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關于高考改革提案,全國兩會關于高考改革政策熱點解讀
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明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進入“兩會時間”的代表委員,在未來的十余天中將圍繞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建言獻策。
圍繞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這四個“全面”,本報將陸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試圖從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樣本中,找到路徑和答案。
隨著國務院關于高考(課程)改革實施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的出臺,中國新一輪高考改革拉開大幕。在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教育界別高校委員們熱議高考改革,多名委員表示將在小組討論中提出有關高考改革的提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表示,業界正在對新方案進行解讀,他認為,解讀高考改革新方案要避免再用應試的眼光看待,還要防止碎片化解讀。
“不分文理科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
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規定,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啟動了高考(課程)綜合改革的試點,2017年將全面推進。2015 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12月,教育部又發布了《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兩項政策,明確提出“全科覆蓋”、“分類考察”、“不分文理”、“兩次機會”、“嚴格公示”等措施。
關于高考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原黨委書記黃德寬認為,方案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也是目前較穩妥的漸進式的改革。如不分文理科,自由選擇考試科目組合更加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規范自主招生,取消加分等,也是一種糾偏。
“方案的實施存在技術制約”
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明確指出,不支持高考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他認為,中國高考的矛盾不是在考試本身,是在整個社會給高考造成的壓力。如何保障將絕大多數人培養成為符合國家標準的人才是問題的根源。
葛劍雄認為,方案的實施存在技術制約。他表示,若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下放權力至地方,恐怕難以確保考試公平,或帶來新的弊病。又如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盡管該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缺乏量化評定標準,存在作弊隱患,或會破壞高考公平。
“不能進行應試化碎片化解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方案出來以后,不同的群體從不同的側面都要對這個方案進行解讀。
鐘秉林指出,解讀新方案時有兩個問題要注意。首先,不能用應試教育的觀點來解讀新的高考方案。這次高考改革有三個目標,一是優化人才培養,能夠更科學地選拔合適的人才進行深造。第二個目標,是促進入學機會的公平,也就是促進教育公平。三是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除了不能進行應試化的解讀外,鐘秉林表示,也不能進行碎片化的解讀,即不能拿出其中一條來就解讀。例如,取消體育藝術特長加分這件事。如果進行碎片化的解讀,那么結論是可能對一部分學生不利,但是,這是為了規范已經近乎失控的高考加分政策,項目太多、分值太高、身份作假,嚴重違背教育公平。
“然而,人們又發問,一方面鼓勵學生發揮特長,一方面又把體育藝術特長加分取消,好像這不符合改革方向。”鐘秉林說,要是單從這一個方向上看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如果把它放到整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系統地看,問題就很好解決。
他說,取消體育藝術特長加分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鼓勵學生特長的發揮,還有其他渠道。首先,如果學生真的有體育藝術特長,可以報考體育藝術類專業的招生。其次,我們還有一批學校每年招收運動隊和大學生藝術團的學生,當然這也需要你有相應的水平。如果這也不行,那么還有通道,現在我們有90所大學搞自主招生。在自主招生里,推薦的學校或學生自身都要提交材料和素材,只要能夠提交有力的證明,我相信高校在自主招生的時候肯定會考慮到這些情況。
“如果這個也達不到,那還有機會。”鐘秉林繼續說道,“這一次,我們要把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檔案作為大學錄取新生重要的參考,檔案里現在要求有五個方面的記錄,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學生的特長,包括學科特長、體育和藝術特長、其他特長,這些都是可以如實反映的,這個檔案就是高考錄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