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補標準和發放時間,上海車改補貼標準什么時候發放
公車改革是省錢還是多花錢?
7月16日,《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下發。按照新方案,中國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社會化,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這意味著,在2015年各省“預算賬本”的三公經費一項中,“公車購置與運行費”將成為歷史,這將為政府的“錢袋子”省下多少錢?
國家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2010年的調研數據曾顯示,2007年以來,我國財政行政事業公用經費支出接近9000億元,其中公務用車消費占比較高。黨政機關及行政事業單位公務用車總量為200多萬輛,每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1500億元-2000億元。
“預計公車改革年度減少財政支出為1000億元左右。”被稱為“公車改革第一人”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如果按照我國財政支出15.16萬億元測算,公車改革大約能減少全國1%的財政支出。
不過目前究竟能省多少支出,還沒人能給出具體的數字。也有專家認為,取消公車短期很有可能增加部分地區的財政支出。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胡怡建說,按全國算可以節約預算支出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而一些地方補貼標準較高,預算支出可能不降反升。
葉青表示,有一個數據是確定的,江西新余通過一年車改的探索,公車運行經費同比減少1837萬元,加上解聘322名司乘人員一年的工資福利超過1000萬元,每年用于更換車輛的費用估算800-1000萬元。初步估算,一年大約節省了4000萬元左右。
怎樣才能既省錢又防“懶政”?
公車改革之所以難啃,正是由于這是政府革自己的命,利益相關所至。胡怡建說,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人能算清楚公車的實際開銷,公車開銷不僅是“公車購置和運行”費,還包括司機工資開銷等眾多因素。
“公車上下班,要占用4次路面;打車,就只占用2次。”葉青認為,車改是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曾有調查顯示,一輛出租車的效率相當于5輛公車,而且公車的維護費用是出租車的7倍。
但是省錢背后,必須要破除“懶政”思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顧問宋曉梧說,大中城市取消公車對辦公的影響不是很大,問題在于地方尤其是縣級。“現在有一種現象,有基層干部吐槽,改革后我就不吃不喝不干,拿著補貼買‘私貨’;也有鄉鎮書記說,鄉鎮離縣里60多公里,一個星期要去縣里開3個會,再加上下鄉,一個月600元根本不夠。”
專家認為,公車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要有統一指導意見,但確實不能“一刀切”,特別是公共交通網絡化和市場化發展程度要作為衡量指標,在公共交通不發達的地方,可以組建公務車隊或包租出租車。
事實上,市場永遠比政策嗅覺更靈敏,不少專業的汽車租賃公司已經提前行動。一嗨租車創始人章瑞平告訴記者,一嗨不僅進入中央采購的名單,也為很多地方政府提供租車服務。在深圳等地,連執法用車都通過租賃的方式完成。“租車比買車劃算。政府不需要通過固定資產投入來消耗資金,剩下后續的管理,保養等問題政府都不用管了。統計發現,一般租賃用車的效率是公車和私家車的三到四倍。”
不僅如此,租車公司等市場化力量還能成為推動公車改革落地的一分子。章瑞平說,租車能讓汽車使用過程透明化,“可以看到每個人什么時候、用了什么車、去什么地方,開銷是怎么來的,一目了然。”
葉青認為,政府的租車記錄只要向公眾公開,就可以讓車改的廉政效果最大化。
改革的成效如何量化?
此輪的公車改革只是剛剛開始。“目前時間過了三分之一,任務大概完成了超過一半。”葉青說,2月初,首批公車拍賣已經落槌,但這還僅僅是開始,人員消化、補貼標準等細則還需要落實,“此次改革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討價還價。”
不過,改革的效果該如何量化?據介紹,今年下半年相關研究部門將發布公車改革指數報告,就是希望用量化的方式,對公務車租賃、互聯網租車、新能源汽車使用、海外模式借鑒等問題進行第三方學術研究,測算改革的進度、量化改革的成效。
“車改后期要關注三個標準。”葉青說,一是車補標準,在一些提前進行車改的地方,就已經出現了左手拿錢、右手坐車的現象。對于這一現象,要堅決遏制,按車在當地一日租金計算受賄金額;二是補償標準,對于涉及的司機等人員要有補償方案,例如按照聘用時間進行一年一補;三是起拍標準,絕大多數公車處于良好的狀態,要根據其實際的狀態決定起拍價,不能按照普通二手車進行起拍,否則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