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下鄉實踐心得體會【篇一】
這個碧樹掩隱、花香四溢,環境幽雅的社區里,中文系旗下有一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弘揚“走出校園、服務社區”的精神,團結互助,精誠奉獻,譜寫了一篇篇輝煌的篇章。而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時間如水,歲月如歌,短短的兩個星期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就要劃上句號了。回顧過去幾天來的風里來雨里去,各項活動的開展、與社區居民的融洽關系、共同學習,共同游戲,充滿了歡樂,但也有服務社區工作的艱辛。十幾天前,當我剛剛踏入社區的時候,那幾分欣喜,幾分怯意,原創:而今,就要拿著這份總結匯報以及社區領導好評,向支持我們社會實踐活動的師長們匯報了。
在短暫的服務社區活動中,我努力讓盡快自己融入社區,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用我在大學中所學到的知識為他們服務。在這幾天里,我積極幫助社區編輯文檔、整理圖書、慰問敬老院,開展社區暑假補習班等,與此同時,我還與我的小組成員一起組織了一次科普宣傳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活動,并擔任活動策劃、試題編寫以及主持人的工作,讓社區的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一個個快樂的日子。今年正值抗戰勝利周年,在社區領導的提議下,我帶領社區的孩子到蘇州歷史博物館參觀抗戰的紀念展覽,在展覽中,我不時的給孩子們講解有關抗戰的故事,讓孩子中從小在心中記住這段歷史,樹立起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這些活動的開展讓我與社區的領導與居民的心交融到了一起,彼此關心,愛護,共同建設心中的家園,也贏得了他們的一致好評。
也許在許多人眼里,這幾天里,活動并不是很多,也許我這份材料所提到的幾個事件并沒有多少深刻的意義。但對我而言,這幾天活動讓我看到了社區領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踏實的工作作風,讓我看到了社區居民那種互幫互助的社區精神,也讓我看到一對失去雙親孩子的堅強生活,這些是我在校園中無法觸及到的。它讓我明白了光有為人民服務的心愿沒有堅實的本領是不行的,特別是我作為一個預備黨員,更應該從各個方面培養自己的能力,真正在工作中取得實效,讓群眾滿意,這才是真正的黨員先進性。它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社會幫助別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象我看到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歡笑時,我自己也感到了由衷的喜悅。它也讓我明白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打擊,都要微笑的面對生活,生活中有許多人在關心著我們,風雨總會過去的。
過去的終將要過去的,成為是在甜蜜的負擔中的艱難爬行,但暑期社會實踐這兩個星期,這一刻我真的覺得很有意義。通過此次的社會實踐,我想在剩下盡有的一年大學時光中,我一定會努力珍惜時間,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響應黨的號召,保持自己作為一個入黨積極分子的先進性。為一年后走入社會,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大好堅實的基礎,默默的奉獻來自大學畢業生的火熱情懷。也許這就是黨要求我們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的目的。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黨組織的指導和關心下,我將以昂揚的精神,循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就。最后,在此,感謝系部領導,感謝社區的領導和居民們以及一切在這次實踐活動中,關心我的人。
學校和社會是有差距的,其運行規則和社會的運行規則有很大不同。這種環境的隔離,往往使得我們“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對社會的看法趨于簡單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業對應屆畢業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歷與生活經驗,角色轉換慢,適應過程長。他們在挑選和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同等條件下,往往優先考慮那些曾經參加過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就業前就注重培養自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
借助社會實踐平臺,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等。此外,還可以使他們了解到就業環境、政策和形勢等,有利于他們找到與自己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質等相匹配的職業。
適者生存,生存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卻步。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入社會后才能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膽走向社會、參與包括兼職在內的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和盡快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
一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實踐中的點點滴滴卻已深深地觸動了這24名志愿者。通過社區服務的實踐平臺,為眾多的在校生提供了提前接觸社會的機會,展示才華的舞臺,并且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到了自身的價值和奉獻的內涵。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后,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大學生三下鄉實踐心得體會【篇二】
為了響應學校關于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也給自己一次走出校園、接觸社會、鍛煉自我的機會,在經過精心準備之后,我們團隊一行五人,下鄉做了關于農民土地經營方式的調查研究。在這二十多天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對當下農村現狀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
我們的調查對象主要是當地的村民,對村委會干部也進行了訪問調查。發現,該村以往主要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而糧食作物又主要食自給自足,僅少部分通過飼養家禽等轉化為了經濟收入,土地的平均年收入食4000元左右。近年來,當地村民以“發展產業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充分利用當地山多地廣的優勢,引導村民對土地進行了“多樣化”經營,引入大量經濟作物,同時保證自給糧食作物的種植,每畝土地的年平均收入至少增加了500元,這種經營方式的改變為農民增收帶來了巨大效用。
村委會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大膽實踐,科學創新,為農民謀福謀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土地資源得到了更為合理的利用,促使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農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在傳統經營模式下,土地的經濟效率低下,農民對土地的重視程度不高,隨意在耕地上建房屋濫用土地的現象屢見不鮮。但近幾年來,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改革,土地的經濟效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的經濟收入日益增加,他們對土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土地非法流失的現象銳減。
這次實踐,我們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任務,讓我認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自身的社會責任。通過此次實踐,我們也結交了不少的朋友,進一步認識了社會,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掌握了更多為人處世的技巧。與此同時,我深深的認識到,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雖然部分農民認為政府還應適當提高農業補貼,但目前來講,農村的現狀較前幾年已又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生于農村長于農村,也切身感受到了國家近年來的政策支持,從出臺免除農業稅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再到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無一不說明國家的重視。土地在增產,農名在增收,農村的發展速度在逐年加快,城鄉二元格局也在逐步改變,農民可以放心進城務工,也能夠安心在家務農,不同的選擇同樣可以使農民收入得到提高。在這次實踐中,也切身感受到了國家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正是由于政府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在加強,才使得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幾天,但我們的收獲是頗多的,這將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讓我們終生受益。我也將勞勞記住自己肩上的社會責任,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為添磚加瓦,建設號,為廣大農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