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試點一個多月 一個產品也沒看到
從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地率先開展試點,試點期為兩年,面向的對象為60歲以上擁有房屋獨立產權的老年人。
“以房養老”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地率先試點一個多月。但在實際過程中,市場的反應卻差強人意。保險公司對此新鮮事物小心翼翼。
6月23日,中國保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從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地率先開展試點,試點期為兩年,面向的對象為60歲以上擁有房屋獨立產權的老年人。
但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以房養老”在保險公司處遭遇“寒冬”。由于國內外對此項目都缺乏相關的經驗,保險公司對此態度也非常謹慎。目前,市場上沒有一家保險公司正式推出相關保險產品。據央廣網報道,在“以房養老”保險產品的進度上,由于“以房養老”的方案是由幸福人壽牽頭提出的,目前僅有該公司一家完成了產品設計,并上報方案,但仍沒有正式推出。
央廣網報道稱,幸福人壽“以房養老”項目辦公室主任趙水龍在接受經濟之聲采訪時表示,“以房養老”本身就屬于小眾產品,而且至今并沒有房屋評估等具體的操作細則出臺,市場上大都處于觀望狀態。保險公司不敢貿然出手推此項目,因為有可能會賠錢。對保險公司來說會有三個主要風險:
一是該保險需要給予對方終生年金,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壽命比較長,這樣對保險公司來說需要支付的金額年限會增加。
另外一個是房價的風險,房價的漲跌對保險公司有一定的影響。
最大的風險就是現金流的問題,因為保險公司提前把預付金給老人,要等老人身故以后,屬于老人的房產才能處置,處置以后保險公司才能把那些費用收回。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從險資企業來講,由于“以房養老”剛剛試點一個月,市場反應沒有那么快,企業對于該產品的研發與設計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在前幾年的市場,南京、上海、北京、長春等城市的個別金融機構曾自發興起嘗試“以房養老”,但均因效果不理想而止步。分析人士表示,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為規避市場風險,針對“以房養老”的群體設置的門檻過高。條件過于苛刻,例如:老人本人須年滿55歲,累計貸款金額最高不超過所抵押住房評估價值的60%,且每月實際支付養老金額不超過2萬元,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等等。這么嚴苛的條件導致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很少,最終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得不停辦該業務。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強調,若要使“以房養老”成為可行的和可操作的社會政策,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老人的住房必須是可以由他們自由支配的,二是住房市場的價格是穩定且可持續的。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以房養老”的政策并不適合所有老齡群體,這個政策只是針對一部分人提出的一種可行養老方案。“以房養老”的政策主要適用于兩種人群:
一種是當前已無子女的鰥寡孤獨老人,對他們來說,這類人群沒有遺產繼承或糾紛方面的問題,同時,這些老齡群體年齡大了,沒有親人照料,此時他們要改善生活質量,過好晚年生活,采用以房養老這樣的形式就養老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另一類是家中有多套房產,家庭收入也較高,但是子女由于工作繁忙或出國深造等因素,子女暫時沒有辦法一直在身邊照料老人,這樣的家庭對于租金收益不敏感,同時,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采取以房養老的方式照料老人,既對老人相對負責任,也可以保障老人享受有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