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1】
有幸讀到華夏八德教育促進會寫給國人的一份信《學立通道,八德興邦》,似久病逢良方,難抑內心之激動,隨淺談八德教育之于人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此番萌動之念,權當筆者對我華夏文化主流價值核心體系的一絲虔敬吧。
古人倡導孝、悌、中、信、禮、義、廉、恥為育人的根本,這是一種道德規范的建設,更是道德背后的文化體系的建設。長久以來,其作為華夏文明的主流價值觀,發揮著巨大作用。此八德,以求做人為根本,至眾人和諧相處為方向,推動著人類高品質的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促進家庭和諧,乃至國家和諧。《論語?學而》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正說明君子之本在于孝親和悌友,從而道生,成為安身立命之根本。
人,是社會的主體,比之國家來說,就是細胞,家庭則是細胞組織,其健康與否關系著整個機體是否能健康運行。所以,育人便是重中之重,古往今來,人們所重視的是對人的要求。從“修身、養性、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規則來看,平天下者首要功課便是修身,其次養性,再到格物致知。修身養性是對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塑造,從道德到行為進行審視,自我反省,自我檢查,自我批評。從自我認知到格物致知,明確真與假、善與惡、對與錯、美與丑、是與非,人與人之間自然地保留積極、健康、合理的一面,相處和諧而齊家。形成良好氛圍,這恰是八德文化所期望的正能量!
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化,推陳出新,后來提倡的“新八德”:孝親、尊師、友學、救失、守法、立志、長善、落實《弟子規》。此八項嚴格的說,有別于舊八德,側重的核心價值有明顯不同。在此不再探討這個問題,無論新舊,都是積極的,為傳播人類良好品質而存在。
新時期,道德缺失成為各界人士強烈呼吁關注的焦點議題。道德缺失表現在各個階層,各個領域,折射著人類精神文明的退化和枯萎。人們在浮躁、謊言、欺騙、迷惘、斗爭等的牢籠里掙扎著,悲傷而苦悶。從真善美到假丑惡,從追求人格到拜金,從禮義廉恥到名利角逐......其實,這些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缺失,更上升成為一種文化背景的畸變和惡化。若不治愈,無疑將病入膏肓。這是很龐雜的話題,同時也是很細微的問題。
經濟社會發展在意識形態方面對人類產生的劇烈沖擊,無疑對理智提出了挑戰。欲望膨脹、自私自利、爾虞我詐等成為社會的一部分矛盾,侵蝕著大眾的文化良知。當這些矛盾司空見慣的、習以為常的被人們接受,那么勢必將顛覆人類本身應該具有的積極屬性,負能量充斥著人們的靈魂和思維,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從這個角度出發,當下,人們缺失的恰恰是文化信仰,和一種積極的教育導向以及高度自覺地文化尊嚴。從做人的基本準則到道德品質的極大升華,再到文化信仰的高度覺醒,是必須予以重視的課題。德至高者,以善妙操行!從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從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目標,失之則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不國”,這是一個具有民族危機意識的人才能具有的吶喊。彰顯的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對文化建設的擔當!
