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都希望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為世界留下巨大、寶貴的遺產,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就是留痕。往小處說,閱讀一本圖書,在上面圈圈畫畫、批批注注,也是留痕。
作為一名教師,是否善于留痕,有著天壤之別。小張和小李兩人同一年大學畢業,分配到同一所學校,任教一年級的語文兼任班主任。可五年后,兩人的發展態勢完全不一樣。小張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而小李則不同,不僅頻頻獲獎,而且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均風生水起,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為什么兩人的差距會這么大呢?我細細對他們做了一下比較,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找到差距背后的緣由??留痕,讓小李與眾不同。
小張和小李每天都一樣忙上課、忙批改、忙班級管理,但小李與小張有所不同的是,她每天養成了“留痕”的習慣。點開她的個人空間,你會發現,她每天都在記錄。記錄處理學生矛盾的經過,記錄化解家長不滿的步驟,記錄她對問題學生的觀察與轉化,記錄每篇課文學習之后學生的掌握情況。五年下來,她積累了大量轉化薄弱學生、問題學生的案例,積累了許多不同類型家長的交往策略,積累了大量語文知識點的學生掌握情況分析。她說,通過這樣的記錄、積累與反思,第二輪回頭教這些課文的時候,她就知道哪些地方是難點,哪些地方是重點了,以后再碰到這種類型的問題學生,她就有辦法了,再次碰到學生間這種矛盾,她化解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留痕,讓小李面對棘手的問題,不再慌慌張張、毛手毛腳;留痕,讓小李面對有個性的家長時,不再畏手畏腳,讓家長覺得不夠老練沉穩;留痕,讓小李面對教學比武、上公開課時,不再緊張焦慮、無從下手。破解了小李成長的密碼以后,小張恍然大悟。
留痕,其實反映的是能否做一個有心人的問題。為什么許多單位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非常看重工作經歷、工作經驗?主要是因為除了顯性知識外,還有一種默會知識,也叫行動中的知識。這種知識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許多人在工作中不重視這種默會知識,做一天算一天,默會知識積累得很少、很膚淺。而有些人,善于做一個有心人,默會知識就會積累很快,體悟很深,甚至還能提煉出具有創新性、普適性的經驗。幾年下來,結果完全不同。一名教師,能經常將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班級管理、家校溝通等做些記錄,并加以反思梳理,日久天長,這些小留痕會沉淀、累積,從而對一個人產生巨大影響,讓你變得與眾不同。因此,往小處說,留痕能讓教師累積許多默會知識,有利于教師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類似的問題。往大處說,留痕能讓教師快速成長,迅速成長為一名卓爾不群的優秀教師。
人活一世,誰都想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證明自己活著或者曾經活過。政治家用他們的宏韜偉略影響社會發展,左右社會變革,用豐功偉業留痕于世;科學家用他們的發明創造,留痕于世;文學家用他們的不朽著作,留痕于世。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雖然我們從事的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我們可以在平凡的教育教學中,通過留痕,去探尋教育的真諦,尋求教育的規律,并將這些探尋到的真諦、規律整理出來,同樣可以成就不朽。對于一名教師而言,實踐很重要,閱讀很重要,反思很重要,同樣,留痕也很重要。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中寫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嵩山少林寺外壯觀的塔林,是歷朝歷代得道高僧死后,骨葬入塔、留痕于世的一種存在形式。留痕,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為了流芳百世,而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應然。泰戈爾說:“天空沒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泰戈爾說得非常有詩意,但這句話不適合我們日復一日、平凡而又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倒是更適合我們這些為師者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