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體系的改革
【摘 要】《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是一門引導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前做好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以及開展適當創業教育的重要課程。本文通過分析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師資配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以提高高職生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指導課程,建立符合東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就業指導教學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 教學體系 改革
提高就業水平,提升就業質量是每所高職院校發展的最終目標。筆者所在的東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是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在2009年投資興建的一所高職院校,自辦學以來,我院就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以下簡稱“就業指導課程”)課程。在開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會影響我院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塑造與提升。要改變現狀,就必須在就業指導課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和改革。
一、我院就業指導課的教學現狀分析
1.教材單一,缺乏針對性。就業指導課使用統一的教材,所有專業的學生接受統一的講授內容,缺乏專業針對性。單一的課程導致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就業指導課沒有實際的幫助,無法引起學生的求學興趣。
2.偏重共性指導,缺少個性輔導。就業指導課遵循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統一傳授式的教學方法,主要側重于學生的共性指導,忽視了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個性輔導。
3.師資隊伍結構單一,缺乏專業培訓。目前,我院的就業指導課主要由輔導員承擔,由于我院的辦學歷史較短,輔導員均是剛離開校園的碩士畢業生,年齡偏輕,社會經驗少,而且較少接受專業培訓,對就業市場的發展方向較難把握,導致輔導內容不夠豐富,就業信息分析較片面。
二、我院就業指導課教學體系改革的探索
(一)校內外教師、專家相結合,建立職業化和專業化的教學隊伍
從提升就業指導課教學質量來看,組建一支職業化和專業化的教學隊伍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學隊伍必須結合校內、校外的專業力量。
首先,要從工作經驗、工作能力、教學水平等方面考慮,在校內選擇確定專職的教學工作人員,建立以專任教師為教學主體,以校內兼課教師、校外職業指導專家、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人員等為補充的師資隊伍。
其次,加大專業培訓力度,鼓勵教師取得各種職業資格證書,逐步實施持證上崗制度。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加強專業培訓與考核力度,積極組織授課人員參加各種專業培訓,如職業指導師、創業咨詢師、職業生涯規劃師等,根據教師的專長分配教學任務,提高就業指導教學人員的專業性。
最后,增加校內教學人員的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增進交流了解,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
(二)建設教學資源庫,增強指導專業性
首先,從教學用書方面,要根據專業的就業指導需要,建立專業性的教學資源庫,在統一的教學大綱中再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特點整理教材,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從基礎教學上增強就業指導的專業性,使教學活動逐漸適應我院各專業的實際情況。
其次,從教學資源方面,要建設符合專業就業方向的職場案例庫、就業心理分析庫、調查問卷庫、往屆畢業生的真實案例庫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能力。
最后,從其他資源方面,要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建立課程網站,建立實時共享和交流的平臺,提高課程教學的時效性。
對教學資源庫的內容進行定期調整和充實,實現多維教學素材相互補充,逐步形成立體的教學資源體系。
(三)建立全程化、系統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就業指導課是對高職生在就業擇業觀念、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意識等方面進行指導教育的重要渠道。而全程化就業指導教育是指在新生入學后,根據學生的專業、個性特征、發展階段等差異,將就業指導課程貫穿其整個大學的培養過程,將就業與創業理念通過基礎課及專業課的學習融入三年的學習生涯當中。
課程劃分為“職業基礎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三部分。具體規劃為:大一入學后,開始“職業基礎教育”,開展入學心理調適、溝通技巧、興趣培養等綜合素質教育,重點進行專業認知、學業規劃、個人發展定位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而形成端正的事業觀和就業擇業觀;對大二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培訓,通過對學生在專業資格認證、職業能力塑造、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明確現階段的學習任務和未來的發展目標,增強就業意識,強化競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對大三學生則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以“擇業技能與就業創業教育”內容為主,全面開展求職技巧、就業政策介紹、就業形勢分析、就業信息的收集和實時供給等方面的引導教育,重點開展求職準備、擇業技巧、職業測評等方面的指導和實用戰術的訓練,使畢業生了解社會、認識職場,正確定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就業競聘活動,進行求職擇業或自主創業。
(四)課堂講授、專業講座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豐富就業指導課程內容
就業指導課屬于面向所有在校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因此,不能拋開基本的課堂講授。課堂講授主要由校內的專兼職教師完成,內容有:(1)認識自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合理調整職業發展預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2)把握動態,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市場人才需求動態,樹立科學的生涯發展規劃觀。(3)了解政策,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的相關就業政策法規,增強就業競爭力和自我保護意識。(4)掌握技巧,引導學生掌握求職的基本技巧,提高求職質量和成功率。就業指導課還可通過專業講座傳授與市場發展相關的職業規劃內容,由校外專家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人員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向學生傳授如何增強職業意識、規劃職業生涯、提高求職技能、了解就業形勢等方面的知識。除此之外,突出實踐性是也是我院就業指導課發展的目標之一,除了課堂教學和專業講座外,還要憑借我院校企合作企業的力量,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如:在每期就業指導課程結束前,帶領學生參觀企業的管理生產環節,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內外的現場招聘會;在校內舉行小型現場面試招聘會,由企業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學生現場競爭獲得就業機會等。通過豐富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知識,達到全方位就業指導的目的。
(五)建立共性引導與個性輔導相結合的就業指導模式
就業指導是我院的整體工作,必須對所有學生開展,但在指導過程中會包含很多學生的個體行為,共性引導和個性輔導相結合,既可為廣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又可為個別有需要的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共性引導是指對所有學生進行一般的、普遍的、概括的引導,即大課教育。而每位學生卻有各自的個性和特點,個性輔導工作不容忽視。個性輔導是把學生作為就業輔導的“個體”,對學生個人在能力、興趣、價值、內在愿望及性格等諸方面進行了解,根據其個人的潛能和特點進行“個體”的職業選擇與規劃。成立“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和“創業咨詢室”,補充課堂共性引導外的個性輔導缺失,通過指導老師與學生深入交流,進行綜合測評和全面分析,引導學生從職業角度了解社會、了解自我,準確定位,規劃人生,指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個體”職業發展目標、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方案等。