現實中,國人在呼吁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涌現出數量龐大的一批又一批靈魂的侏儒。這是文化的悲催,亦是一個民族的悲催。倘若這種悲催蔓延下去,形成一種環境,那么一個民族的末日即將來臨!為正其風,傳統優秀的民族文化亟需弘揚和傳承,所以提倡“八德”教育成為這個時代必由的選擇。
八德教育,正是時代轉型時期的一股正能量,對人性的偏歧進行矯正,對道德缺失進行彌補,對思想的瑕疵進行洗滌,逐漸的形成一個和諧,簡單,快樂的氣候,將低俗,丑惡,黑暗從每一個細胞中剔除,還原人性本真!這是一個健康的導向,也是一個民族長久的未來。
“新八德”中的“孝親、宗師”,界定了一個人之所以為人所該具備的原則,對長者的敬畏即是對罪惡的防范,也是尊重別人的基本道德。“友學,救失”則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良好情操,彼此友善和睦,互幫互助,透射著人權道德的基本維系和保障。“守法、立志”這是基于道德規范的準則,一個具有良好道德風尚的人是不會不守法的,一個具有高超境界的人不會沒有志向。“長善、落實《弟子規》”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以良好的文化內涵、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引導自我,激勵他人。
新時期,黨的*根據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我國的根本國情,提出了很鮮明的主體思想。從“為人民服務”、“三個代表”到“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和諧社會”,“中國夢’等,從政治的角度提倡正能量,呼吁人類文明的健康走向和高度純潔性價值導向。從這個良好背景下,社會各階層應該大力度落實德育為首的主流意識。以“八德”和“新八德”為主體價值核心,經營好“人”這個基本單位,促進社會健康和諧。遵循社會進步的同時,注重文化背景的積極性,保持冷靜、客觀、純粹,健全具有文化良知的文明國度,這是每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經歷過太多滄海浮沉和無數戰爭洗禮的民族,注定就有著無數豐厚的文化積淀。在文明衍進的數千年里,歷代所遵循的主流價值體系便以“儒釋道”三教為主體。這些豐富的智慧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而“八德”自然成為其代言者,人們有所敬畏的時候,一切消極和極度功利的弊病將得以抑制,社會的不良之風將旋即止步,帶著心靈的虔誠,在人類文化的沃土中蘊發出健康的胚芽,在廣袤的意識流迸發出強勁的正能量。這,正是當今所需。
八德教育該根植人心,根植頭腦和靈魂,滲入血液,讓正能量激發的更徹底、更高雅、更有光華。弘揚“八德”,以正民德,以正世風,以正自然。愿一切具有文化良知的同仁共同攜手,傳承“八德”文化,弘揚正統價值核心體系,推進健康文化環境和高貴主體,促成人與社會融洽、和諧,人與自然長久與共!
新八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2】
八德教育的實踐,無處不是行為的塑造,鼓掌都是一個節奏,每天一個道德總結,每天檢查道德行為,這種模塊式教育,整齊劃一的培養,形成學生的功利心理,必然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弱化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是中國式教育應該破解的難題。在美國留學的高中生,高考成績及格率僅有7%,中國人智商不低,但是至今沒有在科技成果獲得諾貝爾獎,學生缺乏批判思維和創新精神,是世人對中國教育的共識。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對人生命的編程,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會的物欲橫流的功利導向,對教育的侵襲,商業性占據對學生心靈的塑造、生命價值的提升:課堂上保留內容,課下辦班收費,重視升學率,作為教師考核的政績指標。功利原則引導家長與學生的利益追求,忽視自身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習各種技能,升學找個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時間、空間被擠壓。包括教育體制難以改變,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結果。而“八德” 恰缺少這一問題的理性思考,沒有回答和解決這一問題。
八德教育內容的欠嚴謹,比如:長善、救失,出自《禮記 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意思是:學習的人有四種毛病,或者是不足之處,教育別人.傳授知識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學習態度,有的人貪多求快,囫圇吞棗 ;有的人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有的人急于求成,專找捷徑;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難即止。這四種毛病,心思沒有完全相同的。教書的人知道了這些人的心思,才能對癥下藥,糾正這類毛病。教書的人,就是善于發現并糾正學子的失誤之人。
長善救失,即救其失,則擅長矣。意思是說教書的人,要善于發現學子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和指導,重視因材施教,善于因勢利導,將缺點轉化為優點。其延伸意雖不嚴謹,也可以說是“發揚成績,糾正缺點”。可見此為“八德”之內涵是針對教師還是學生?更不用說內容的牽強。
守法和德育有著必然聯系,有德者必會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線,兩者畢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為德。
落實《弟子規》作為德育內容之一,明顯不妥,從弟子規內容,大都可以囊括八德內涵。豈不是重復?
至于那種目標性導向,更是政治化目標與德育內容是兩個層面,政治說教,從方法和目標,絕不是德育本身的現實要求,也是難以實現的要求。
內涵膚淺主觀武斷,把八德譽為“道”,道,就是自然規律,八德就是自然規律,牽強附會,無限思而學。規律是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揭示事物內在本質,明示人們遵照規律辦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長規律,但是八德內容和規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嚴謹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說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過其實,有嘩眾取寵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積極意義的,如同報告人所說,就是要拋磚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設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廈,是八德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