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持祿所提的水渠,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系在懸崖絕壁上的玉帶,繞過了三重大山,穿過了三道絕壁,綿延7公里多,汩汩清泉從中順流而過,滋養著沿線的百姓。帶頭修建水渠的,是曾長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82歲老人黃大發,村民故而將水渠稱為“大發渠”。以下是CNFLA小編精心整理的心得體會,一起看看吧。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
中央宣傳部25日向全社會公開宣傳發布“當代愚公”黃大發的先進事跡,授予黃大發“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黃大發曾擔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黨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200多名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使草王壩每年糧食產量從原來的6萬斤增加到近百萬斤,被當地群眾親切譽為“大發渠”。他帶領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時間以來,黃大發的先進事跡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認為,黃大發同志的先進事跡,是貫徹落實關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的鮮明體現。他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責任擔當,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踐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詮釋了的深刻內涵,展示了貧困地區基層干部帶領群眾克服困難、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堅強意志。他不愧為基層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楷模。
貧困地區黨員干部紛紛表示,要緊密*同志的,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不變的擔當精神,務實的工作作風,“擼起袖子加油干”,精準脫貧,志拔窮根,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時代楷!毙麄靼l布以“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中國夢”為主題,現場發布了黃大發的先進事跡,宣讀了《*宣傳部關于授予黃大發同志“時代楷!睒s譽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跡的短片,中宣部負責同志為黃大發頒發了“時代楷!豹務潞蜆s譽證書。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2
看完村支書黃大發的愚公移山式的修建水渠事跡,心中感慨萬千,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窮山村老黨員村支書,用36年時間,兢兢業業,敢想敢干,克服重重困難去完成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一件事情。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去學習,學習他不忘初心,始終把百姓裝在心里。學習他不畏艱難,始終把困難踩在腳下。學習他不辱使命,始終將責任舉過頭頂。在擔任村干部的幾十年里,他時刻想著“多為群眾做點事”,村里的事情,比誰干的都起勁。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百姓對領導干部的期許,能否牢記宗旨、心系群眾、服務人民,是衡量領導干部是否合格的試金石。忠于黨的事業,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艱苦創業、廉潔奉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位黨員干部都應該主動學習他他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鞠躬盡瘁、不懈奮斗的崇高境界,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至善至正、嚴于律己的高尚風范。
我們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自覺踐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自覺履行黨員干部職責。既然我們選擇了黨,選擇成為這個隊伍的一員,就應該有別于其他人,要時刻牢記入黨的初心和對黨許下的諾言,要有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做到忠貞不移、對黨忠誠,敢于追求、無私奉獻,努力做“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合格黨員干部,努力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拼搏奉獻,爭做脫貧攻堅的排頭兵。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3
2015年冬,省委大樓迎來了一位訪客。寒風中,80歲高齡的老支書黃大發一步步邁上石階,在“為人民服務”的碑刻前久久佇立凝望。
“有生之年,我想去省城看看!
這是黃大發老人80歲的生日愿望。為了這愿望,縣、鄉黨委積極安排工作人員帶著老支書來到貴陽。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老支書到了省城,既沒有提出到風景名勝古跡參觀,也沒有說去熱鬧的商場逛逛,而是想去省委機關看看。
十多分鐘后,他微笑著對大家說:“心愿了了,我們回家!