(六)開展創業教育,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并行
黨的十七大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為解決大學生的創業問題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此后,國家也出臺了大量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措施。盡管大學生創業的外部環境良好,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大學生都可以創業,有效的創業教育可作為就業指導的有效補充。通過聘請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創業咨詢顧問,向學生適當地開展創業教育,講授創業條件、創業團隊建設、創業資金籌措、市場發展策略等方面的知識,正確引導學生的創業意識。以學生的個人興趣和能力為基礎,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各項技術開發和創業實踐活動,根據學生的發展方向進行創業方案選擇,引導制定創業計劃書,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建立一定數量的學生創業實體。通過開展全院范圍的創業設計大賽,選拔優秀的學生參加國家、省級舉辦的各類創業大賽,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人人關心、人人關注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結語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日益高度重視就業指導工作,我院要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學實際,探索一條符合我院辦學特色的就業指導實踐途徑,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能適應社會,敬業愛業的技能型人才,為職業教育和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趙天宇. 論以高職生為中心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2(8):74-75.
[2]來秀明,許幸子,李云山. 高校全程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構建[J]. 孝感學院學報,2012(7):105-108.
[3]鄭啟聰.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J]. 商情,2012(40):96.
優化《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的思考
摘 要:《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該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不斷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探索大學生就業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優化教學方法,構建理想課堂,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職業觀,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逐漸走向正規化和科學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發展;就業指導
在我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是一門新興課程。基于大學生對就業指導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高校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優化課程的教學方式,構建理想課堂,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擇業觀,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開設的背景和意義
2007 年12月13日,教育部下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從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以及就業市場格局的變化,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
就業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問題。“雙向選擇”和“自主擇業”已經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形式,近年大學畢業生數量持續攀升,如果大學生長期找不到工作,就會缺乏社會歸屬感和安全感,甚至產生心理不平衡,影響社會穩定。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盲目從眾心理,所謂“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影響著整個社會,特別是嚴重挫傷和打擊了來自廣大農村學生的信心,導致近年出現大批的高考“棄考族”,這要歸咎于高等教育職業發展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缺失。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是以大學生個體的人生目標為出發點,以大學生個性發展為基礎的。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實質上演化為職業生涯的設計理念,而職業生涯設計理念則是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折射,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一體。前者反映了社會對個人的外在需求,后者是個體的內在要求。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縮小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距離,有利于實現學業與職業的無縫對接。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方法,構建理想課堂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順利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我國高校和大學生普遍對該課程重視不夠。高校長期以來關注的是就業率,不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多數高校將它開設為選修課且采用大班授課,對大學生未來職業生涯教育引導缺乏前瞻性。另外,在實踐層面我國長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僅關注畢業生“就業指導”而不是“生涯規劃”,導致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專業就是職業,甚至所學專業就決定了所從事的職業,還有的大學生認為文憑越高就業越有優勢。
2.師資隊伍薄弱。該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應用型課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禮儀學、管理學、營銷學、社會學等知識,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需要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當前,高校職業發展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師資匱乏、專業化程度不夠,主要依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兩課”教師和少數專家,專職人員較少、兼職人員偏多,并且教師多數沒有經過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系統理論學習和培訓,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在實際工作中很難滿足教學需要。
3.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教學是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現教育教學目的、教學任務的主渠道。但目前很多高校 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仍停留在 “說教式”或“灌輸式”等單一的傳統的講授法上。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管理不規范,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不大。
