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人一出生即伴隨終生!敖逃龖且簧乳T,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睘榱俗屆恳粋孩子沐浴陽光,聞到花香,我省近年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基礎教育“扶貧扶弱”,;、兜住底、促公平;職業教育“做大做強”,堅持以用立業,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等教育“扶特扶優”,突出內涵發展,防止盲目規模擴張。
改革實踐,指向同一個方向:推動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讓更多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城鄉穿越,同上一堂課
信息化為教育公平插上翅膀
崇陽縣第三小學,該校老師陳利平運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技術,嫻熟地講授語文課《漁歌子》。
該縣有12個鄉鎮61所小學、69個教學點,多分布在農村山區。,崇陽投入150萬元,在縣實驗小學建6個主講教室,在沙坪、石城、銅鐘、路口、白霓5個鄉鎮選擇師資缺乏、相對偏僻的22個教學點建聽課教室?h里10位優秀的音樂、美術、英語老師在實驗小學主講教室授課,借助互聯網,將“空中課堂”傳遞到其他聽課教室。“聯校網教”給農村學校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石城鎮楊林小學二年級學生盧佳慧,以前不愛繪畫,專業老師生動活潑的“優課”讓她從此愛上了畫畫,主動要求媽媽配齊繪畫工具,還推薦媽媽到學校聽了一堂美術網課。
崇陽只是我省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讓城鄉孩子同上一堂課,上好一堂課。作為全國唯一教育信息化試點省份,3年來,全省93%的中小學實現寬帶網絡接入,87%的教室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其中,武漢、宜昌等地學校已全面實現寬帶網絡全接入、教室多媒體設備全覆蓋。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正得到廣泛應用。湖北的試點經驗也經教育部向全國推廣。
??投入不能少。
從開始,省財政每年安排教育信息化專項資金。省政府要求將教育信息化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明確新增公用經費主要用于教育信息化發展需要,宜昌、襄陽、孝感等地明確規定中小學公用經費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比例不低于10%;近3年來,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近50億元用于教育信息化發展。
??推進不能弱。
政府是責任主體,教育、發改、財政、經信、人社等部門明確分工、合力推進。作為重點改革事項,教育信息化被省委改革辦加強督辦,襄陽、黃石等地將其列為政府十件實事,納入考核指標體系。
??創新不能減。
在全國率先依托高校建立“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基礎教育信息技術服務”兩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為省內各區域、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科研、咨詢、培訓等服務。
過去,老師教學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如今,備課有互聯網、資源云平臺,上課有交互式電子白板,課后有“教師空間”。信息化設施的支撐,讓師生們嘗到了甜頭。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老師們教得更生動、形象、直觀。
目前,全省90%中小學教師38.9萬人參與、曬課21.3萬節。,部級“優課”數居全國前列,“優課”活動學科專家團隊工作室居全國第一位。所有的湖北名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和教研員在各級平臺開設個人工作室,帶動更多老師加入信息化教學模式探索。
電子書包、翻轉課堂、微課導學、創客教育……農村孩子“足不出校”享受城里優秀教師的同步授課,共享空中課堂。
“缺什么,補什么”
全面改薄為薄弱學校“強筋壯骨”
天上下著雨,學生們打了飯就飛快跑到屋檐下,老師們則端著碗往辦公室跑。
蘄春縣檀林中學校長田野至今還記得多年前的情景。
之前,這所學生規模達700人的住讀學校,只有伙房沒有食堂,師生都得露天就餐,是一所典型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
3年前,蘄春縣啟動“全面改薄”,檀林中學被納入首批“改薄”名單。不到一年,學生宿舍和食堂工程完工。800平方米的新食堂,窗明幾凈;帶澡堂的學生宿舍,房間都鋪了地磚。緊接著,教學樓也完成裝修,每個教室都安裝了信息化設備,圖書室和藝術室一應俱全。
3年來,這個農業縣“改薄”投入總資金超過3.4億元!
中央資金和政策支持,省政府加強統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和建設管理,我省堅持“有薄必改”,全面推進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
聚焦薄弱地區、薄弱學校、薄弱環節,按照“缺什么、補什么”要求,以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四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參西”地區和重點革命老區縣(市)為主,兼顧省內其他縣(市、區);以改善農村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為主,兼顧其他地區薄弱學校。
省政府加大資金統籌力度,以中央專項資金支持四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一類革命老區、“參西”地區共48個縣(市、區);安排省級專項資金同步推進其他縣(市、區)的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用5年時間,全省投入238億元,改造教室、實驗室、功能室、宿舍、食堂、廁所等校舍1211.36萬平方米,購置教學儀器、生活設施設備52億元。
一切為了實現美好的夢想??讓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學習,在寬闊的操場上盡情奔跑,在整潔的校園里快樂成長。
老師好,學生才會真的好
“黃金十條”為鄉村教師加油
最好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風景是校園。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補齊硬件只是開始,教育均衡的核心是促進教育質量的共同提升。提升教育質量,師資力量是關鍵。
我省在全國率先制定《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辦法》,創新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體制機制,鄉村教師“黃金十條”得到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教育部的認可。
起,除對新機制教師實行“空崗補齊”之外,各地還根據教師編制及教學需要等情況自行申報招聘計劃,參加全省統一筆試,補充農村學校教師,今年全省共補充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6000余人。
5年來,農村教師短缺的問題得到較大緩解,改變了農村學!盃敔斈棠探绦W、叔叔阿姨教初中”的現象。據統計,近4年全省累計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補充英語教師5000多人,音樂、體育、美術及信息技術教師5000多人,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緊缺學科對專業教師的需求。
依靠改革的力量,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獲得優化。
目前,我省有102個縣(市、區)通過省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90個縣(市、區)通過國家驗收認定,數量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在實現縣域內基本辦學條件和教師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進展,在緩解大班額和規范學生就近入學上取得明顯成效。
鏈接
“數”說教育這五年
截至今年4月,全省共落實中央、省、地方資金184.35億元,占五年總規劃投入的77.3%;校舍建設類項目開工893.59萬平方米,占五年規劃的77.37%;竣工806.46萬平方米,占五年規劃的69.82%;完成教學、生活設施設備采購金額31.5億元,占五年規劃的60.45%。
全省11005所中小學校(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為93%;12.8萬間普通教室中多媒體教室占87%。其中,武漢、宜昌等地的學校,已全面實現寬帶網絡全接入、教室多媒體設備全覆蓋。
24萬名(占總數的60%)中小學教師,使用“網絡學習空間”探索網絡條件下的新型教學與教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