺察到的目標。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說“我要掙錢”,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卻是“有錢人是壞蛋”;一方面說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卻說我低人一等。如此等等。
所以,你內心深處的糾結,造成了自己的困境。
而這深處的糾結,則來自于內心那幅用來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心像”。
每個人的理想來自哪里?來自于自我意象,就是以自我看法為基礎形成的。大多數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歷、成與敗、榮與辱以及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尤其是童年時代的早期經歷而無意識地形成的。
人生由自我意象決定
我們都渴望活出自己的理想狀態,馬爾茨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生,他自創的心理治療取向叫“心理控制術”:我們的人生,都是由我們的自我意象所決定的,如果你要活出夢想,先要改變自我意象,這樣,人生才會隨之改變。
馬爾茨是如何發現了人性的這個奧秘?這和馬爾茨的工作有關,多年的整容經驗令他發現兩類現象:
“許多例子中,改變外部形象似乎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人,我手中的手術刀變成了一根魔棒,它不僅能改變病人的外貌,而且能改變病人的整個人生。生性害羞、不善交際的人變得大膽而無畏;一位“笨”男孩變成機靈聰慧的少年,后來還成為某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員;向來懷有“鐵石心腸”的罪犯,幾乎一夜間從無可救藥的家伙變成了“囚犯標兵”……
也有一個謎團始終讓我不解:如果手術刀有魔力,那么為什么有些人臉部煥然一新卻始終死性不改呢?”
此外,他還發現很多人有“虛構之丑”,在他和其他旁觀者看來,當事人相當漂亮,但當事人自己卻堅定地認為自己很丑,所以一定要整容。
這些現象為什么會發生?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時,馬爾茨逐漸明白: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幅用來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心像”。對我們的意識來說,這幅圖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朧朧、不甚分明,甚至一個人的意識根本沒有覺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確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纖毫畢現。
這個自我意象就是我們自己對“我是什么樣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們的自我看法為基礎形成的。
在職場上重塑自我意象
所以,如果在職場上,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穩居中層,小富即安,那么就不要抱怨升職的機會和你擦肩而過。
如果某人認為自己是“失敗者”,那么無論動機多好,意志力多堅強,他總能找到失敗的方式,即便機遇來臨,他也會失之交臂。
馬爾茨認為,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基石或基礎,你的全部性格特征、行為舉止,甚至所處的環境,都是以它為基礎而建立。結果,我們的經歷似乎總在證明并加深我們的自我意象,從而形成一個循環。
我們的自我意象和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譬如,假若父母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那么這個孩子進入學校后,就會有“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而他為了捍衛這個自我意象,成績會一塌糊涂,這反過來又成了支持“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的證據。不僅如此,父母一方面會難過,同時也會有一種不容易覺察的得意——我早就知道你是一個失敗者,你看我沒說錯吧。
這也是 “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一個人一旦有了某種念頭,就會驅使自己去實現這個念頭。所以,要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關鍵是重塑自我意象。
我們要從那些束縛我們的,甚至是難于覺察的觀念中解脫出來,一旦你擺脫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自我的能量將綻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