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我有幸參加了太平崗小學的“每師一課”并作評委,在聽課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在校教研組的安排中逐一進行。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新的教研,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語文課中覺得極富“激情”。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本一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刻舟求劍》這寓言故事時,我自制小船、寶劍、水槽做教具,并演示給學生欣賞。當掉劍人刻記號、同船人指出他的錯誤判斷他自覺刻記號就萬無一失、一定找回寶劍時,當小船在水中行駛,而寶劍卻沉入水底不動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一切都明白了!他們也太想通過具體事物的演示來了解這個故事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掉劍人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 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