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與信任》是蘇教版第七冊19課的課文,課文敘述了兩位車主妥善處理反光鏡被弄碎這起小事,說明了“人與人之間,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文章語言樸實,字里行間洋溢著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融思想性與人文性于一體。以下是我進行教學設計的一些想法。
一、鉆研教材??重識文本的美麗。
對語文教師來說,要回歸語文,練好內功,教師應該重視對文本的深入鉆研,盡可能正確、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蘊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如果對于文本的解讀與把握不甚到位,就會大大削弱教學的有效性,使得學生難以進入情境。在王老師的指導下,我對于鉆研本課教材有這樣的嘗試。
1、緊緊扣住課題展開教學。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誠實與信任》,為什么以此為題呢?《教學參考用書》上就是這樣解釋的:“只有誠實才能獲得了他人的信任。”我讀后總覺得不準確,熟讀課文,再一琢磨,恍然大悟,事實上,是因為作者的誠實(主動留下字條要承擔責任)和對一個陌生人的信任(留下真實姓名和地址)才贏得了對方的信任的。正因為這樣,讓學生理解“你給我留下了誠實與信任”就成了課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緊緊扣住課題展開教學,首先抓 “誠實”,讓學生找出能表現‘我’誠實的語句并認真品讀,在學生深入理解了“我”的誠實以后,我問了這樣的問題:“我怎么敢把自己的姓名地址留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呢?他不怕對方貪財嗎?不怕對方敲詐他嗎?不怕對方獅子大開口嗎?”學生很自然地會回答:“因為‘我’信任小紅車的主人!睂W生一語道破,理解了“信任”在這里的涵義,同時也理解了小紅車的主人為之感動的是‘我’的誠實,更是‘我’對他的信任。這樣,以題目為突破口,圍繞著題目“作文章”,就牢牢把握住了中心。
2、深入挖掘語言文字所蘊藏的涵義。
語文教師要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文本中的語言文字應該認真推敲,反復琢磨,逐句體味。初讀《誠實與信任》,覺得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沒有什么“讀頭”,可是一靜下心來,認真研讀,就發現了不少可以挖掘之處。教學1??3節時,我問學生這樣的問題:“我在留下紙條時,有沒有猶豫呢?”學生立刻回答“沒有猶豫”,我請學生再次讀書說說從哪兒看出“我的毫不猶豫”,學生通過讀書,有所發現:從“畢竟”、“應該”、“便”能看出“我”毫不猶豫,從而更加凸現了我的“誠實”。在學習第三節時,我請學生再讀本節,讓學生思考:“你能看出作者不光是個誠實的人,還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從“環顧四周、”“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看出“我”是一個很細心,考慮問題很周全的人,從而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我”要用具體行動來承擔責任的“誠實”的高尚品質。
3、標點符號也含情。
在“我”和小紅車主人的對話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分別是“噢!是你,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不,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你給我留下了誠實與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我再一次謝謝你!”在初讀課文時,往往會忽略這兩個“!”,其實仔細品味,就會發現“!”包含著的深情,第一處表達了我的驚喜和期待,第二處表達了小紅車主人很受感動滿懷的感激之情。在教學時,讓學生重視這兩個“!”,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并為有感情的指導朗讀課文做好鋪墊,同時為學生學習和使用標點符號打下了認知基礎。
二、扎實訓練??搞好“工具性”這個保底工程。
雖然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是,在小學階段,兒童剛開始系統地學習母語,語文教學應該扎扎實實地搞好“工具性”這個保底工程,要扎扎實實地抓好聽說讀寫的訓練,這是語文教學的底線,一定要實而又實。
1、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訓練朗讀。
《語文標準》特別強調加強朗讀,中年級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怎樣指導學生讀課文?是方式多樣的一遍遍地讀嗎? 我認為不是如此,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體會出文章蘊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讀出“味”來,讀出“情”來。教學《誠實與信任》,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打電話”這個環節。這一段對話,難點在“感謝”,學生先在老師的引導下懂得了小紅車主人感謝的是“我”給他的誠實和信任,體會出我誠心誠意想賠償的急切心情,小紅車主人發自內心的感激。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讀對話,學生由于理解透徹,感情到位了,老師在朗讀技巧上稍作點撥,學生就能讀得很有感情,再用分角色的方式、到臺上手持道具表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2、要扣住文本進行思維的訓練
《語文課標》強調探究性閱讀,“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學生都有這樣的現象,老師讓學生朗讀課文,大多數學生很踴躍,如果問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學生舉手的就比較少。一方面說明老師提的問題有一些難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訓練,不愿意思考或思考不成熟不愿表達。我認為要扣住文本,引導學生一步步思考讓學生把心里的話說出來。在教學“打電話”的環節時,我問學生:“小紅車主人打電話的目的是什么?”學生紛紛說是“感謝”,我接著問:“到底小紅車主人感謝什么?別人把他的反光鏡弄碎了,他自己裝好了不要賠償,為什么還要感謝?”學生們被問住了,他們陷入思考,通過認真讀書,聯系上下文理解,終于有了思維的結果:其實小紅車的主人感謝的就是一個陌生人的誠實和信任啊!學生們經過思考自己得出結論說明他們真正理解了“感謝”的真正涵義。
3、要求學生的語言表達要完整準確。
《課標》中對中年級的要求是“樂于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蔽野l現學生有一個普遍現象,在課堂上的表達不夠完整,常常只說半句話,養成了習慣以后,到六年級畢業都不能流暢地說上一段話。學習好幾年的語文卻不會口頭表達,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有不完整的現象就及時提出,如果有語病就及時糾正,培養孩子能說會道,為他今后的發展會奠定很好的基礎。在教學中,如概括主要內容、提問:“如果是一個只想著自己利益的人,會怎么想?”等等,都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好機會,我認為一個語文老師要有一雙敏感的耳朵,只要學生說話,就要注意學生是否表達的完整準確。
三、適度拓展??增加課堂的容量。
重視拓展性教學,有助于教學的開放,課堂知識的延伸,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但是,課堂上的拓展要適度,要以教材為主拓展閱讀空間,讓學生對材料自主感知,自主發現,再經過組合、內化,從而獲得新的經驗,發展創新素質,形成自主性人格。學完課文,我請學生們閱讀課外的幾個誠信小故事《鞋匠的兒子》、《孟信不賣病牛》、《站崗的小孩》、《砍櫻桃樹》,請學生在閱讀后回答“你最喜歡哪一則故事,為什么?”學生自由發揮,各抒已見,在討論中進一步領悟到“誠實無價,只有講究誠信,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學生談完后,我又請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體會簡略地寫一寫,學生們寫完后再次進行班級交流,如“一個人不誠實,就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薄罢\實會換來真誠的友誼!薄罢\心如花,應該用我們的心靈來呵護。”學生在創造“名言”中,創新意識得到培養,課文內容得以深化。教學的開放,開闊了學生視野,增加了知識容量,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延伸,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