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想不想抓落實、敢不敢抓落實、會不會抓落實,檢驗著我們的精神狀態、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風。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駐村干部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發言材料,歡迎大家閱讀!
【駐村干部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發言材料1】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對貧困的父子,平時好吃懶做,別人出去打工,他倆覺得辛苦,呆在家里哪兒都不去,自家幾畝地荒了也不管。鎮干部多次勸教無果,但又不能看著他們餓著,無奈給父子倆吃了救濟糧,于是每個月底父子倆準時出現在鎮政府民政助理面前。有次,民政助理有事請假晚到幾天,這位懶漢父親竟然質詢民政助理,為什么沒有按時給他們發放救濟糧?他還嘲笑同村人沒有他們聰明,放下好好的“便宜”不占!
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某貧困村基礎設施落后,對口幫扶單位想盡辦法“化緣”找資金,準備幫村里硬化三公里的道路,原本就資金有限,幫扶單位為了節約資金,希望村里每戶出勞力,沒想到一些村民說法讓人心寒:“要幫我們就給我們完全弄好,還讓我們去干活……”
相信類似這樣的扶貧故事在不少地方都發生過。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們在哭笑不得的同時,更多的應是反思。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個人共同努力,多方施策。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尤其是“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這也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2015年11月23日,*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確保到2020年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為此,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責任、擺在突出位置,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地方的百姓更新了觀念,理清了思路,勁頭十足。
但同時也看到,隨著這些年政府對扶貧越來越重視,各項優惠政策不斷落地,部分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動性降低、依賴性增強,“等、靠、要”思想嚴重,安于現狀、不求進取,把扶貧幫扶當作“天上掉餡餅”,“你急他不急”“上動下不動”,有的甚至消極無為,好逸惡勞,認為我沒吃沒喝,政府會按時給我,幫我脫貧,更是每位干部的分內之事。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產生這種思想的根本原因是精神貧困。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它使人消磨意志,失去向貧困命運挑戰的精神動力。其最終的后果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脫貧作用不明顯。一些地方連續被扶持多年,卻依然貧困,或者在短暫脫貧后又再度返貧。
要徹底擺脫貧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脫貧。解決好精神層面的問題,就會真正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就會激發出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被動救濟為主動脫貧,提升自主脫貧能力。
精神扶貧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簡而言之,一要實行觀念扶貧。引導農民樹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難、艱苦創業的思想和勇氣。二要重視和加強貧困地區教育。扶貧重在扶智、扶文化。教育上去了,貧困地區的孩子真正走出了大山,全家徹底脫了貧,而且這種榜樣和示范作用無法估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圍。三要抓好黨建促扶貧。“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要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要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且群眾信得過的干部到貧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同時,加強就業培訓、醫療、農村文化等社會事業,讓貧困群眾增加更多技能,有更多的保障。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貧也是一樣,物質生活的貧困需要幫扶,精神扶貧更不能忽視。精神失守就會缺“鈣”,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得了“軟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幫扶,也難扶得起。
【駐村干部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發言材料2】
目前,精準扶貧、脫貧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如何提高群眾脫貧致富的成效,確保中央的扶貧政策在落實過程中“不走樣”,讓群眾長遠的脫離貧困而不是從數據的層面上脫貧致富,就需要牢牢抓住基層黨建扶貧這一制勝法寶,基層黨組織必須要在扶貧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上理論聯系實際,切實的為貧困群眾量身定制可行的扶貧規劃。
深入實際是關鍵。欲速則不達,基層黨支部必須要真實的把握貧困群眾貧困原因與脫貧能力。讓老百姓真正富起來,必須深入了解每一戶貧困群眾的具體貧困原因以及力所能及的脫貧方式。否則空有一個良好的出發點,制定的卻是群眾力有不逮的脫貧方式,扶貧就不能落到實處,不能讓貧困群眾從根源上脫貧。
完善監督機制是核心。精準扶貧能否順利完成,取決于基層黨組織能否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而非紙上談兵。民主管理、村民自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扶貧工作中,不難發現,決策不民主、管理不規范、監督不到位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上級脫貧任務,一味追求在紙上、數據上來體現脫貧成效,導致部分群眾“被脫貧”。這就必須正視問題,加強監督,讓脫貧政策真正的落到實處,才能為群眾提交滿意的脫貧答卷。
健全回訪制度是保障。在群眾接受扶貧政策的支持時,難免在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基層黨組織必須加強回訪力度,關注群眾脫貧走向,在群眾脫貧遇到困難和瓶頸時給予技術或政策上的支持,才能讓群眾的脫貧致富的路走的更長遠。如果沒有健全回訪制度,只是給予“一錘子買賣”的支持,最后的脫貧結果與美好初衷極有可能背道而馳。
【駐村干部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發言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首先要全面脫貧,要打贏脫貧攻堅這場事關人民福祉的戰斗,黨員干部是沖鋒隊、排頭兵,需要在思想上、能力上、作風上脫掉“貧困的帽子”。
脫思想之“貧”。思想貧困是最大的貧困。黨員干部的一舉一動,群眾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黨員干部思想貧困,就不可能為群眾帶好頭、指好路,影響的不僅是自己,還影響著群眾。思想不解放,行動就受限,發展也會滯后。黨員干部作為黨的生力軍、人民的服務員,就要常學常思,讓黨的政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讓自己視野更開闊一些,眼光更長遠一點;要用“五大理念”更新自己的觀念,該丟掉的就要毫不吝嗇地舍棄,該保留的也要進一步地提高,只有思想觀念適應了新常態,將外部機遇與本地實際緊密結合,才能在帶領群眾脫貧小康的路上不迷路、不走彎路。
脫能力之“貧”。能力不足是黨的“四大危險”之一。黨員干部是黨的建設者,在黨的事業蒸蒸日上的今天,就更要居安思危,汲取清政府閉關鎖國、沾沾自喜帶來的慘痛教訓,不斷提升黨的建設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推動發展的能力甚至是保家衛國的能力,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提升能力,就要多錘煉自己,工作上要嚴格要求,在精益求精中追求進步;生活中要多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了解大政方針,了解社會動態,了解經濟發展,借鑒別人的經驗做法,吸取他人的前車之鑒,增長自己的知識閱歷;實踐中,要多到群眾中聽取民聲,吸收群眾的智慧,敢于涉險灘,敢啃硬骨頭,探索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總之,要把學習貫穿始終,不斷提高能力水平,才能在服務人民、服務發展中善作為、能作為。
脫作風之“貧”。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思想解放,能力突出,但作風不實也是枉然。脫貧攻堅戰,不是空話,不是口號,而是要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實現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目標。黨員干部作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進程的快慢;因此,要堅持實字打底,在扶貧上不能走形式,在目標上不能搞數字脫貧,確保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要知行合一,立說立行,用釘釘子的精神把窮根一個個挖掉,不能只為了實現脫貧目標搞短期效益,要長短結合防止返貧,才能實現真正的小康;要嚴守政治生態底線,落細落小,發揚“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優良作風,把紀律挺在前面當盾牌,在利益面前經得住誘惑,止得住腳步。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黨員干部思想認識要到位,能力水平要與時俱進,作風要務實干凈,從“要我扶”轉變到“我要扶”,從“不會扶”上升為“我能扶”,真正做到“扶得好”,最終推動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