返程路上,隨行的同志問他為什么不去甲秀樓、花溪到處走走看看?他說:黨組織信任我,把村子交給了我,現在,渠通了,電通了,路也通了,我可以給組織交一份答卷了,這就是我的心愿。
車廂內一片寂靜,一片模糊的淚眼。
畢竟,半個世紀過去了。當人們仔細打量當年絕壁鑿渠的這位“愚公”時,突然發現,歲月無情,英雄早已從青絲到皓首。
不變的,是初心。
黃大發,這位有著58年黨齡,當了46年村干部、38年村支書的老共產黨員,向組織提出的唯一一個私人要求,是到省委機關看看,尋訪曾經在貧窮、困厄的年月里指引他奮勇前行的信仰之光。
回望大發渠,水至善至柔,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精神在流動。
1996年秋,草王壩新的村小落成,孩子們上學不用再翻山越嶺走5公里多山路。新學校修房子占用了1畝多承包地,主人家提出了3000元現金和300斤谷子的補償要求。黃大發賣掉了新打的千多斤谷子、賣掉了才養到半大的年豬,東拆西借,湊齊了錢糧。
1997年的除夕,全村199戶只有黃大發一家吃的還是包谷沙,他卻說:“只要孩子們能上好學,我再吃幾年包谷沙有啥打緊?”
黃大發不僅承受著喪親之痛,還背上了一身債務。1994年初,水渠眼看還剩600米就要貫通,修渠工程卻因工程款用完而停了下來。黃大發與群眾商議后達成一致,決定貸款修渠,按照土地受益畝數分攤在群眾戶頭上。黃大發咬著牙,頂著妻子、兒子的埋怨,用僅有的三間老房作抵押從信用社貸了一萬元,保證了工程順利完工。
年底,渠通了,貸款也到了期,由于部分群眾無力償還這筆錢,信用社把黃大發告上了法庭。這是黃大發平生第一次邁進法院大門,還是坐在被告席上,已到耳順之年的老支書像個孩子委屈地哭了。后來,知悉情況的領導出面,這筆貸款被作為“呆滯款”處理。
“他一輩子腰桿都硬邦邦的,說話做事得罪了不少人!贝逯魅紊蚴苏禄貞浾f,干工作幾十年,從村民到鄉領導,黃大發得罪人不少。有人暗地使壞,悄悄把他家的杜仲刮了皮,把地里的菜籽砍倒一大片,堆放的包谷稈也被一把火燒了,老伴坐在地里欲哭無淚,黃大發簡單安慰幾句又上山修渠。
發小楊春發曾被黃大發氣得斷了交往!澳菚r候日子苦,父親年底去找他通關系多拿幾斤救濟糧沒拿到,后來父親就不搭他的話了!睏畲喊l的兒子楊光強說。
楊春發老人已過世10年整,楊光強幫著黃家打田插秧也幫了整10年。“父親走前說沒有黃大發修渠我們吃不上白米飯,他兩個兒子一個殘疾一個是個教書匠,農事到了要套上牛先去幫幫他家。”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黃支書帶頭決定的事情,我們二話不說就跟著干!边@是群眾對黃大發的肯定。
全村黃姓人家只有三十多戶,一百多戶是徐姓人家,是什么讓黃大發能贏得群眾真心擁護?
“是公心!”70歲老黨員徐開倫豎起了大拇指。每次拉水泥的車廂里撒落的水泥,黃大發總要仔細清掃入庫。妻子說家里灶臺需要一碗水泥來補一補,他堅決拒絕!
“修渠那幾年,買炸藥水泥,過他手的錢就是二十來萬,硬是沒出一分差錯!71歲的老會計楊春有記憶猶新。
老人種下的一百多棵李樹結了果,有人勸他把果子拿去賣,他拒絕說:“栽下李子樹就是拿給大家吃的,覺得好吃了,才會想去種。”
“我們共產黨員要清白,不要亂吃亂喝亂來。我住了幾十年的破爛房子,只要不漏水就行。既然是共產黨員,就要先為群眾打算,不要想把自己搞得堂堂皇皇的!
律己以嚴,黃大發待人卻寬。保衛組的徐賢壽綽號“猴子”,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不參加勞動,水渠修好后偷偷去挖個口子來灌自家的地。村民惱了,五花大綁送到派出所。黃大發跑去把人領回來,說服眾人把開的口子留了下來。如今徐賢壽已是保衛組的組長,帶頭搞起了海椒種植,日子殷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