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是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2022年渭南最新總人口數量統計多少人?渭南有多少外來人口?是很多人想知道的問題。由于2022年渭南總人口數量暫未公布,下面小編整理了最新渭南人口數量統計及相關信息,供參考。
一、渭南最新總人口數量統計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渭南市常住人口為4688744人。
截至2021年底,渭南市常住人口463.1萬人,比上年減少5.9萬人。出生人口3.49萬人,出生率7.53‰;死亡人口3.74萬人,死亡率8.08‰;自然增長率-0.55‰。城鎮人口236.51萬人,占51.07%;鄉村人口226.59萬人,占48.93%。人口年齡構成為:0-14歲人口占16.53%,15-64歲人口占66.26%,65歲及以上人口占17.21%。
二、渭南綜合介紹
【位置、面積】
渭南市位于黃河中游,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東經108°58′—110°35′和北緯34°13′—35°52′之間。東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依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黃龍山、喬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里,東西寬149.7公里,土地面積13030.56平方公里。
【政區沿革】
4000年前,禹劃九州,渭南屬雍州。夏代,在今合陽縣有有莘國。殷商時,有芮、莘等國。西周時,渭南市境屬京畿的一部分,市境內有鄭、彤、同阝、芮、莘、韓、梁等國。春秋前期,市境東部屬晉,西部屬秦,后全部歸秦。周莊王十年(前687),秦國在今華州區設鄭縣,屬中國最早的縣之一。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魏國在市境黃河以西、洛河以東、南起華山、北至韓城置西河郡。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秦敗魏,迫魏獻河西地,市境全屬秦,秦普遍置縣。
秦統一中國后,市境屬內史東部。兩漢時期,大部分時間市境南部屬內史或京兆尹,北部屬左馮翊。東漢建安初,市境內設左馮翊郡,轄5個縣,屬轄區內第一個體制完備的縣以上政區。三國時,更名為馮翊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于李潤堡置華州,轄華山、白水、澄城3郡。北魏景明元年(500),移華州治所于武鄉縣(今大荔縣)。北魏孝昌二年(526),于鄭縣置東雍州。孝昌三年(527),在今臨渭區光明原上設渭南郡。西魏廢帝三年(554),改華州為同州,改東雍州為華州。同州、華州在境內延續了一千多年。北周閔帝元年(557),在富平縣中華原上設中華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在今臨渭區北部設延壽郡。唐武德三年(620),設西韓州,治所在河西縣(今合陽縣東南)。唐貞觀八年(634),撤西韓州。金貞祐三年(1215),設禎州(治所今韓城市)。元至元六年(1269),撤禎州。清康熙五年(1666),設潼商道,治所潼關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為府,華州降為散州連同屬縣并入同州府。民國二年(1913),撤銷府、州,渭南市境各縣屬關中道。民國二十七年(1938),在大荔設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在華縣(今華州區)設第二行政督察區,在蒲城設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3月,渭北各縣相繼解放,陜甘寧邊區政府設大荔分區,轄8縣;設渭華分區,轄6縣。1949年5月,渭華分區更名為渭南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并入渭南分區,渭南分區更名為渭南專區,駐渭南,轄13縣。1953年1月,渭南專區轄縣18個,增轄富平、耀縣、三原、涇陽、高陵5縣。1956年10月,渭南專區撤銷,各縣由省直轄。1961年8月,渭南專區復設,轄14縣及銅川市。1966年6月,銅川市改由陜西省直轄。1969年10月,渭南專區改稱渭南地區。1979年11月,耀縣劃歸銅川市。1983年9月,臨潼、藍田縣劃歸西安市。1984年1月,渭南、韓城撤縣設市。1990年12月,華陰撤縣設市。1995年5月,撤銷渭南地區,設立地級渭南市。原縣級渭南市改稱臨渭區,韓城、華陰2市改省直轄,由渭南市代管。2016年1月,撤銷華縣,設立華州區。至2020年年底,渭南市轄臨渭、華州2個區,有潼關、大荔、合陽、澄城、白水、蒲城、富平7個縣,代管韓城、華陰兩個省轄市,共108個鎮、28個街道辦事處,2073個村委會,257個居委會。
