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年編制,《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日前正式印發,廣東未來五年發展藍圖正式繪就。
規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我省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的新征程。為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我省必須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奮力開創廣東新局面,攜手共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2018年全省小康指數達97%以上
規劃綱要強調,“十三五”時期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人民主體、成果共享”,“科學發展、創新驅動”,“深化改革、增強動力”,“依法治省、公平正義”,“擴大開放、融入全球”,“黨委領導、政治保證”。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把握發展新特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把經濟增長動力轉到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上,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打造廣東經濟升級版。同時,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增強改革意識,繼續先行先試,加大各方面體制改革力度,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在發展目標上,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立2018年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全省GDP年均增長7%;到2020年GDP約11萬億元,人均GDP約10萬元。經濟社會整體轉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軌道,結構性改革和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邁進創新型省份行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于7%,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堅決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完成扶貧開發任務。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數達到97%以上,力爭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與此同時,要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基本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
展望2030年,再經過3個五年規劃的努力和發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將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物質技術基礎更加雄厚,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定型,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水平將在全面小康基礎上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率先基本實現的基礎將更加堅實。
培育十大超萬億元產值(或增加值)產業
規劃綱要還提出,“十三五”時期我省要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織實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和行動,積極培育十大超萬億元產值(或增加值)產業,到2020年,基本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
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廣東未來五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著力優化產能結構,擴大有效供給,強化品牌和質量建設,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其中,將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綜合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優化存量,引導增量,完善落后和過剩產能市場化退出機制,實現市場出清。通過嚴格環保、能耗、技術標準等,加大特困行業過剩產能化解力度。綜合運用差別電價、準入條件、行業標準等調控手段和約束機制,嚴格控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綜合采用兼并重組、債務重組、破產清算等方式,停止財政補貼和各種形式保護,分類有序、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同時,我省將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圍繞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加快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到2020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8%,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4萬元/人。
此外,還要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的發展方針,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計劃,促進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大力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實現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打造“廣東服務”。到2020年,建設成為全國現代高端服務業發展高地,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3%左右。
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
從四個方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權威解讀
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日前接受南方日報專訪,對新鮮出爐的廣東“十三五”規劃綱要進行權威解讀。
智慧結晶
廣泛征集公眾意見
南方日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歷時兩年時間,期間經歷過怎樣的調整和修改?
何寧卡:可以說,廣東“十三五”規劃綱要凝聚了廣泛的社會共識,是全省人民的智慧結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底的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2015年初的省政府工作報告均作出重要部署,胡春華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成立了由朱小丹省長擔任組長、徐少華常務副省長擔任副組長的省“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對規劃編制工作進行統籌部署。胡春華、朱小丹同志對起草工作直接進行指導,分別主持召開多場征求意見座談會、專題協商會等,多次聽取各地各部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及企業家意見,充分體現了重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省發展改革委開設專題微信和網絡專欄,廣泛征集公眾意見。在起草過程中,共收到正式報告168份、各類意見建議近1200條,大部分意見建議已吸納。同時,我省還多次向國家發改委積極爭取希望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重大戰略、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等,國家發改委非常注重我省的關切,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直接涉及廣東的事項多達33處。
產業發展
建具全球競爭力新體系
南方日報:廣東“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有哪些?
何寧卡:廣東“十三五”規劃綱要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發展,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關鍵,以增加有效供給為導向,以推動中高端發展為目標,加快促進我省經濟增長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擴張主導向質量主導、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一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創新。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制度環境,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率先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基本建立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和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為率先基本實現提供強勁動力。
二是大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通過兼并重組、破產關閉等方式,實現市場出清,嚴格控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生產能力。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和住房保障貨幣化、公租房貨幣化,大力培育住房租賃市場。著力降低融資成本,有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三是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智能制造裝備、工程裝備、通用航空、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發展,加快發展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科技服務、新興信息技術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生產服務業,推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半導體照明(LED)、新材料、新硬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支柱產業,到2020年形成十大超萬億元產值(或增加值)產業,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四是大力推進互聯網與產業融合發展。推進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向制造業等實體產業延伸滲透,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新業態,推動智能農業發展,培育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業態,拓展公共服務領域信息技術應用。
對外合作
重點打造一批重大平臺
南方日報:對外開放是廣東的一貫優勢,“十三五”規劃綱要對此有何謀劃?
何寧卡:“十三五”規劃綱要牢牢把握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實施擴大對外開放戰略,提升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能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十三五”時期對外開放應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高標準建設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堅持高起點規劃、對接高標準規則、集聚高端化產業,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先行先試。
二是落實國家建設“一帶一路”戰略,努力當好“一帶一路”排頭兵,創新對外合作模式,將廣東建設成為與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戰略樞紐、經貿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
三是深化粵港澳臺合作,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強粵臺合作交流。
四是將泛珠區域建設成為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和參與引領國際合作競爭的先行重點區域。
同時,我省將重點打造南沙新區、前海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新區、汕頭華僑文化經濟合作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中德(揭陽)金屬生態城、中德(佛山)工業服務區、中以(東莞)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廣東(湛江)奮勇東盟產業園等一批對外合作重大平臺。
補齊短板
區域民生扶貧齊發力
南方日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于“全面”。廣東“十三五”將怎么補齊發展短板?
何寧卡:實事求是地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領域覆蓋、區域覆蓋、人口覆蓋上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特別是民生社會事業、粵東西北發展和扶貧開發等仍是突出短板。“十三五”規劃綱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補齊短板,確保如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是補齊區域發展短板。繼續推進“三大抓手”。促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升級,加快完善粵東西北地區綜合交通網絡。加快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促進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產業互聯互補互動發展。推進粵東西北各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穩步推進新區建設。同時,要筑牢生態環保底線。粵北地區堅持保護優先,粵東、粵西地區堅持發展中保護,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
二是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著力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短板,突出就業、教育、文化、醫療、住房五大重點領域,提高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三是補齊扶貧開發短板。啟動2016-2018年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發展生產、轉移就業、教育扶貧三大行動,實施生態脫貧和低保兜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