4.社會化程度不高。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工作不僅是高校自身的任務,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高校應統籌考慮職業界、科學技術和經濟部門的發展趨勢,加強校企合作,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就業指導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讓更多的成功人士用他們奮斗的經歷來引導和教育學生。
三、構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理想課堂的路徑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營造全員育人的氛圍。我國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是師資薄弱,缺少高素質、專業化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顯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充分挖掘校內現有教師資源。促使校內部分教師轉為本課程的專任教師,如輔導員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管理的第一線,理應成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重要力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服務。其次,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由于我國職業發展教育起步較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需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增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實現就業指導教育專業化。再次,營造全員育人的氛圍,將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和服務過程。
2.開展創業就業講座,全方位引導就業理念。高校應加強與職業界合作,絕對不能關起門來搞職業教育與就業指導,要健全與職業界、人才市場的信息通報制度,讓更多的政府部門、企業界的成功人士走進高校,為大學生舉辦就業和創業講座,創新“請進來,走出去”的社會化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引導大學生積極投入職業實踐,利用教學環節中的實習、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參觀學習,將專業學習、社會實踐和就業指導有機結合起來,以社會服務為紐帶,增進與企業的關系,拓展大學生的實習渠道。同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為學生提供職業分類、行業發展等信息平臺,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只有在客觀地認知自我和了解職業的基礎上,才能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實現人職匹配。 3.堅持轉變教育理念,確保全程化跟蹤教學。堅持以轉變教學觀念為先導,遵循大學生就業的基本規律,加強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觀教育、擇業觀教育。該課程只對大學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是不夠的,必須將職業發展教育重心前移,從學生邁進校門開始并貫穿大學始終,做到全程化,覆蓋所有學生,覆蓋大學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堅持四年不斷線。比如,大學一年級,開展國內就業形勢教育,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認知,培養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制定職業目標;大學二年級,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職業觀教育,使之正確處理好學業、專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觀;大學三年級,進行實踐教育,進行職業心理測評、職業角色扮演、職業模擬招聘,調查擇業方向、職業能力與崗位的匹配度,并適當調整擇業目標;大學四年級,側重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強烈的責任感、誠信意識和守法意識。
4.以小班討論為紐帶,促進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學是一個雙邊互動過程,教和學是同一活動過程的兩個方面。傳統的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中心”,基本上是教師在講臺前唱獨角戲,缺少互動的氛圍和反饋的渠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教學的觀念是現代教育的產物,已成為現代教育創新的基本特征,必須構建雙向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方式。“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討論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在共同探討中獲取知識的互助性學習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從被動的教育對象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目前,課堂教學是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的主渠道,但課堂教學很難實現小班授課,必須把小班討論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嘗試采用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大班授課的基礎上,通過小班討論,讓學生成為討論的主角,增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營造一個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民主型理想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另外,學生在討論中各展才華,在交流中見賢思齊,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積極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樹立科學的職業理想,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互作用、教學相長。
5.以案例分析為中心,統領理論與實踐教學。“國際比較表明,我國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缺乏。”該課程側重經驗教學的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必須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指導相結合原則,以理論教學的主題統領實踐教學諸形式,以實踐教學內容鞏固理論教學成果,增強了教學實效性,給大學生求職擇業以有效的指導,切實解決大學生擇業中的實際問題。2009 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開展生涯發展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導國家至上、事業為先,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覺地把個人的發展同為國家和人民建功立業結合起來。”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結合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幫助學生掌握就業基本技能,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其次,要緊密結合案例分析。將專業知識教育、著名案例分析與大學生職業發展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參與擇業實踐訓練,提高擇業競爭力。再次,要以學生社團為載體,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職業角色扮演、職業心理測評、模擬招聘等多種活動,積極探索職業發展教育的新途徑,確保大學生準確定位自己,促進自我效能的全面發展。
總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就業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引導大學生理性思考與科學規劃人生,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提高就業數量、提升就業質量,確保大學生就業工作從充分就業走向滿意就業,促進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王玉斌,朱立峰.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鄭州:中原出版傳媒集團,2010.
[2]劉鍵政.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版),2006,(4).
[3]高明生,李麗霞.大學生就業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8).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