【河流、水資源】
流經市境的河流主要有黃河、渭河、洛河。黃河自北而來沿邊境流過,洛河自西北而東南入渭河,渭河自西而東在境內匯入黃河。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246.8億立方米;渭河多年平均徑流量63.41億立方米;洛河多年平均徑流量6.39億立方米。全市當地水資源總量13.1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量10.04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7.22億立方米。臨渭區、華州區、華陰市、韓城市的黃河漫灘和渭河傍河區為地下富水區。
【耕地、動植物】
全市常用耕地面積47.81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6%。全市有野生動物360多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珍稀動物35種,如丹頂鶴、黑鸛、大天鵝、青羊、金雞等。人工飼養畜禽20多種,其中以秦川牛、關中驢、奶山羊等量大質優,馳名全國。全市有野生植物2500多種,栽培植物150多種,主要有小麥、玉米、谷子、薯類、豆類、棉花、煙葉、油菜、花生、芝麻、蘋果、酥梨、葡萄、花椒、紅棗、柿子、核桃、板栗、杏、桃等。
【氣候】
渭南市氣溫偏高,呈現冬不冷、夏不熱的特點;降水總體偏多且時空分布不均,表現為冬夏多、春秋少;日照分布不均,地域分布為南部偏多,中北部偏少。季節氣候為:冬季氣溫偏高,暖冬特征明顯;春季冷熱交替,乍暖還寒;初夏酷熱干旱,仲夏多雨涼爽;秋季陰雨綿綿,收種推遲。年內大風、倒春寒、春旱、夏和秋連陰雨等災害天氣頻發,但整體氣象災害中等發生,危害較小。年平均氣溫為12.5℃—14.8℃。全年總降水量為489.6—795.0毫米。汛期降水分布不均,全市大部分縣市偏多,個別縣市接近常年。汛期(5—9月)降水總量為372.1—625.3毫米。全年太陽光照分布不均,年總日照時數1784.1—3130.6小時。
【礦產資源】
已發現礦產51種,探明儲量的有煤、鉬、鉛、鋅、鐵、鋁、白銀、水泥用灰巖、大理石、蛭石等33種,易于開采的20余種,以煤、鉬、金、銅、水泥用灰巖、大理石為優勢礦種。
【文物旅游資源】
渭南市地貌類型多樣,山河壯麗,自然景觀神奇瑰麗。以“奇險天下第一山”著稱于世的西岳華山,五峰聳立,七十二峰羅列其周,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圣潔俊秀;還有少華山、黃河龍門、洽川黃河濕地等一批自然景觀,特色鮮明,聲名遠播。渭南歷經滄桑,文物古跡薈萃。全市不可移動文物點3697處,古遺址1207處,古墓葬739處,古建筑1371處,石窟寺及石刻26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353處,其他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68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98處。館藏文物24519萬件(組),其中一級文物95件(組),二級文物174件(組)。在眾多的文物古跡當中,以唐睿宗李旦橋陵、司馬遷祠墓、西岳廟、倉頡廟、黨家村明清民居最為著名。渭南的自然景觀與文物古跡珠聯璧合,空間組合良好,為發展旅游業提供豐富的資源。全市A級景區79家。其中,AAAAA級景區1家,為華山風景名勝區;AAAA級景區14家,分別為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陜西富平陶藝村生態文化旅游景區、洽川風景區、渭南市漢太史司馬遷祠、韓城博物館、韓城市梁代村芮國遺址博物館、韓城黨家村景區、澄城縣堯頭窯景區、大荔縣同州湖景區、渭南橋陵景區、白水林皋慢城生態旅游區、臨渭區渭北葡萄產業園、大荔縣豐圖義倉景區、渭華起義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