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政府工作報告全文,重慶政府工作報告精神要點解讀和中英文翻譯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執行市委各項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在新常態中奮發有為,在轉型發展中提質增效,全市呈現出經濟穩中向好、民生不斷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初步核定,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4265億元,比上年增長10.9%。突出特點是“四個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是“三駕馬車”協同發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96億元、增長1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萬億元、增長18%,實現進出口總額955億美元、增長39%,動力結構更趨協調。二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電子信息和汽車等戰略性支柱產業增長快于一般工業,金融和服務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增長快于一般服務業,產業結構更趨優化。三是工業投資占比提高到31.5%,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占比均保持在25%左右,投資結構更趨合理,為長遠發展積蓄了后勁。四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突破1000億元、增長3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922億元、增長13.9%,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133元和9470元、增長9%和11.5%,效益結構持續向好。城鎮新增就業65.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處于3.5%的較低水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以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均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不斷增強,市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任務順利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更為扎實的基礎。
一年來,我們所做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
(一)五大功能區域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堅持把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作為全市“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的布局、載體和平臺,相繼出臺產業布局、財政扶持、生態環保、考核評價等分類扶持、差別約束的配套措施,促進了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都市功能核心區高端要素加快集聚,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到78%;都市功能拓展區先進制造業提速發展,片區開發有序推進,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進出口總額占全市比重分別達到40.8%和48.8%;城市發展新區加速擴容,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啟動實施,工業投資占全市比重達到56.2%;渝東北和渝東南特色發展、綠色發展步伐加快,生態涵養和保護得到加強,特色產業和生態旅游亮點紛呈。隨著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全市可持續發展機制初步形成,區縣和市場主體活力得到激發,各功能區域呈現出相互支撐、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新局面。
(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突出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了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格局。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增長14%!6+1”產業集群持續發展,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大支柱全面發力。長安福特三工廠、上汽通用五菱等項目投產,全市汽車產量達到263萬輛,自主品牌占比和單車均價明顯上升。各類智能終端產量達到2億臺件,SK海力士芯片封裝、奧特斯集成電路基板、巨騰機殼等關鍵零部件項目投產,本地配套率進一步提高。對裝備、材料、輕紡等處于不景氣周期的行業,實施“一企一策”分類指導,推動兼并重組,促進產品升級,努力降本增效,奮力開拓市場,扭轉了低迷態勢,產值增幅均超過10%。緊跟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趨勢,鎖定并布局了集成電路、液晶面板、頁巖氣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了一批有長遠戰略意義的大項目。發揮工業園區支撐作用,產業集中度提高到76%。持續推進工業研發千億投入計劃,實施7個重大科技專項和42個科技支撐示范工程。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竣工運行。
服務業提檔升級步伐加快。謀劃實施了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保稅貿易、大數據云計算、跨境結算等五大新型服務貿易,服務貿易額增長25%,實現824億美元離岸金融結算,完成1602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500億元。各類金融機構加速集聚,資產規模超過3.8萬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快速增長,開業分行和法人機構達到95家,不良貸款率控制在0.45%的低位。中央商務區加快形成,都市區“1+16”核心商圈和專業市場體系逐步完善,雙福國際農貿城開業,百億級商圈和市場分別增至10個和15個。會展規模刷新紀錄。餐飲住宿業扭轉了下滑態勢。依托鐵路、公路和水運,現代物流基地、區域性物流節點和城市配送體系加快形成。加大跨區域旅游協作力度,推進度假區建設,新增4A級景區14處,旅游總收入和入境游人次分別增長13.1%、8.9%。
(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堅持問題導向,有序推進133項改革任務,聚焦突破25項重點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取消、下放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526項。落實西部大開發和結構性減稅政策,取消和免征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為企業減稅讓利379億元。實施新一輪區縣政府機構改革。兩江新區試點大部制改革。璧山、銅梁完成撤縣設區。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完善小微企業扶持機制,新辦企業增長29.9%,市場主體達到172萬戶,非公有制經濟占比達到61.3%。改革產業扶持資金使用方式,創設6支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推進投融資改革,啟動了1300億元基礎設施PPP項目。完善政府性債務管控機制,削減債務1016億元,做到了風險可控。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資項目面向社會增資擴股和轉讓股權1130億元,5家企業成功上市,22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金融租賃、消費金融、第三方支付等12家新型金融機構獲準設立,信用保證保險等10家機構取得突破性進展。要素市場年交易量突破9000億元。全年新增社會融資5500億元。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啟動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改革試點,累計交易地票15.2萬畝、交易額306億元,農村產權抵押貸款達到685億元,新增農民工轉戶25.3萬人。穩步推進社保、醫療、教育、文化等社會民生領域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升。
(四)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縱深推進。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重大部署,構建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開放體系,形成了寸灘水港、江北國際機場、團結村鐵路中心站三個交通樞紐、三個一類口岸、三個保稅監管區。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成為中歐貿易陸上貨運主通道,在組織返程貨源、開通國際郵運、開放鐵路口岸、獲批汽車整車進口口岸、設立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班列提速降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獲準開展貿易多元化試點,設立進境水果和肉類指定口岸。加工貿易、一般貿易、服務貿易協同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加速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外資穩定在106億美元。兩江新區功能開發全面展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速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經開區、高新區基礎開發和招商引資同步推進,產業集中度和產出率又有新提升。渝港、渝澳、渝臺交流合作得到加強,與兄弟省區市經貿合作不斷深化。
(五)城市樞紐功能和建設管理水平持續提升。推進新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